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9466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docx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

来源:

中国榨油机网

在油脂工业中,以压榨法、浸出法或其他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精炼的植物油脂,称为粗脂肪,俗称毛油。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酸酯,俗称中性油。

此外,毛油中还存在多种非甘油三酸酯的成分,这些成分统称为杂质。

杂质的种类和含量随制油原料的品种、产地、制油方法、贮藏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杂质在油中的分散状态,可将其归纳为悬浮杂质、水分、胶溶性杂质、油溶性杂质等几类。

  一、悬浮杂质

  靠油脂的粘性、悬浮力或机械搅拌湍动力,能以悬浮状态存在于油脂中的杂质称为悬浮杂质,亦称机械杂质,例如泥沙、饼(粕)碎屑、草杆纤维、铁屑等。

这些杂质通常不能被乙醚或石油醚溶解。

由于其比重及力学性质与油脂有较大差异,往往采用重力沉降法、离心分离法及过滤法从油脂中分离出来。

  二、水分

  制油、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水分进入毛油中。

水在天然油脂中的溶解度很小,但随着油中游离脂肪酸、磷脂等杂质含量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水在油中的溶解度亦有所增加。

油脂中的水分分为游离状和结合状两种。

游离状的水滴与油形成油包水悬浮在油中,再加上磷脂、蛋白质、糖类等胶溶性物质则可形成乳化体系;亲水物亲水基团吸附的水分,使亲水物质膨胀成乳化胶粒存在于油中。

水分含量超过0.1%,油脂透明度就不好;水分的存在还可以使解脂酶活化,分解油脂导致油品酸败。

  工业上采用常压或减压干燥的方法进行脱水。

常压加热脱水易导致油脂过氧化值增高,减压干燥有利于油脂的储藏稳定性。

  三、胶溶性杂质

  能与油脂形成胶溶性物质的杂质,称为胶溶性杂质。

油脂为连续相,胶溶性杂质为分散相。

胶溶性杂质包括磷脂、蛋白质、糖类等。

  

(一)磷脂

  磷脂是磷酸甘油脂的简称,也叫甘油磷脂。

植物油料中磷脂的含量随品种、产地、成熟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一般含蛋白质越丰富的油料,磷脂含量越高。

毛油中磷脂的含量还随制油方法的不同而变化。

几种毛油中的磷脂含量如表6-1。

  表4-1 几种毛油的磷脂含量

  油品   磷脂含量(%)   油品   磷脂含量(%)

  豆油     1.1~3.5   芝麻油   0.1

  玉米胚芽油   1~2   菜籽油   1.5~2.5

  麦胚油   0.08~2.0   红花籽油   0.48~0.58

  棉籽油   1.5~1.8   乳脂   1.4

  米糠油   0.4~0.6   牛脂   0.07

  亚麻籽油   0.3   猪油   0.05

  花生油   0.6~1.2   羊脂   0.01

  磷脂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甘油(PG)及溶血磷脂等。

磷脂结构中的脂肪酸以不饱和酸为主,尤其亚油酸较多。

此外,还含有十六碳一烯酸及C20~C26的多烯酸,其性质不稳定,较油脂容易氧化酸败。

几种植物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见表6-2

  表6-2 几种植物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

  油品   大豆油   菜籽油   棉籽油   花生油   葵花油   亚麻油

  脂肪酸含量(%)   a   b   a   b               

  豆蔻酸   --   --   --   0.8   --   --   --   

  棕榈酸   11.7   17.3   15.8   8.3   17.3   16.2   14.7   11.3

  硬脂酸   4   --   6.3   --   7.3   2.8   5.1   10.6

  C20~C26饱和酸   1.4   --   --   --   --   7.1   --   

  十六碳烯酸   8.6   5.5   --   2.1   1.5   --   --   3.5

  油酸   9.8   19.0   13   22.4   20.3   42.1   19.3   33.6

  亚油酸   63   53.0   62.9   42.2   44.4   22.7   45.9   20.4

  亚麻酸   4   3.7   2   --   --   --   --   17.4

  C20~C26不饱和酸   5.5   1.5   --   --   6.4   4.1   5.5   3.2

  芥酸   --   --   --   22.7   --   --   --   

  注:

a.溶于乙醇的部分(卵磷脂) b.不溶于乙醇部分(粗脑磷脂)

  磷脂酸(PA)在动植物组织中含量极少,但在生物合成中极其重要,是生物合成磷酸甘油脂与脂肪酸甘油酯的中间体。

发育中的大豆较成熟大豆的含量高,并且大豆中PA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大部分PA作为非水化磷脂存在油中。

磷脂溶于氯仿、乙醚、石油醚和苯等脂肪烃和芳香烃溶剂中,部分溶于乙醇。

磷脂不溶于丙酮,利用此特性可将磷脂与简单脂质分离。

  一般植物油料磷脂的组分主要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组成如表6-3。

PC是含量最高的组分,其次是PI及PE。

  表6-3 几种主要磷脂的组成

  大豆磷脂   玉米磷脂   菜籽磷脂   葵花籽磷脂   棉籽磷脂

  PC   33.0   30.4   22   42.3   26.3

  PI   16.8   16.3   18   36.6   9.3

  PE   14.1   3.2   15   15.7   17.7

  PS   0.4   1.0   --   --   20.2

  PA   6.4   9.4   --   5.2   

  NAPE   2.2   2.6   -   -   

  NALPE   10.4   3.7   -   -   

  LPC   0.9   1.7   -   -   5.7

  LPE   0.2   Tr.   -   -   

  PG   1.0   1.4   -   -   

  其他   -   -   45   -   12.7

  磷脂具有吸湿和吸水膨胀性,吸水膨胀后形成乳浊的胶体溶液。

水化脱胶就是利用磷脂的这一特性,将磷脂与油脂分离。

另外,磷脂的这一特性还是油脂在储藏时成为油脚析出的主要原因。

  磷脂既富有营养性又对油脂具有抗氧化增效作用,但它在油中存在,会使油色深暗、浑浊,遇高温(280℃)会焦化发苦,影响油品质量和油脂深度加工。

磷脂会造成油脂碱炼时发生乳化;脱色时使吸附剂消耗量增加;氢化时使催化剂中毒。

油脂加工业中采用水化、酸炼或碱炼方法可将磷脂脱除。

  未脱胶的植物油中含有不同类型的磷脂。

通常大体分为水化磷脂(HP)和非水化磷脂(NHP),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和磷脂酸羟基相连的官能团不同,水化磷脂含有极性较强的基团,例如:

胆碱、乙醇胺、肌醇、丝氨酸。

所形成的磷脂分别为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丝氨酸(PS),上述这些磷脂的复合物,共同的特征就是与水接触时形成水合物,且在水中析出,但它们水化速率有差别。

NHP含有极性较弱的基团,主要形式为磷脂酸和溶血磷脂的钙镁盐。

Nielsen对此进行了分析,将非水化磷脂的钙镁盐转化为游离酸形式分析,发现大豆油中非水化磷脂的组成为肌醇—磷酸(2%)、甘油磷酸(15%)、溶血磷脂酸(28%)、磷脂酸(55%)。

  由于在常规碱炼或水化脱胶过程中,非水化磷脂不能转化为水化形式的磷脂仍然存在于油中,很难除去。

一般的碱炼或水化脱胶过程能够除去80%左右的磷脂,剩余的主要就是非水化磷脂。

有资料表明,一般油中大约含有135ppm的磷是以非水化磷脂的形式存在的,非水化磷脂即使经过16次水洗也不能脱除。

  非水化磷脂的产生与原料的成熟度、储藏、运输及加工条件有关。

在此期间,由于磷脂酶D的活性使磷脂水解成不易水化的磷脂酸。

另外,当磷脂酸与钙、镁金属离子结合时就会形成非水化磷脂钙、镁复盐。

它们形成的主要历程如下:

  H2COOR1                          H2COOR1

  |      磷脂酶D       |

  R2OOCH   O   + H2O————→  R2OOCH    O   +  XOH

  |  ‖              |  ‖

  H2C—O—P—OX                   H2C—O—P—OH

  |                 |

  OH                                OH

  H2COOR1                       H2COOR1

  |               |

  R2OOCH   O  + M2+  ———→ R2OOCH   O     +  H+

  |  ‖            |  ‖

  H2C—O—P—OH                 H2C—O—P—OM+

  |                |

  OH                            O

  “X”代表胆碱、乙醇胺、肌醇和丝氨酸等;“M2+”代表钙、镁离子。

  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可以使非水化磷脂解离后脱除。

瑞典α-Laval公司早在50年代,利用磷酸使钙镁复盐形式的非水化磷脂解离转化,在中和过程中脱除。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精炼损失,而且降低脱胶油中的磷含量和金属离子。

  Hayes等人利用乙酸酐作为脱胶添加剂除去非水化磷脂。

具体方法是油重量0.1%的乙酸酐和大豆油混合15min后加入15%的水,搅拌混合30min,经离心分离和水洗后,测得油中的磷含量为2~5ppm。

另外,Ohlson等人70年代,用乙酸、草酸、硼酸和硝酸作为脱胶剂对脱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草酸的效果最好,用草酸处理的脱胶油磷含量比用磷酸处理的脱胶油低,而且,它降低了用磷酸处理时对水的污染。

  利用表面活性剂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除去非水化磷脂。

Nash等人在油中加入柠檬酸和不加柠檬酸的条件下,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作为脱胶添加剂来除去油中非水化磷脂。

对于一般的新鲜油脂,通过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烷基噁唑啉、聚磺酸盐、烷基硫酸盐和卵磷脂可以明显改善柠檬酸的脱胶效率。

对于受损大豆加工得到的含非水化磷脂较多的油,用上述方法收效甚微;但当加入一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脱胶效果显著提高。

说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除去含非水化磷脂较高油脂中的非水化磷脂。

  卵磷脂(PC)加入到用新鲜大豆加工得到的油中,能够有效地除去非水化磷脂。

但是,它对用受损或储藏时间较长的原料加工得到油中非水化磷脂的去除没有什么影响。

  关于磷脂酸和磷脂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

将脱胶油在不同pH值下与含有添加剂(钙离子反应剂、钙镁复合反应剂、表面活性剂)的缓冲液混合。

结果发现:

①非水化磷脂可以作为胶束或混合乳化剂,以化学非转化形式除去;②可以通过除去磷脂酸盐中的钙镁离子,使它们转化为解离的形式除去非水化磷脂;③可以通过酸化或加入钙镁离子复合反应剂或钙镁离子沉淀剂来除去非水化磷脂。

另外,选用合适的金属离子作为离子交换剂可以将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的形式而除去。

  

(二)蛋白质、糖类、粘液质

  毛油中蛋白质大多是简单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磷酸、色素和脂肪酸结合的糖朊、磷朊、脂朊以及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如膘类和胨类),其含量取决于油料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水解程度。

  糖类包括多缩戊糖(C18H30O16•5H2O)、戊糖胶、硫代葡萄糖甙以及糖基甘油酯(单半乳糖酯)等。

糖类以游离态存在油中的较少,多数与蛋白质、磷脂、甾醇等组成复合物而分散于油中。

  粘液质是单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酸的复杂化合物。

其中还可能结合有机元素。

粘液质在亚麻籽和白芥籽中存在较多,若分离提纯有较高的生理活性价值。

  毛油中的蛋白质、糖类含量虽然不多,但因其亲水性,易促使油脂水解酸败,并且具有较高的灰分,会影响油脂的品质和储存稳定性。

这类物质亲水,对酸碱不稳定,可用水化、碱炼等方法从油脂中除去。

必须指出,蛋白质、糖类降解后生成新的结合物(如胺基糖)是一种棕黑色色素,用一般吸附剂对其脱色无效。

实际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多糖分解为单糖,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黑色素。

糖类在无水条件下高温受热或在稀酸作用下,发生水解或脱水两种作用,其产物又聚合成无水糖酐,这种糖酐叫做焦糖,是苦味黑色色素,这种物质混入油中显然也会导致油色变深,给漂白脱色带来困难。

因此,在制油中的蒸炒、混合油蒸发等工艺过程都要引起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