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9377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

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师用书北师大版

元概览

时期

商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内容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主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一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1.夏朝:

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辖。

2.商朝:

沿袭夏朝的分封制。

3.西周: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目的:

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以藩屏王室。

(2)内容

①对象:

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②权利:

天子对诸侯诏赐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在封国里,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③义务:

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纳贡、服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概念阐释]       “封建”的含义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

二是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封建社会。

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备

1.含义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2.与分封制的关系

密切结合,相辅而行,是分封制实行的依托。

3.发展历程

4.制度核心: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5.实施目的

防止奴隶主贵族之间因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和内乱。

6.历史影响

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宗法制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①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儒效篇》

史料二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②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③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分封制的对象及特点

①“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分封对象的主体是王族

史料二:

分封制的作用与影响

②“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③“历于宣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学会用史]

(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初期为何能起到拱卫周王室、巩固西周统治的积极作用。

提示:

①西周初期,周王室强大,能对诸侯进行有效控制。

②分封制规定,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中“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的现象。

提示:

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西周后期,周王的直辖地范围越来越小,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③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④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井田制瓦解)。

史论归纳

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利,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

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②历史遗存影响: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史料一 后(武则天)①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②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①“欲立武三思为太子”“还尔太子”→王位继承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和“家天下”政治

史料二:

以历史评论的视角看待大宗与小宗关系及家国一体现象

②“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国家权利与家庭关系有机统一

[学会用史]

(1)史料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袝姑”的现象?

提示:

核心问题:

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

原因:

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袝姑”。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提示:

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礼乐制度等。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有何特点。

提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利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史论归纳

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遗存的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4)历史遗存影响:

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源等社会习俗。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国名

对象

地理位置

王室子弟

今山西

功臣

今山东北部

王室子弟

今河南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王室子弟

今山东南部

王室子弟

今北京一带

注:

古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B [表格显示晋、卫、鲁和燕在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表格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表格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朝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2.(2017·南京三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

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  )

A.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立嫡以长是继承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D项正确。

]

3.(2017·资阳三模)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

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

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 [题干中“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说明分封制度并未瓦解,故A项错误;题干中“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礼乐秩序被破坏,故B项正确;题干中“宣王起兵伐鲁”说明是天子对不服从命令的诸侯进行征伐,不属于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于秦朝才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

]

考点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首创皇帝制度

(1)目的:

确立至高无上的君权。

(2)特点

皇位世袭

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世代相袭

皇帝独尊

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玉雕大印称“玺”

皇权至上

全国的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3)影响: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形成了君主专制的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

三公九卿制

(1)三公

①丞相:

主管全国政务

②太尉:

主管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

掌管图籍章奏,传达诏令,监察百官

(2)九卿:

隶属于丞相,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2.地方:

郡县制

(1)内容:

废分封,设郡县,以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辖若干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

(2)特点:

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

(3)作用: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易误辨析]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中央集权”则是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巩固国家统一

(1)措施

①法律:

统一施行秦律。

②经济: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③文化:

统一文字。

④军事:

北击匈奴,南伐百越。

⑤工程:

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

(2)结果

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是当时世界东方的一个强国。

2.秦朝灭亡

(1)原因

①统治残暴。

②赋税、徭役繁重。

③刑法严酷。

(2)灭亡:

秦朝统治只存在十多年,便“二世而亡”。

3.秦朝的历史地位

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建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轻巧识记]       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②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华夏国家向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①“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华夏国家”衰落的政治原因

②“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由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

史料二:

王夫之肯定了郡县制的进步作用

③“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的观点是: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分封制比郡县制危害更大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提示:

原因: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实现: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郡、县两级体制职权运行的情况与特点。

提示:

职权运行: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

特点:

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提示】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

史论归纳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②政治: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思想:

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④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3)影响

①积极: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②消极: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在这里,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

A.承认宗法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政治秩序

B.肯定中央集权制有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C.认可中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D.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

B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能长时间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优良的政治制度”,所以解答本题应该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入手,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对国家统一的促进作用。

]

5.(2016·淮南二模)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A [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说明郡县制是符合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A项正确;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更多是对郡县制的肯定,所以并不主张改革,故C项错误;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

6.《史记·蒙恬列传》云: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

B [从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可知,这里的通道是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故B项正确;秦朝为统治“西南夷”而开辟了“五尺道”,为征服岭南而修筑了灵渠,故A、C两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题立意]

“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

“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庭、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简单扩大到国的范围。

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交汇]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主题二 “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郡县制的建立

[主题立意]

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

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朝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知识交汇]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比较项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

比较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的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

收入来源

来源于他的领地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官吏选拔

由世官制产生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6·全国丙卷·24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周时期的政治

2015·全国卷Ⅰ·25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分封制、宗法制与“家天下”

2014·全国卷Ⅰ·24

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

宗法制

2014·全国卷Ⅱ·24

周代“雅言”起源

分封制

2013·全国卷Ⅰ·24

战国墓葬

宗法制、君主专制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生产工具很少。

由“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即知突显了历史传承的功能

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

2.(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在“家国同构”的古代政治中,“宗庙”“社稷”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宗亲,而“汉家之制”时的皇帝依靠舅舅、外祖父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C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

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

3.(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我国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由此判断“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信手拈来

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

4.(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皇帝自称“天子”,皇帝祭天即祭拜祖先。

而官员、百姓亦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两种“祖先”祭拜意味着什么

B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