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9175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docx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单复句使用教学案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单、复句使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明确单、复句的概念和类型。

学习单句结构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辨析单、复句。

学会多重复句的划分方法。

一.概念篇

一、句子的定义和类型

(一)句子的定义

概念:

句子是由词和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具有一定的语调,前后都有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

(二)句子的分类

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句子的结构分:

单句、复句。

二、句子的成分

1、分类: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依据:

词或短语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

3、表示方法:

主语(用“====”标示)、谓语(用“____”标示)、

宾语(用“~~~~”标示)、定语(用“()”标示)、

状语(用“[]”标示)、补语(用“<>”标示)、

独立成分(用“△”标示)

三、单句

(一)单句的概念和种类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

单句的结构和意义比较简单。

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主谓句

(1)动词谓语句。

例如:

父亲对我非常关心。

(2)形容词谓语句。

例如:

他很聪明。

(3)名词谓语句。

例如:

今天元旦。

(4)主谓谓语句。

例如:

她性情温顺。

2、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

(1)名词非谓语句。

例如:

飞机!

(2)动词非谓语句。

例如:

站住!

(3)形容词非谓语句。

例如:

妙!

(4)叹词、拟声词非谓语句。

例如:

嗯!

(二)单句结构分析

例:

我去了<三次>新华书店。

例:

(甲班)的(三个)同学[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例:

我有(一个)弟弟[今年]考大学。

====

四、复句

(一)复句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2、组成:

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3、特点:

(1)复句必须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关系结构;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有多长,中间有多长,中间有多少逗号,仍然是单句。

(2)复句中的分句,在意义上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在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句不能组成复句。

(3)复句中的分句不能作别的分句的任何成分。

(4)复句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的语音停顿,一般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4、构成方式

(1)直接组合

(2)借助关联作用的词语

5、分类:

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二)主要复句类型

1、并列复句

(1)概念:

若干个分句相提并论地分别说明几件事,几种情况,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也、又、还、同样、同时、以及、另外

搭配用的:

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也)、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也……也

(3)例句: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

他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又习惯地抬头巡视着辽阔的星空。

(4)并列复句的构成

1)直接组合

A.云散了,雨住了。

B.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2)借助关联词组合

A.他既勇敢,又机智。

B.风又急,雨又大。

2、承接复句

(1)概念:

又叫顺承复句,几个分句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就、便、才、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终于、随后

搭配用的:

首先……然后……起先……后来……一……就……

(3)例句:

大姐一时没听懂,接着明白过来了。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递进复句

(1)概念: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

(2)关系:

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

后面分句的意思更重要。

(3)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而且、并且、况且、甚至、反而、还、何况

搭配用的: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还、也、更、简直)……

不但不……反而……不仅……还……尚且……何况

别说……(就)连……也(都)……

(4)例句:

滥用方言和歇后语的结果,非但不能达到丰富语汇的目的,反而使得文学语言流于粗糙庞杂。

4、选择复句

(1)概念: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要求从中选择一种。

选择复句又分两种:

一种是未作出选择;一种是已作出了选择。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或、或者、还是、宁可、倒不如、宁肯、还不如

搭配用的:

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也许……也许与其……不如与其……宁可宁愿……也不

宁可……也

(3)例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5、转折复句

(1)概念:

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上去。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不过、只是、但是、可是、却、然而、反倒、不过、就是、其实

搭配用的:

尽管……但是虽然……但是虽然……可是尽管……然而

虽然……却

(3)例句:

工作虽然很紧张,但是心情是很愉快的。

他长得结结实实,只是比原来瘦多了。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他还在不停地工作着。

6、条件复句

(1)概念:

前后分句间有条件和结果关系的复句。

条件复句分为:

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种。

有条件又分为充分条件(“只有”)和必要条件(“只要”)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只有、只要、除非、才、不管、无论、任凭

搭配用的:

只有……才只要……就一旦……便除非……不

除非……否则不管……都不管……总无论……也任凭……也

(3)例句:

一旦丧失了信心,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7、假设复句

(1)概念:

前一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后一分句说明这种假设的结果。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要不是

搭配用的:

如果(倘若)……就(那么)假使……便若是……那么

要是……则假若……那么即使(纵然)……也要不是……就

万一……就

(3)例句:

如果你愿意,我就陪你去白云山看看。

8、因果复句

(1)概念:

分句之间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复句。

(2)常用关联词:

单用的:

因此、因为、因而、所以、以至、致使、从而、可见、以致、致使

搭配用的:

因为……所以由于……因而既然……就(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3)例句: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既然我把那么深厚的感情灌注在我的歌里,他怎么会听不见呢?

二.技巧篇

一、句子结构分析方法

由复杂的短语充当一个或几个,甚至是由复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使句子变得复杂,如何划分句子结构?

一般方法:

运用抓住主干、逐层剖析的方法,弄清句子结构,切实掌握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

1、按顺序:

先找句子主干主、谓、宾,后划枝叶定、状、补。

2、提问法:

(1)主语(陈述对象)谓语(陈述)

谁怎么样?

做什么?

什么?

是什么?

(2)(支配)宾语(谁?

什么?

谓语

(补充)补语(多少?

多久?

怎么样?

(3)修饰主语、宾语的是定语(的);

修饰谓语的是状语(地)或补语(得)。

3、找规律:

句子各成分的语法意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各成分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

[],()====[]____<>()~~~~~

【提示】牢记句子成分的万能公式,分析句子将变得轻而易举。

例: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鼓舞着我们。

(偏正短语充当主语)

例:

我相信,任长霞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增强了我们同一切恶势力坚决斗争的勇气。

(复句充当宾语)

二、单、复句辨析

1、看标点。

倘若句子从头至尾只在句后有一个标点(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这句子一定是单句;有些句子,标点不止两个,但仍可能是单句。

【注意】一个主语若有好几个谓语,用顿号隔开或无标点,则为单句;若用逗号隔开,则为复句。

例:

小明在房间里又唱又跳。

(单句)

母亲又送我一句格言,告诉了我一个真理。

(复句)

2、辨别单复句,不能片面看字数多少,句子中间有无停顿,关键要看句子包含了几套句子结构:

只有一套的是单句;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是复句。

如:

A、我相信,你却不一定相信。

(前后互不作句子成分,两套句子结构)

B、我相信,你一定会学好的。

(后边作前边的宾语,一套句子结构)

3、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

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例1:

我们学校的两位有三十年教龄的优秀语文教师也当上了代表。

主干:

教师当代表。

例2: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

这是教训。

4、看关联词: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

如:

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大地。

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如: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

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

我们只是认为: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

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

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三、复句类型判断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1)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

并列复句(“不是……而是……”,“是……不是……”),选择复句(“不是……就是……”)。

辨别这两种复句:

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

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

并列复句是为了鲜明地说明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定的;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意思是不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2)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

因果复句(“既然……就……”),并列复句(“既……又……”)。

辨清方法有二:

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既然……就……”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而并列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

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

前后分句不能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3)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

可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

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

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如“假如”、“假若”、“若是”、“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只有”意思相近(如“只要”、“除非”等),就是条件复句。

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

假设复句往往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四、多重复句划分

1、概念:

一个复句里包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并且在结构意义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叫多重复句。

“重”就是指的“层次”。

2、划分步骤:

(1)总观全句,确定分句界限,注意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

(2)先用单竖线把第一层次的分句隔开,标明关系.

(3)用双竖线把第二层次的分句隔开,写明关系。

如剩下的还可以分出层次,就标上三条竖线,写明关系。

逐层分析,一直分析到都是单个分句为止。

例1: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

并列假设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

条件并列

途的。

【注意】

(1)要判断每个分句是否已经是单句;

(2)要注意“承前省”和“承后省”。

例2:

①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②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

递进

同的变化,|||③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④形

因果因果

成许许多多方言。

【注意】

(1)关联词语较少时,要联系上下文逻辑来判断;

(2)要注意一个分句所辐射到的范围。

3、方法总结:

(1)确定分句的数目,明确分句之间的界限,在确定分句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停顿的不一定是分句,单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句首状语的后面有时也有停顿。

(2)关联词语是复句中重要的语法标志。

分析多层复句时,关联词语有助于理清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若分句间没有关联词语,可用试补检查法,补上关联词语,看其逻辑关系是否同上下分句吻合)

(3)熟悉复句八种类型是基础;把握复句主要意思,全力找准第一层是关键。

(4)划分其余层次。

划分好第一个层次后,再分析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看它们是不是还可以分析出分句形式来。

如果不是一个分句,还要重复以前的步骤,划分出第二层次。

在第二层次的结合处用双竖线切分开,并注明结构关系。

这样一直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组成部分都是最小单句形式的分句为止。

五、拓展延伸

1、现代文阅读

【例】03上海卷第8题

【原文】:

③记者:

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④记者:

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题目】:

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

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分析】:

(1)寻找发问的共同点。

①两句都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转折关系的复句的重点在后一分句。

②两句都是先说一般人(大多数人),再涉及到“您”。

③两句内容都是前后相对:

浪漫——现实;快乐——磨难;

(2)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整合出记者的意图。

答案:

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2、材料作文分析

【材料】:

①伟大的企业家李嘉诚,尽管获得无数殊荣,他依然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常人,一个市民和一个商人。

②同时,他还尽一切可能来报效社会,几十年来向社会各界捐款38亿港元。

③用他的话说: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金钱和权力,而置人类高尚情操于不顾的话,那么一切进步及财富创造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分析】:

(1)①②句之间为并列关系;

(2)③句是对②的解释,并列于①句;

(3)根据“并列”关系,抓出两个关键点:

平常人、报效社会。

(4)根据两个关键点,看出两个方面:

对名——平常人;对利——报效社会。

(5)推出两个方面的品质:

平常人——谦逊;报效社会——感恩。

(6)把两个方面的品质概括为一个词——伟大。

三.练习篇

1、划分下列单句的成分。

(1)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2)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3)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4)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5)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人类的出现。

(6)今年冬天的气候比去年暖和多了。

(7)电子蛙眼可以像真蛙眼一样,从出示给它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识别出类似苍蝇等昆虫形状的物体。

(8)厄泰尔普太太见维克多慢腾腾地扣着裤子纽扣,从店后间里踱出来。

2、划分下列复句层次,并分析分句间的关系。

(1)人类历史,虽然不乏大动荡,大分裂,纵横整合,但英雄美人,总是少数,而更多的人,是在平凡、琐细、卑微的境况中缓缓地度过上万个日日夜夜。

(2)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种皮。

(3)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写出来,甚至不努力把这种思想清楚地说出来,那么这种思想实际上只是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

(4)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5)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6)有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7)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3、对“a.人们常常是讨厌被人嫉妒的,b.但是一个一辈子也没给人嫉妒过的人,c.或许是最不幸的人”这句复句,下列层次、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A、a|b||cB、a|b||c

(转折)(选择)(转折)(并列)

C、a|bcD、a|b||c

(转折)(转折)(条件)

4、判断单复句,并作句子分析。

(1)人心复杂,人世多变,正是(传奇故事发达的)基础。

()

(2)窗外一篇烟雾,我们看不清眼前的景色。

()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

(4)石在,火种就不会绝。

()

(5)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

()

(6)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后来又问到革命形式的一些问题。

()

(7)即使有很大贡献的同志,也不应该骄傲。

()

(8)新型的电车,各式各样的汽车,轻巧灵活的自行车,穿梭般地奔驰在宽阔的新路上。

()

(9)气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10)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

(11)捣鬼有术,也有效,然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

()

(12)学生学好语文,对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掌握科学知识,对于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5、划出复句的第一层,并指出关系。

(1)①我们不但要有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②而且必须动员亿万人民刻苦学习、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平,

④在各个领域超出世界先进水平,⑤才能加快四个现代化的进程。

(2)①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学习,②要工作,③但青年是长身体的时期,④如果我们对青年正身体不重视,⑤那后果是危险的

(3)①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发现错误、缺点,②而且又能够不断地在改正这些错误、克服这些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③我们的认识就会不断深化,④我们便会逐步掌握规律,达到胜利。

(4)①这十部书若不知道,②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③连《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牡丹亭》里许多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6、以下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

(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A、

(1)/

(2)(3)(4)(5)B、

(1)

(2)(3)/(4)(5)

C、

(1)

(2)/(3)(4)(5)D、

(1)

(2)(3)(4)/(5)

单、复句答案:

1、

(1)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2)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3)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4)[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5)(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人类的)出现。

(6)(今年冬天的)气候[比去年]暖和<多>了。

(7)电子蛙眼[可以][像真蛙眼一样,][从出示给它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识别<出>(类似苍蝇等昆虫形状的)物体。

(8)厄泰尔普太太见维克多慢腾腾地扣着裤子纽扣,从店后间里踱出来。

2、

(1)人类历史,虽然不乏大动荡,大分裂,纵横整合,|但英雄美人,

转折

总是少数,||而更多的人,是在平凡、琐细、卑微的境况中缓缓地度过上万

并列

个日日夜夜。

(2)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

并列

的,|应称作假种皮。

因果

(3)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写出来,||甚至不努力把这种

递进

思想清楚地说出来,|那么这种思想实际上只是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

假设

(4)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聪明能干,||也勉强

转折因果

过得下去。

(5)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

假设

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并列假设

(6)有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

转折因果

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因果

(7)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

因果

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

并列

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因果转折

3、C

4、

(1)人心复杂,人世多变,[正]是(传奇故事发达的)基础。

(单)

(2)窗外一篇烟雾,|我们看不清眼前的景色。

(复)

因果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复)

递进

(4)石在,|火种就不会绝。

(复)

条件

(5)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

(单)

====

(6)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后来又问到革命形式的一些问题。

(复)

承接

(7)即使有很大贡献的同志,也不应该骄傲。

(单)

(8)新型的电车,各式各样的汽车,轻巧灵活的自行车,穿梭般地奔驰在宽阔的新路上。

(单)

(9)气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复)

并列

(10)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复)转折

(11)捣鬼有术,|||也有效,||然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

(复)递进转折因果

(12)学生学好语文,[对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掌握科学知识,对于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

5、

(1)③|④条件

(2)②|③转折

(3)②|③条件

(4)①|②假设

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