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93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或管理活动存在的条件是: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同时管理具有普遍性。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者的第一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

管理的任务也是管理者的任务是: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是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层次分为上层主管人员、中层主管人员和基层主管人员。

每一层次的主管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种艺术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

四、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必要性是指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需的;目的性是指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管理的两重性包括:

1.自然属性:

有效组织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2.社会属性:

同生产关系。

社会制度相联系。

五、掌握学习管理两重性的意义:

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要结合实际,随机随机制宜的学习与运用。

六、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其特点有:

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七、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内容:

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

2.范围:

(1)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八、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意义: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九、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是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和指导。

2.系统方法:

(1)系统:

指由两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成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一个实体;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

(3)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4)系统的观点:

整体、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封闭则消亡、模糊分界的、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信息反馈、分级、不断分化和完善、等效。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时间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特点是标准化、制度化;

2.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特点是重视人的因素;

3.管理理论丛林: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特点是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4.战略管理:

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特点是长远;

5.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特点是持续改进、全员参与;

6.学习型组织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点突破是改进、创新。

二、20世纪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在集体协作和社会化活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认识基础;

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普及和发展,是管理学形成的现实需要。

三.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及其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④实行有差别的记件工资制;⑤雇主和工人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⑥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⑦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其他代表人物:

①卡尔乔治巴斯;②亨利甘特;③吉尔布雷斯夫妇;④哈林顿埃莫森

.2.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管理的十四原则:

①分工;②职权与职责;③纪律;④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⑤统一指挥;⑥统一领导;⑦个人报酬;⑧集中化;⑨等级链;⑩秩序;⑾公正;⑿任用期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3.马克思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1)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

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①明确的分工;②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统;③人员的考核和教育;④职业管理人员;⑤遵守规则和纪律;⑥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4.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1)林德尔厄威克的十条原则:

①目标原则;②专业化原则;③协调原则;④职权原则;⑤职责原则;⑥明确性原则;⑦一致性原则;⑧平衡原则;⑨管理宽度原则;⑩连续性原则。

(2)卢瑟古利克的七只能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四、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1.梅奥及霍桑试验:

(1)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

①工厂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③大规模的访问和调查;④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2)霍桑试验的结论:

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④存在霍桑效应

2.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

(1)个体行为的理论: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课分为三大类。

即:

①激励内容理论:

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②激励过程理论:

如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③激励强化理论。

二是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如X理论—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人性的四种假设;

(2)团体的行为理论:

(3)组织行为理论:

如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五.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

创始人法约尔,基本观点:

①管理是一个过程;②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③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④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

2.社会合作学派:

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怀特.贝克;观点:

人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理论基础是社会学;贝克认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

职能规范系统、职位系统、沟通系统、奖惩制度、组织规程。

3.经验或案例学派:

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5.群体行为学派: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7.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

赫伯格.西蒙。

基本观点:

由于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

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

10.权变理论学派。

 

六、战略管理:

1.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变化、顾客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的逆转、无所不在的竞争。

2.战略管理:

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3.战略管理的特点:

系统性、长远预见性、对外抗争性、灵活应变性。

七.全面质量管理:

1.概念: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特点:

八项管理原则:

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八.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1.学习型组织的六个特征:

(1)要有领导原件

(2)将讲求战略(3)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4)信息在组织内分享;(5)强的组织文化(6)具有活性化。

2.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

①领导作用;②以顾客为导向;③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④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⑤灵敏性;⑥关注未来;⑦管理创新;⑧基于事实的管理;⑨公共买个责任与公民义务;⑩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⑾系统观点。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管理环境:

1.一般环境:

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

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长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主要包括:

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因素。

3.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简单稳定的环境:

不确定性最低;如容器制造商、软饮料生产企业和啤酒经销商;

(2)复杂稳定的环境:

不确定性程度随着所面临环境要素的增加而升高;如医院、大学、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

(3)简单动态的环境:

因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动荡变化使得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升高,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时装加工业。

(4)复杂动态的环境:

不确定性最高,对组织管理者的挑战最大,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电子仪器制造商。

二.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社会责任:

(1)含义:

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2.管理道德:

(1)含义:

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惯例阶段:

表现为只有当与个人相关的奖惩卷入时,才对正确的或错误的概念做出反应;第二阶段:

惯例阶段:

表现为道德价值在于维护传统秩序和受他人期望影响:

第三阶段:

原则阶段:

表现为个人做出明确的努力,摆脱其所属团队或社会权威,确定自己的道德原则。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①个人特征②、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管理者的道德行为、③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

④道德问题。

 

第四章计划工作

一.概念:

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5W1H:

(1)做什么:

明确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

(2)为何做:

论证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供制定的依据。

(3)何时做:

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

(4)何地做:

规定计划的实施场所或地点,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5)何人做:

计划不仅要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和进度,还应规定有哪个部门、那个负责人。

(6)如何做:

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

二.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主导性;(3)普遍性;(4)经济性。

三.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四.计划的种类:

1.按企业职能分为:

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

2.按计划涉及的范围分为:

上、中、下层管理计划。

3.按计划的内容分为:

长、中、短期计划;

4.按计划的变现形式分为:

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五.计划工作的程序:

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

是计划工作的第一步;

3.确定前提条件:

是计划工作的第二步;

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是计划工作的第三步;

5.评价各种方案:

是计划工作的第四步;

6.选择方案:

7.制定派生计划:

8.用预算的形式使计划数据化。

六.计划工作的原理:

1.限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定因素原理:

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实现的因素。

2.许诺原理:

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3.灵活性原理:

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月小。

4.改变航道原理:

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

灵活性原理是使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第五章目标与战略

一.目标:

1.概念:

指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2.性质:

(1)目标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

突破性目标是指使生产水平或经营活动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控制性目标:

指使生产水平或经营活动水平维持在现有水平。

(2)目标的纵向性:

①目标的三个层次:

环境层:

社会加于组织的目标;组织层:

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和一个系统的整体目标;个人层:

组织成员的目标。

②目标分层的重要性:

Ⅰ.有助于搞清影响目标制定的各种因素,以及当各种因素相对力量发生变化时对组织目标制定的影响;Ⅱ.有助于深入分析各层目标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认识各层次目标之间取得和谐一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③企业目标是其成员共同利益的体现。

④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个人目标实现的前提,个人目标只能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3)目标的网络化;

(4)目标的多样性:

工商企业八方面的目标:

市场地位、创新和技术进步、生产率、物质和财力资源、利润率、管理人员的绩效和发展、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劳动态度、社会责任;

(5)目标的时间性;

(6)目标的可考核性。

二.目标的作用:

(1)为管理工作之名方向;

(2)激励作用;

(3)凝聚作用;

(4)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三.目标管理:

1.概念:

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

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2.特点: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2)强调自我控制;

(3)促使下放权力;

(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3.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

(2)组织实施;

(3)检查和评价。

4.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

(2)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将清楚;

(3)目标难以确定;

(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

(5)不灵活的危险。

四.战略分析:

1.制定战略:

(1)概念:

直接该表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

(2)制定环节:

战略分析、战略设计、战略部署和展开。

(3)核心:

正确的提出和回答问题。

2.外部环境分析:

(1)一般外部环境:

又叫宏观环境,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或威胁的主要社会因素;简称为PEST分析,即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

(2)产业环境:

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主要的分析内容和方法有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细分和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包括:

①竞争对手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分析;②技术经济实力和能力分析;③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④领导者和管理背景分析

3.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在:

①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

②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

③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

④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

⑤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能力;

⑥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⑦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系统;

⑧整合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

(2)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

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

(3)企业的辅助经营活动:

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

五.战略设计与选择:

1.战略设计与展开:

(1)使命:

使命是社会对组织的基本要求,识别和确定企业使命是高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

(2)目标:

具体规定了企业及其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3)战略:

为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4)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5)项目:

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展开。

(6)预算:

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

(7)规则:

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2.战略选择的类型:

(1)总成本领先战略:

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

(4)各种战略类型:

①前向一体化:

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如制药企业收购药品销售公司。

②后向一体化:

获得供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如红塔集团收购投资辅料生产企业。

③横向一体化:

获得竞争者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如青岛啤酒兼并几十家啤酒厂。

④市场渗透:

通过更大的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如哈药六厂加大广告的投入。

⑤市场开发:

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如海尔冰箱进军海外市场。

⑥产品开发:

通过改造现有产品或服务,或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而增加销售,如苹果公司开发出了运行速度为500M的4G芯片。

⑦集中多元化经营:

增加新的但与远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如电信企业新增宽带业务。

⑧混合多元化经营:

增加新的与远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如联想宣布进入办公房地产业。

⑨横向多元经营:

为现有用户增加新的但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如纽约扬基棒球队与新泽西网球篮球队合作。

⑩合资经营:

两家或更多的发起公司为合作目的组成独立的企业。

⑾收缩:

通过减少成本与资产对企业进行重组,以扭转销售额和盈利的下降。

⑿剥离:

将分公司或组织的一部分售出。

⒀清算:

为实现有形资产价值而将公司资产全部分块售出。

 

第六章预测与决策

一.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与种类: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测的内外部环境。

2.种类:

(1)按涉及的范围分为:

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

(2)按表现方式分为:

定性和定量;

(3)按控制的程度:

可控的、不可控的和部分可控。

二.预测:

1.概念:

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

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2.预测与计划的联系: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是计划工作的一个环节。

3.预测的作用:

(1)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低到最低。

(2)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

(3)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4.预测的步骤:

(1)提出课题和任务;

(2)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3)建立预测模型;(4)确定预测方法;(5)评定预测结果;(6)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三.决策:

1.概念:

决策是指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作用:

(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是疾患工作的核心;

(2)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3.特征:

(1)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3)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4)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5)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4.类型:

(1)按决策对象的内容:

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2)按对决策的评价标准:

最优决策、满意决策和合理标准;

(3)按决策的范围: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按决策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分类:

肯定型决策、非肯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5)按决策依据:

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6)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7)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非程序化决策、战略的、科学的、非肯定型的决策;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月倾向于程序化的、战术的、经验的和肯定型的决策。

四、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1.例行问题:

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2.例外问题:

指只有偶尔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换决策:

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惊醒重复处理。

也叫结构良好的决策。

2.传统的程序化决策技术中最普遍和最为盛行的技术是惯例

六.决策有效性的标准:

1.最优决策的条件:

(1)问题清楚明确;

(2)目标单一明确;(3)所有方案已知;(4)偏好清楚、一致、稳定;(5)没有成本时间的约束。

2.满意决策:

有效理性决策是指以满意标准衡量决策有效性的决策。

3.合理决策。

七,预测的方法:

1.外推法:

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包括:

(1)时间序列分析法:

指按时间将过去统计得到的数据排列起来,观察它的发展趋势。

(2)移动算数平均法:

是假设未来的状况与较近时期有关,而与更早的时期关系不大,根据这个假设,利用较近时期的数据求得平均值预测下个时期的值。

(3)。

指数滑动平均法:

是对整个时间序列进行加权平均,指数α为0到1之间的小数,一般取0.7到0.8左右。

2.因果法:

3.直观法:

德尔菲法即专家预测法的要点:

(1)记名投寄征询意见;

(2)统计归纳;(3)沟通反馈意见;(4)多次反复。

4.各种预测法的分类:

(1)直观型预测法:

头脑风暴法(BS法)、德尔菲法、关连树法、先行指标法,主要用于未来预测、科学技术预测、新产品开发预测。

(2)时间序列预测法:

单纯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滑动平均法、周期变动分析法,主要用于中、厂、短期需求预测、科学技术预测、其他各种预测。

(3)计量模型预测法:

回归分析法、单一方程式模型法、联立方程模型法,主要用于中、短期需求预测、模型模拟预测、其他各种预测。

八.决策的方法:

1.主观决策法:

指的是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作出评价和选择。

(1)优点:

灵便、通用性大、容易被一般干部接受、适合于非常规决策、有利于调动专家的积极性;

(2)局限性:

缺乏严格论证、易产生主观性、容易受组织个人倾向的影响。

2.计量决策法:

也指决策的硬技术,是建立在数学工具上的决策方法。

(1)边际分析法;

(2)费用效果分析法;(3)概率方法:

分为客观派和主观派。

(4)效用方法:

以决策者要求的最大值作根据;(5)期望值方法:

决策者对一个方案可能出现的正反两种结果,分别估计其得失数值,以其可能实现的概率加权,求得两项乘积的整或负的差额,再把各个方案的这个差额加以比较而做出决定;(6)博弈论方法;(7)线性规划方法:

目标函数:

指决策者要求达到目标的数学表达式,用极值表示;约束条件指实现目标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