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8789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主观材料题训练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

“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

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

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1.考点:

Y5: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外的社会转型.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的表现及其影响.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和14﹣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解答:

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论题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论题二是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即可;论题二可从14﹣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各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们提出的新思想中,法家思想在战国至秦占据统治地位,汉初黄老之学一度崛起,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更是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基础的实质变化,社会文化也实现了成功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

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

阐述:

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他们提倡人文主义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生活的幸福.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阻碍,从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17~18世纪,欧洲又兴起了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总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社会变迁的结果,它们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的社会转型.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读世界人口的指数增长曲线图,提取图中所示任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及解析:

2.答案:

示例一:

信息:

世界人口在近现代增长迅速。

说明:

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高产粮食作物在全球的传播和种植;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人权思想的进步。

示例二:

信息:

世界人口在古代增长较为缓慢。

说明:

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作物产量普遍较低;科技和医学落后或疾病威胁;神权思想和禁欲主义。

点睛:

本题属于观点类论述题,提取某一信息即形成对材料的某一观点。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观点一定要明确;第二多角度有逻辑地论证;第三,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

第四,语言表达通顺准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3.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据此,根据以下史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史料

伏尔泰

“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评分说明:

主题明确;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杨;评判准确全面。

答案及解析:

3.考点:

Y4:

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对伏尔泰、毛泽东以及《论语》孔子的道德观、孔子的法治思想的评价.需要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解答:

第一小问的主题,依据材料表格可以从孔子的道德观、孔子的法治思想来确立主题.第二小问的分析和评判,如主题一孔子的道德观,结合表格中伏尔泰、毛泽东、《论语》对孔子倡导的道德观进行评价即可;如主题二孔子的法治思想,结合表格中伏尔泰、毛泽东、孔子自己的观点对孔子的法治思想进行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

分析:

l、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2、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3、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评判: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

主题:

孔子的法治思想.

分析:

l、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2、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评判: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要求:

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4.示例:

二战以来,人类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在物质文明方面,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的建立,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中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

人类文明在经济方面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政治文明方面,二战前的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民主政治,亚非拉国家也把追求政治民主化作为革命的目标;而二战后的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以及美国男女平权运动,说明追求自由平等已成为时代潮流。

在精神文明方面,以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说明人类对发展和自身命运的反思。

但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都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

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会带来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绿色和平组织的建立正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1982年,民主政治发达的美国并未通过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任重而道远。

科技的进步仍不能克服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虽然和平是当今的主流,但仍有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存在。

总之,二战以来人类文明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发展与问题并存,文明与危机共生,而人类文明要获得新的演进,就要不断解决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不断克服种种生存危机,以迎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根据观点组织答案,要充分利用所给大事年表信息,就本题而言要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犁牛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出现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81年

隋朝建立,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用曲辕犁

607年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584~605年

隋朝开通大运河

唐朝

火药用于军事,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

理学产生,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使用交子

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反君主专制思想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及解析:

5.考点:

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史综合.

分析:

本题以中西方发展的地位的变化为内容,考查秦到元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政策;四大发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解答:

本题是历史小作文题,首先依据材料明确观点,对比两则材料分析可以得出观点是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地区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然后对观点进行说明,说明时可从中国从秦到元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明中期以后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的相关史实;欧洲中世纪落后于亚洲文明,到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处于世界的中心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得出总结,即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创新.

答案:

观点:

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地区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

说明:

古代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然而到明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总结:

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创新.

【点评】近代中国与西方差异的原因:

1、政治:

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方是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

中国是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

3、思想文化: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西方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4、外交: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是侵略扩张政策.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站在系统演化的角度,社会的根本变迁就意味着社会系统从一种稳态演进到另一种稳态,它将同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一宣晓伟《一个基于社会分工视角的社会变迁分析框架》

提炼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答题提示: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6.考点: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社会变迁与器物、制度和观念的关系.需要掌握19世纪中期,欧美普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的表现.

解答:

本小问是历史论证题,首先依据材料和图示可知,观点是社会变迁必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发生相应的转变.然后对观点进行论证,可从19世纪中期,欧美普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

观点:

社会变迁必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发生相应的转变.

论证:

19世纪中期,欧美普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启蒙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的发展等.

总结升华:

社会变迁需要相关社会要素的全方位转变,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从而促使使社会顺利实现转型.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人类文明的交流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从影响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据亨廷顿(美国)《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你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9世纪西方冲击的观点(说明:

可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7.考点:

19世纪西方冲击对中国的影响

分析:

材料认为19世纪西方的冲击,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对这一观点可赞同也可反对,若赞同则从19世纪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依然保留传统封建体制来论证;若反对则从19世纪西方冲击对中国带来政治经济及思想上的变化入手,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史实进行论;也可以另有观点,认为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影响,但并不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因也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19世纪西方的冲击,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2分)

表态:

我同意这个观点。

(1分)经济: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举步维艰;政治:

从晚清政府到北洋军阀统治再到蒋介石国民政府,无一不是专制独裁统治,政治民主化进程一波三折;思想:

尽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但封建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民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

(9分)

示例二

观点:

19世纪西方的冲击,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2分)

表态:

我反对这个观点。

(1分)经济:

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并出现短暂的春天;政治:

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清政府提出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

维新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实业救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分)

8.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帮助它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因难,这就是“第四点计划”。

到1951年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

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的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

美国向这些地区提供技术援助,除经济领战外,还涉及卫生、教育等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受援国,使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受援国,加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以此为契机,美国拓展了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逐新控制了中东,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月增加到65%。

在东南亚地区,则通过“第四点计划”将其变成美国商品及资金的倾销市场。

美国将大量过剩的产品向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出售。

——摘编自谢华《对美国第四点计划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点计划”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8.

(1)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美国战后发生经济危机,需要向外拓展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提升了美国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实际上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

本题考查美国“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应当根据教材所学有关内容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自身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2)“第四点计划”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受援国,使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受援国,加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以此为契机,美国拓展了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等信息分析概括回答。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日本投降后……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

材料二:

“(甲)保证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乙)建立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表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的美国之目的,和平的、负责的政府。

——1945年9月22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对日基本方针的声明

材料三:

“我们不仅使日本能够自立,还必须把它培养成为坚强而安定的民主主义国家,以便起到可以防御今后在远东方面发生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作用。

——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演说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政策是否恪守了《波茨坦公告》?

为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历史背最。

答案及解析:

9.

(1) 否。

《波茨坦公告》确定战后日本和平化和民主化,而此后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扶植日本,从而违背了《波茨坦公告》的精神。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苏战时联盟破裂,冷战展开;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极力遏制共产主义;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扶蒋反共政策面临失败。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由材料中的“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等内容可以看出,《波茨坦公告》确定战后日本和平化和民主化,而根据所学二战后的史实可知,此后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扶植日本,从而违背了《波茨坦公告》中关于日本要和平和民主的精神,所以答案是否定的。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由材料二、三和所学二战后美日关系的史实可知,美国在战后极力扶植日本,把日本变为对付共产主义的基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二战之后美国、日本、苏联和中国的国情及其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具体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联盟破裂,冷战展开;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极力遏制共产主义;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变化,扶蒋反共政策面临失败。

10.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

对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

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

——摘编自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它造成的损失累计起来人员伤亡达到千万,财产损失数万亿美元,比世界大战毫不逊色。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争取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

但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战争形态。

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在这两场战争中对抗形式的差异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持续不断的原因。

答案及解析:

10.

(1)差异:

 朝鲜战争中突出了“抗美”,中国组织志愿军赴朝作战,中美两国两军直接交战;;越南战争突出了“援越”,中国提供物资援助和军事指导,中美军队没有直接交战。

(2)原因:

 长期压抑的民族、领土等矛盾爆发;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平衡力量缺失;美国试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1)差异: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由材料一中的“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不同表述并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中突出了“抗美”,中国组织志愿军赴朝作战,中美两国两军直接交战;越南战争突出了“援越”,中国提供物资援助和军事指导,中美军队没有直接交战。

(2)原因: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战争形态”在结合所学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可以得出,原因有:

长期压抑的民族、领上等矛盾爆发;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平衡力量缺失;美国试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点睛:

这一题的题目要求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也是高考试题如今命题的常规形式,用的最多,考查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考生既需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还要根据所学知识与题目要求迁移已学过的合适的知识或者相应的思维能力来回答,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答案做得完美。

11.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变作出来的。

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

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夏尔尼候为全权特使来华。

英政府给马夏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

在乾隆帝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