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9325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docx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

工程测量专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无锡市新区南开路北侧、沪宁铁路西侧、华友中路东侧地块。

本工程为地上二层,地下一层,首层层高为8.2米,二层和三层层高为5.2米。

建筑高度为15.8米。

本工程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属丙类建筑,建筑物安全等级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安全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3.370米。

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提供的平面坐标及水准点,在场区建立一个平面坐标测量控制网,并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采取直角坐标法放线。

根据测量控制网测设建筑物的控制轴线和水准控制点,并做好永久性标记,然后根据施工图要求,准确的将建筑物的轴线及高程引到至作业层上;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施工过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的原则,对整个工程进行控制,再进行各段的轴线及控制点加密和放样工作。

二、测量器具及人员配备

①人员准备

(1)根据本工程特点,拟定测量放线人员为2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名,所有测量放线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持上岗证。

测量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仪器的超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针对本工程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测量任务。

(2)测量队伍在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与验线工作。

技术部主要负责审查内业管理、编制作业指导书、建立施工测量数据库、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进行测设和校核、各测量放线的检查验收工作。

②仪器准备工作

本工程测量放线需配备全站仪l台、激光经纬仪(J2)1台、DS3水准仪2台、100米钢卷尺二把(其中一把为标准尺),50米钢卷尺六把(其中一把为标准尺)。

(1)为满足施工精度及进度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测量器具,主要测量仪器设备见下表:

(2)用于本工程施工的测量仪器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程及ISO9001标准要求进行检定和校准,并建立测量及试验设备台帐。

不得有未检定、超过有效期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在工程上使用。

全站议、经纬仪、水准仪、垂准仪及50m钢尺需送到具有核定资格的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对于盒尺,水平尺等普通计量器具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自检;对于在检定期内的全站议、经纬仪、水准仪要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自检,校核其主要轴线关系。

三、图纸的校核

(1)总平面图的校核

建筑用地红线桩的坐标、角度和距离的校核;建筑物定位依据及定位条件的校核;竖向设计的校核。

(2)建筑施工图纸的校核

建筑物轴线的几何关系:

平、立、剖面及节点大样的几何尺寸;各层相对高程与总图是否对应。

(3)结构施工图的校核

校、核墙柱及梁等的尺寸;校核结构图与建筑图、设备图是否对应。

四、定位依据复测(包括基槽尺寸的校测)

(1)校测业主提供的精密导线点的距离、夹角及坐标。

(2)校核水准点的高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不少于两个)。

(3)校核基槽定位及自身尺寸、基槽标高。

五、组织管理

①测量队职责

(1)测量专业工程师主管测量工作,并指导解决工程测量中的技术难题,审批施测方案。

(2)测量技术人员要认真熟悉施测方案,掌握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要求;熟悉相关图纸,掌握工程的轴线间尺寸,各层标高,建筑全高等数据;及时提供轴线、墙柱边线、门窗洞口校园、标高等;及时整理测量成果、数据、形成书面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定时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及时将观测成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及时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发现错误立即改正;测量人员对自己的测量成果负责,对成果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接受、配合质量检查人员对各楼层轴线、标高等的测量成果进行检查;掌握测量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器具性能,妥善保管和维护,并定时检校。

放线员依据测量人员提供的测量轴线,标高对建筑物的各个分部工程进行放线,为下道工序的施工提供依据。

②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1)施工测量放线工作应执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国家有关规定。

(2)测量放线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施工测量放线工作基本准则和验线基本准则。

(3)测量仪器应按周期送检,未检定,超出检定周期及检定不合格的测量仪器不得使用。

(4)测量放线工作中应认真做好计算、记录工作,并将计算、记录资料及时归档保存。

放线后严格执行自检、互检。

(5)钢尺量距应采取往返丈量,并进行三差改正,以保证精度。

(6)施工现场内的测量放线点位、标志均要进行保护,如加栏杆,涂刷警戒色,防止碰动、破坏。

测量作业前应对原始依据进行校核,确定点位无碰动、数据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室外的点位要有防雨措施,防止钢板锈蚀及定位点沉降。

(7)现场内材料堆放、车辆停放应保证测量点位间的通视。

六、测量网的布设及桩点的埋设

6.1控制网布设

①平面控制网

(1)本工程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在平面控制中要布设高精度的建筑平面控制网。

尽量避免过多的依赖离基坑较近,受施工影响较大的控制点,并用离基坑较远,受施工影响较小的控制点来控制较近的控制点。

测设时采用坐标法结合极坐标法来测设主楼控制轴线。

(2)以场区平面规划和业主的测量基准点为依据,建立以工程主要轴线为基准的一级控制点,各点在工程定位放线前可相互贯通形成方格平面控制网,如下图所示。

首层高程控制网借用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桩点,进行布设。

这两个控制网是工程整体控制和变形监测的依据和基准,用以保证各单项工程之间的连贯性和同一性。

(3)建筑平面控制网精度一级,测量中误差正负9”,相对边长中误差1/24000。

以业主提供的精密导线点为原始依据,利用全站议采用积坐标法进行测设。

(4)测量完成后逐点用直角坐标法进行校核,调整至符合精度要求。

(5)地下结构采用外控法,控制点位置在基槽边。

(6)地上结构采用内控法,内控网布置在首层楼板上,楼板施工时预埋钢筋,首层楼板施工后将控制点投设在钢筋上,投点允许误差为1mm。

(7)平面控制网竖向传递如下图所示。

图8-1.2平面控制网竖向传递示意图

1)基础施工完后,放基础线,由平面控制网投测控制线,再由控制线放出底板外边线及各轴线,进而放出墙线、集水井上下口线等细部线。

其中控制线误差不大于3mm。

2)首层以上结构放线,由首层控制网向上引测。

各楼层在控制点铅垂相应处预留150×150洞口(包括顶层顶板),用激光铅锤仪向上投测,投测时应转动四次,转动90°,在施工层的结构板上各投一个,取平均值,再根据此控制点放出各轴线及细部线。

②标高控制网

(1)采用附和法引测底板、首层标高控制网。

(2)施工高程竖向传递应先由下层传递三个标高点,较差小于3mm为合格。

如下图所示。

图8-1.3高程传送示意图

6.2桩点的埋设

(1)控制网应选在土质稳定、能长期保存,相邻控制点之间应能通视。

(2)一级控制网的桩点采用直径0.5m的混凝土桩,埋深大于1.0m。

桩顶标高为场地设计标高往下0.3m,桩顶埋设100×100×6铁埋件。

点中心镶嵌直径1mm铜芯,在桩顶面的角上设水准点,水准点高出铁埋件5~10。

桩周围设砖井,井壁高出自然地面300,并加井盖进行保护。

如下图所示。

图8-1.4一级控制网桩点做法

(3)二级控制网的桩点采用临时木桩,木桩打入地面深度约500,桩的截面尺寸为50×0,点位中心钉小铁钉,木桩周围用混凝土进行保护,并设钢管护栏。

(4)所有控制桩、水准点均进行挂牌标识,标识牌上注明桩点的等级、编号。

(5)对于所弹的墨线也要用油漆进行标识。

轴线要标明轴线号,水平线要标明标高。

同一条线上相邻标识的距离不大于10m。

(6)对结构外轮廓线也要进行标识,在基础内的墙、柱外轮廓线相邻两标识的距离不大于1.0m,地上结构轮廓线相邻两标识的距离不大于3.0m,重点要在各拐角处进行标识。

(7)施工现场的控制桩点、监测点以及细部点位绘制详细平面图,对平面图和现场点位按照每两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校核,以确保测量依据的准确性。

七、各项测量放线工作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

平面控制

基础放线尺寸(总长)

±20mm

外廓轴线夹角

1‘

轴线竖向投测

每层±3mm,总高±10mm

外廓柱轴线

±10mm

细部轴线

±2mm

墙、梁、柱边线

±3mm

门窗洞口线

±3mm

标高控制

标高竖向传递

每层±3mm,总高±10mm

管道穿墙孔洞

±10mm

八、施工测量验线

验线工作由规划验线、监理验线和施工总承包验线三级组成。

建筑物位置、建筑高度等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项目由规划部门负责;施工、安装测量控制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由监理单位负责;施工、安装测量控制的常规验线由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

验线工作要与放线工作要采取人员、仪器和测量方法三者相对独立的原则,验线的精度要高于放线精度,严禁验线与放线同时进行。

在施工工序安排上要给验线留出必要的时间,严禁不经验线就擅自施工的现象发生。

验线工作按精度级别和难易程度由专业验线组和质检员分别负责。

平面和高程控制、主轴线投测、标高传递、曲线、中线测量等关键部位由专业组负责验线,细部验线由质检员负责。

为了保证验线工作的精度,将配备专职验线人员进行验线。

每次放线后,要严格做好自检互检工作,并对检测值做书面记录,由分包技术人员验线合格后将检测值记录,由分包技术人员验线合格后将检测值记录连同楼层放线记录等资料抱总包验线,总包验线合格后抱监理验线,监理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验线成果与放线成果之间误差Δ<

限差时,评为合格;若Δ略小于或等于

限差时,评为合格(取两者平均值);若Δ>

限差时,为不合格(返工)。

九、主体变形监测

9.1、观测精度的确定

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二等变形观测精度要求进行。

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指标如下表:

单位:

mm,n-测站数

变形测量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测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二等

±1.0

±0.30

≤0.6

≤0.8

9.2、工作程序

图8-1.6沉降观测流程图

9.3、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依据,考虑本工程施工时间较长,利用桩点的保护,拟借用场区施工测量控制桩点,或者利用永久性建筑物(沉降已确认稳定)结构上设置,并设明显的标志,应确保在施工期间,其点位稳定性可靠,每3个月检测一次。

工作基点是变形观测中使用的控制点,应沿建筑物基础四周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

通过场区测量基准点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在进行变形观测前,控制点的可靠性,每3个月检测一次。

9.4、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变形特征和准确的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变形明显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2)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应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地周围、高低跨两侧、后浇带两侧及特殊部位,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30米为宜。

(3)埋深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变形要求,特别应考虑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点做法如下图所示。

图8-1.7典型沉降观测点做法示意图

9.5、观测频次

(1)根据观测的沉降观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进行,拟定每施工两层观测一次。

(2)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时间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其它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3)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4)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0层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将永久性观测点埋设于+500mm高处)。

(5)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周期性观测中,如与上次相比出现异常应及时复测。

(6)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地震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9.6、观测方法及要点

(1)采用独立高程体系,闭合法几何水准测量。

表8-1.4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20~30m

≤2.0m

≤3.0m

≥0.3m

(2)沉降观测的自始自终应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应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稳定性,使所测得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一致,使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3)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校核。

(4)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5)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6)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线路进行。

(7)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转动仪器的微测鼓轮,其最后旋转反向,均应为旋进。

成像清晰、稳定后再读书。

(8)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应基本一致。

(9)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装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10)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

(11)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变动。

(12)观测过程中,必须保证测量人员与仪器的安全。

9.7、数据处理与分析

观测结果以书面及电子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

当建筑物每天(24小时)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立即停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十、基坑边坡与场地变形监测

为监测基础结构施工期间基坑的稳定性,以及管井降水对场区周围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性,应对基坑边坡、场地变形进行必要的监测。

10.1、边坡、护坡桩水平位移监测

(1)按照规范规定:

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如下:

表8-1.5

安全等级

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

一级

2.5‰

(2)变形量增大安全划分区域

表8-1.6

项目

安全区域

警戒区域

危险区域

桩顶位移(mm)

≤30

=30~50

>50

平均变形速度(mm/d)

≤0.2

=0.2~0.5

≥0.5

(3)基坑的水平位移监测,拟采用±2″/±2+2ppm的全站议,测量被观测点的三位坐标值。

(4)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

(5)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监控对象。

因为基坑边坡中部变形量和变形速率为该边坡最大处,所以将监测点尽可能集中于边坡的中间部位,基坑的边角处由于受两个垂直边互相牵制,位移为最小处,也是基坑最安全处,所以通常不在基坑边角处布置监测点。

(6)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护坡桩的观测点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选在端点、转角点及必要中间部位,采用窨井式标志。

具体监测点布置如图8-1.9所示。

(7)监测项目在进场后,应测得现有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并结合土方开挖前的数据进行比较而确定。

(8)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度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10.2、基坑周围地面建筑物的沉降监测

(1)按照建筑变形测量二级观测精度进行精密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指标和测法见表8-1.3所示。

(2)采用NI005A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

(3)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可兼用基础垂直位移监测所布设的桩点。

(4)观测点的布设可结合前节所述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

(5)具体的观测方法、工作程序、数据的处理分析等可参考“建筑物沉降观测”部分内容。

(6)施工过程中,应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

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3)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5)监测结果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