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8567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二答案和解析

【最新】安徽省中考信息交流化学试题

(二)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合肥南站,已开通运行,下列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设计规划

B.

钢轨气焊

C.

安装座椅

D.

涂油漆

2.安徽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下列各类省内知名食品中糖类含量最丰富的是(  )

A.

大圩葡萄B.

巢湖银鱼

C.

芜湖大米D.

淮南豆腐

3.铜是生活、生产中重要的金属,常见的黄铜矿中,主要成分是CuFeS2,已知铜元素在该物质中的化合价为+2价,则该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B.0C.+3D.+4

4.中国“青蒿素之母”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最新】诺贝尔医学奖。

青蒿素是从草本植物青蒿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疟药物,是我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其化学式为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青蒿素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

C.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22个氢分子

5.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添加酒精B.

测定溶液pH

C.

量取液体D.

称量质量

6.镧是稀土金属中的一员,可制合金,催化剂,制造昂贵的照相机镜头等,如图是镧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B.单质的化学式是La

C.普通镧原子核内中子数为82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7

7.通过对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归纳,结论正确的是(  )

A.

,碳燃烧一定产生CO2

B.

,属于置换反应

C.

,铁桶不能装盐酸

D.

,氢氧化钠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8.科学探究表明地球上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

玻璃态的水不存在晶体结构,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态水不属于氧化物

B.玻璃态水分子不运动

C.玻璃态水和普通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D.玻璃态水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分子间隔小

9.如图是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尾气中有毒的CO和NO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反应为置换反应

B.图中生成物有四种不同分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数目是不改变的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

3

1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示判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当甲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甲<乙

D.把甲物质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二、填空题

11.【最新】底,我国很多城市PM2.5爆表,空气质量问题愈发严重,很多市民都从商场购买了空气净化器以应对雾霾,它是由活性炭层、负氧离子发生器等7层组合而成。

下图是某品牌空气净化器结构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含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填序号,一个即可)。

(2)机身使用的是铝合金,与铁相比的优点是_____(答一点即可),请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铝、铁活动性顺序_____。

(3)上述活性炭层有效的除去了空气中的PM2.5和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利用其_____性质。

(4)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若想从根本上减少雾霾,你认为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答一条即可)。

三、实验题

12.气体的制备是初中化学重要知识和技能,下列是某同学对气体制取装置的研究。

请你跟他一同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3)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选择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_____。

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端进入。

(4)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少量的水蒸气,欲用G装置除去水蒸气,应将气体从_____端进入。

13.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金属是铁。

图1所示是实验室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2是炼铁高炉内发生的连串化学反应:

(1)图1中如果没有石灰水,_____(填写“能”或“不能”)判断出一氧化碳已经和氧化铁反应,理由是_____。

(2)图2中第①步反应的产物是_____,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根据图1实验可知,除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外,还可以得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4.老师上课时做了镁在氮气中燃烧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吗?

”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将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底部铺有细沙充满二氧化碳的①集气瓶中,发现镁条仍燃烧,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将镁条打磨光亮的目的________,在集气瓶底部铺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通过该实验可知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CO2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探究之后请说说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________

(2)(实验反思)不能用镁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15.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为浅黄白色颗粒,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接着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2)请写出区别水和过氧化氢的方法_____。

(3)某同学为了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

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消失了。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

可能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导致溶液褪色

猜想2:

可能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

1.猜想1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_____,观察现象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_____

[讨论交流]老师提醒同学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你认为可能还与_____有关(写一条即可)。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

_____

_____

 

五、计算题

16.钛(Ti)被称之为“未来金属”,与人骨相容性好,且制成的钛合金有形状记忆功能。

一定条件下,钛可由四氯化钛(TiCl4)和金属镁反应而制得,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760kg含杂质20%的四氯化钛(杂质不含钛元素),求理论上可生产金属钛的质量。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设计规划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气焊是利用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混合燃烧生成的火焰为热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安装座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涂油漆,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大圩葡萄中富含维生素,故A不正确;

B、巢湖银鱼富含蛋白质,故B不正确;

C、芜湖大米富含糖类,故C正确;

D、淮南豆腐富含蛋白质,故D不正确。

故选C。

3.A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详解】

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铜元素在该物质中的化合价为+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该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

,则该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选A。

4.B

【详解】

A、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的化学式为

,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不正确;

B、青蒿素的化学式为

,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故B正确;

C、青蒿素的化学式为

,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则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不正确;

D、青蒿素的化学式为

,分子由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22个氢原子,而不是22个氢分子,故D不正确。

故选B。

5.D

【详解】

A、用漏斗竖直于酒精灯口添加酒精,酒精量不等超过酒精灯体积的三分之二,故A正确;

B、测定溶液pH方法是用玻棒蘸一点待测溶液到试纸上,然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并对照比色卡可以得到溶液的pH值,故B正确;

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正确;

D、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故D不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镧属于金属单质,其化学式为La,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7,表示原子序数为5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7;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39,而核内中子数为139-57=8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7,表示原子序数为5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7,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为57,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睛】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7.C

【详解】

A、碳燃烧不一定产生CO2,例如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绕会产生CO,故A不正确;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则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不正确;

C、

,则铁和盐酸反应,铁桶不能装盐酸,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治疗胃酸过多,故D不正确。

故选C。

8.C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则玻璃态水属于氧化物,故A不正确;

B、玻璃态水分子也在做永不停息运动,故B不正确;

C、玻璃态水和普通水均由水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相同,故C正确;

D、玻璃态的水不存在晶体结构,玻璃态水分子间隔比普通水的分子间隔相同,故D不正确。

故选C。

9.C

【解析】

【分析】

去除干扰粒子得图:

【详解】

A、由上述图示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此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生成物有两种不同分子,故选项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数目是不改变的,故选项正确;

D、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1,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10.D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不符合题意;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当甲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不会析出,不符合题意;

C、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乙需要的水多,所得溶液的质量甲<乙,不符合题意;

D、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不一定变小,如通过降温的方式,符合题意。

故选D。

11.①(或④)耐腐蚀,不易生锈

(答案合理即可)吸附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所以该空气净化器的塑料外壳和橡胶垫圈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①或④。

(2)铝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够隔绝氧气,对内层的铝起保护作用,而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作用生成的铁锈疏松多孔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能够促进铁的锈蚀,所以铝合金,与铁相比的优点是耐腐蚀,不易生锈,故填耐腐蚀,不易生锈;

铝能够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铁,从而证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3FeSO4+2Al=Al2(SO4)3+3Fe。

(3)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粉尘,可用于净化空气,故填吸附。

(4)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较多的有害烟尘,从根本上减少雾霾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故填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2.铁架台长颈漏斗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ac

【分析】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1)仪器名称:

①是铁架台;②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反应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B装置含有带小孔的隔板,将固体物料放在隔板上,当反应进行时,隔板上的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进行,当关闭水塞时,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增加,并且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隔板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并且反应停止,故选择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从短管进,空气从长管排出,则气体应从a端进入。

(4)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含有少量的水蒸气,欲用G装置除去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从长管通入,故应将气体从c端进入。

【点睛】

带小孔的隔板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从短管进,空气从长管排出。

13.能玻璃管中的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二氧化碳

可燃性

【分析】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

(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图1中如果没有石灰水,能判断出一氧化碳已经和氧化铁反应,理由是玻璃管中的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

(2)图2中第①步反应是碳和氧气高温生成二氧化碳,故产物是二氧化碳,步骤②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图1实验可知,多余的一氧化碳用酒精灯点燃除去,故除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外,还可以得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相应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氧化铁是红色粉末,铁是黑色粉末,一氧化碳有毒,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用酒精灯点燃除去。

14.除去镁表面的杂质防止集气瓶炸裂2Mg+CO2

2MgO+C不能物质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镁条在空气中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详解】

(1)将镁条打磨光亮的目的除去镁表面的杂质;在集气瓶底部铺层细沙的原因是防止集气瓶炸裂;

(2)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物除白色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应该是碳,因此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

(3)由镁在CO2中可以燃烧得出结论为:

CO2可以支持镁的燃烧(或镁在CO2中可以燃烧);因此镁等金属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器来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根据实验①可知物质燃烧不一定有O2参加反应;

(4)镁条在空气中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5.

分别取少量等体积的样品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有气泡冒出的为过氧化氢无色酚酞溶液若变质,刚开始就不会变红色了向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褪色(答案合理也可以,如:

可能是氧气导致溶液褪色)取少量反应后的原溶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现象①变回红色;②依然无色①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褪色;②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无关

【分析】

过氧化氢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详解】

(1)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为浅黄白色颗粒,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接着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故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不反应,故区别水和过氧化氢的方法分别取少量等体积的样品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有气泡冒出的为过氧化氢。

[实验与结论]

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若酚酞溶液变质,则刚开始不会变红色,故猜想1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无色酚酞溶液若变质,刚开始就不会变红色了。

2.验证猜想2,即是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需要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向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是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向试管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是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讨论交流]实验中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故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褪色。

[实验方案]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褪色,则取少量反应后的原溶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如果溶液无色,说明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无关,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褪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原溶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现象

①变回红色;或者②依然无色

①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溶液褪色;或者②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无关

16.153.6kg

【分析】

根据四氯化钛和金属镁反应的方程式,由四氯化钛的质量可求出金属钛的质量。

【详解】

解:

四氯化钛的含量:

1-20%=80%,

设可生产金属钛的质量为x。

解得x=153.6kg

答:

可生产金属钛153.6k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