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946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芪栽培技术_精品文档.docx

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为传统的补气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黄芪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普类、黄酮类、多糖类等有效成分,不同的栽培条件生产的蒙古黄芪有效成分含量不同,

黄芪种植基地的环境条件

1黄芪生长条件:

黄芪属植物约有30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

我国约有250种,主要分布在荒漠地区(有67种),分属于8个亚属。

其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为15个种。

据调查甘肃陇西县栽培种为蒙古黄芪。

蒙古黄芪植材较原变种矮小,小叶亦较小,长5-10mm,宽3-5mm,荚果无毛。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为直根系,很少分枝,且上粗下细,呈圆锥形。

一般条件下根长30-70cm,特殊的可达50-120cm,直径1.0-3.5cm,皮土黄色。

蒙古黄芪产于甘肃、黑龙江(呼伦贝尔盟)、内蒙古、河北和山西。

黄芪多生长在海拔800-1300m之间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土。

具有喜冷凉、耐旱向阳和怕涝的习性。

2土壤条件: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地载紧、低洼易涝的黏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

土质肥沃的黄土适宜种植。

3黄芪种子和种苗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研究

3.1黄芪选种与种子采集  黄芪基地生产采用种子为繁殖材料育苗进行有性繁殖。

3.1.1选种:

黄芪选种田应该在生长两年以上的黄芪田块进行,选择植株健壮、无病虫害侵染的植株留种,必要时进行单株选择。

3.1.2采集和贮藏:

每年八、九月期间,当果荚变黄色、种子呈浅褐色时,依种子成熟度分期分批人工过行采收,选择的种子应子粒饱满,无褐变、无虫蛀,千粒重25-30g。

将果荚挂在通风处阴干后进行脱粒,除去杂物,装入布袋或纸箱中,在干燥通风处贮藏。

3.2育苗

3.2.1选地和整地:

育苗田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不宜在黏土壤或沙质土壤上育苗,最好有水源保证,在旱地育苗,应对选好的育苗地进行秋季深翻,使土壤充分熟化,接纳雨水、增加土壤含水量;第2年土壤解冻后再深翻1次,并立即耙耱整平。

3.2.2施肥和播种:

育苗田结合春季深翻,基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3-38t/hm2,磷酸二铵150-300kg/hm2。

黄芪种子外被有果胶质角质层,吸水力差,5h吸水膨胀仅10%左右,发芽率低且不整齐,故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方法是:

将干种子对上种子量2/3的干细砂(砂粒小于种子),在石碾上压60-70圈,边压边翻动,使其碾压均匀,碾至种皮由棕黑色变暗。

经此处理后,将种子倒入30-40°C水中浸2-4h,其吸水膨胀率达90%以上,黄芪春、秋两季均可播种。

播前先把土地整成lm宽、长度依地形和需要而定的畦,用水淘出已吸水膨胀的种子,晾至半干,拌少量细沙撒在畦面,使种子覆土0.6-0.9cm厚,或于畦上开3cm深的播种沟,行距15-20cm,将种子撒在沟内后覆土或覆细沙,播量为75-150kg/hm2。

播后对种沟内的表土稍镇压,若土壤干燥时则需浇2-3次水,灌水量以不积水为宜,苗出全后要少浇水。

由于黄芪种子小、幼苗弱,故播后应在床面上均匀覆一层玉米秆或麦草,创造荫蔽、湿润的环境,防止黄芪苗出土后被阳光曝晒造成死苗,在苗高10cm时,可逐渐去掉覆盖物。

也可采用间、套、带形式育苗,如在早熟,矮杆,倒伏的冬小麦返青期,把黄芪种子撒于麦田里,结合中耕除草把种子埋入土中,此后麦田锄草要注意保护黄芪幼苗,小麦成熟后进行高茬收割(保证既不伤黄芪苗,又可遮荫的高度),麦田育苗播量一般为60kg/Hm2。

3.2.3拔草和追肥:

黄芪育苗田苗期应随时拔除杂草,注意前期不宜用铲子等工具除草,可采用手工拔除,以免损坏黄芪苗。

在幼苗有4-6片叶子时,要进行中耕、锄草和间苗、定苗,一般株距6cm。

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及时灌水,结合灌水追施硝酸铵60-105kg/hm2,也可喷施叶面肥。

4黄芪大田栽培技术规范研究

4.1定植时间:

春季定植期为第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定植宜在9月下旬(‘白露”前后)进行。

4.2地块准备:

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砂壤土;山区旱地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好、背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种植。

黄芪栽植最适宜的土壤为黑土、黑麻土、黄绵土,适宜茬口为当归、小麦,不选豆茬地。

选择在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底墒足、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沙质壤土,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30cm以上,冬、春季镇压保墒,做到三耕两耙,使土壤熟化,土层疏松,为黄芪根部伸展创造良好条件。

翌年春季不宜深耕,防止跑墒。

地翻好后,地周围挖好排水沟,以防存水烂根。

4.3挖苗:

一般春季育的苗在当年秋末采挖,边挖边定植,比翌年春季定植增产效果好;夏季育的苗需在翌年春季定植,挖苗时苗地要潮湿松软,以保持苗体完整,可从地边向内挖苗,挖出的苗子及时用麦草等物覆盖,防止黄芪苗干枯。

挖完后,将苗扎成直径10cm的带土小把,运往定植地进行选苗。

4.4选苗:

选择健壮、头部完整、根条均匀、长10-15cm、直径5-8mm的优质黄芪苗,剔除分叉多、腐烂、发霉、有病斑、虫蛀及机械损伤的种苗进行定植。

定植时可视墒情选苗,底墒不足选大苗,底墒充足选小苗,春季定植以刚吐芽的一年生种苗最好。

4.5合理密植:

黄芪生长期较长,定植到收获大约210d。

不同阶段黄芪的生长特点不同,前期地上部生长快,中后期根部有机营养物质积累快,合理密植对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整平的地块用犁开沟,将种苗按20cm株距放置在犁沟内边,并注意扶正苗子,再翻一犁土覆盖放好苗子的犁沟,并使黄芪苗头覆土2-3cm厚,保持行距40-50cm。

栽植量为中用幼苗600kg/hm2左右,用苗数1.8X105株hm2左右,并注意打碎土块,整平地面,以防跑墒。

4.6科学施肥:

施肥是黄芪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措施。

施肥要采取早施、深施、秋施、集中条施的方法,施足底肥,巧施追肥。

一般施优质腐熟农肥6.0x104-7.5X104kg/hm2,油渣375-750kg/hm2,施N,P2O5,K2O525kg/hm2,其比例为1:

0.5:

0.6,其中农肥、磷肥、钾肥、油渣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氮肥2/3作底肥,1/3作追肥,在苗高10cm、开花盛期、结荚盛期各追施一次。

4.7加强田间管理:

黄芪幼苗期要做到地里无杂草,锄草、松土要同时进行,以利于地下部分生长。

二月下旬至6月上旬,如旱地黄芪苗发黄,要在降雨或雨前追施硝酸铵90kg/hm2左右;水地于7月中下旬结合灌水选用液体肥如叶面宝、磷酸二氢钾等或稀土微肥连续叶面追施3次,每次间隔10-15d。

5黄芪病虫害防治及农药使用技术研究

生长期间危害黄芪的害虫有跳甲、金龟子、种蝇、蚜虫、地老虎、豆荚螟等,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根腐病。

考虑到中药材生产的特殊性,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

5.1黄芪虫害防治:

黄芪在苗期常遭跳甲为害,宜及时用20%杀灭菊醋乳油90-150mL/hm2兑水600-750kg/hm2喷雾防治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施,防治跳甲等害虫,确保全苗。

对金龟子可用敌百虫、花生饼、水按0.1:

2:

2的比例配成毒饵于晴天早上撒于地面或排水沟防治。

种蝇以幼虫在土中钻蛀黄芪幼苗根部危害,可用80%的乐果乳剂1000倍液,浇灌受害株根茎周围。

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

豆荚螟于6月中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出幼虫即蛀入荚内食害种子,可在成虫期傍晚喷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成虫,或在幼虫初孵化期喷杀虫醚800倍液,毒杀幼虫。

5.2黄芪病害防治:

黄芪植株生长茂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生白粉病,受害叶片和荚果表面有白色粉状斑,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由于其病菌在寄主残体上越冬,故清园处理病残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

发病期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刺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

此外,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波美石硫合剂,有一定防治作用。

根腐病防治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发病初期进行灌根。

6、黄芪的加工采收

6.1黄芪的采收:

黄芪第1年用种子繁殖小苗,第2年定植,以霜降后收挖的根质量最好、药用成分高,一般在定植当年的9--10月地上部枯萎时采挖根部。

黄芪主根深长,采收时注意不要将根挖断,应尽量深挖缓拔,不得挖断或损伤根部,以免造成减产和商品质量下降。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先将地上部分枯萎植株割除,先从地边挖开深沟,然后逐渐向内采挖,尽量保全根,避免伤皮断根。

6.2黄芪的初加工:

黄芪的初加工采用晒干自然干燥法。

将收获的根按要求分等级,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至柔软不易折断时,用手抨顺,揉搓2-3次,去掉表皮泥土,除去残茎、须根和芦头,晒至七到八成干时扎成直径10-20cm的小把,堆闷1-2d后再晒至全干,此即为条直质紧的成品,可贮藏或出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