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335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吉林省名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

1.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

这种现象

A.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C.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D.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皇族世袭,各级官员“尚贤”选官。

这凸显皇族地位,使得除了皇族外,其他家族不再“家国同构”,进而导致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答案选D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秦汉以来的官僚政治,时间与主题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逻辑性错误,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皇权,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影响只会淡化,不会消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

备考启示:

精准掌握核心历史概念,例如,官僚政治、科举制和宗法制等。

应特别关注历史概念的使用时空和典型特征。

例如,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选贤举能、任命制、有任期和要考核。

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

”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

这一做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

传统宰相是制度性职务,对皇权的威胁较大,而临时性职务大多源于皇帝的需要,其官员大多是皇帝亲信,这有利于皇帝掌握事权,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反腐、官员管理考核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信息中职务和官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排除。

3.“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

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宋代“节妇”要求尚未写入刑法。

这说明“节妇”伦理仅仅是理学家推崇,尚未得到官方正式认可,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是唐宋官方对传统贞洁观基本一致,没有出现被冲击情况,A项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错误,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排除;D项说法是常识,但材料没有出现男女地位差异及其关系,排除。

4.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

这说明当时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

根据常识,上海与东北的贸易属于国内长途贩运贸易,这种贸易不是个案,故答案为D项;材料无法提供城镇商业方面的信息,A项排除;B项说法史实常识性错误,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制相当严格,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以地域为中心和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方面的信息,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精准简约提炼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往来,这是前提;据此透过想想看本质,推导背后的根源或本质——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这是关键。

此外,准确理解一些历史概念,例如,明清商帮等。

5.1898年,光绪帝发布“自开商埠”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并且着重强调“不准划分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清政府“自开商埠”反映出

A.近代中国自强努力的探索

B.商埠成功阻止了列强侵略

C.清末新政的经济成效有限

D.列强的经济侵略深入内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清政府借助自开商埠维权。

这反映了清政府探索国家富强道路的努力,故答案为A;B项说法程度夸大,是一定程度上,而非“成功阻止了”,排除;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到1911年,时间不对,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华中、西南和西北等地的信息,例如被迫开放的口岸,D项排除。

6.1915年,陈独秀撰文表示: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

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

A.法律应保障个人自由平等权利

B.借鉴苏联的经验以实现自由平等

C.实行分权制衡以维护宪政成果

D.实现主权在民必须根植中国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可以概括出材料核心信息:

人权包括平等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苏联经验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信息,也没有体现与宪政关联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中国传统的信息及其与实现主权在民关系的信息,D项排除。

7.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

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

这一号召

A.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

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

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

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这说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单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难以赢得革命胜利,应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表明党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是领导工运,B项排除;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时间是1937-1945,时间不对,C项排除;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解读类选择题。

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据此逻辑推导因果是关键。

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据此推导其根源在于中共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判定了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8.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

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问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这次会议是亚非会议,其特点是反对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它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扩大了中国国际地位,会后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故答案为B项;A项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是不结盟运动,排除。

9.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论断揭示出古代雅典

A.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

B.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

C.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

D.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古代雅典城邦批判、控制和关注公民。

这说明城邦利益至上,公民个人服从城邦。

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有关公民生活救济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主旨强调城邦群体而非公民个体,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知识即美德”及其公民对其态度的信息,C项排除。

10.16世纪,“他们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

也可以说,他们都希望从思想体系上,而不是从人的情感上来清算神学体系。

”据此可知,“他们”

A.主张否定宗教神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强调人有信仰自由

D.倡导人非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他们”希望从思想体系上清算神学体系。

紧扣16世纪,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可知,他们是欧洲宗教改革家。

据此可以判断他们清算的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体系。

他们否定罗马教皇权威和“因行称义”,强调圣经权威和“因信称义”,故答案为C项;欧洲宗教改革家强调信仰得救,A项排除;反对君主专制和倡导人非工具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主题,时间和内容不符,B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概念类选择题。

备考启示:

其一,精准掌握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和典型特征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例如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时间是16世纪,典型特征是人文主义宗教观出现和发展,即“因信称义”和圣经权威至上等。

其二,应注意区分一些核心历史概念的异同,例如,“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等。

11.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同时分析了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工厂工人的构成情况(如下表)。

这种构成

A.说明英国重视技术工人的家族传承

B.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

C.反映出当时成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

D.说明农业吸引劳动力能力超过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英国雇主使用童工和女工非常普遍。

这有利于雇主降低成本和扩大利润,也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人技术的代际传承,A项排除;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不是成年劳动力缺乏,而是扩大剥削的需要,C项排除;材料只提供工厂工人的年龄和性别方面的信息,没有体现农业和工业的工人人数,无法比较,D项排除。

12.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美国电影抹黑美国共产党人。

紧扣题干时间,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可知,战后两极格局背景下,这种现象是美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峙的产物。

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与资本结合,国家干预经济无效等信息,A项排除;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是1929-1933年间的经济现象,B项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时间不符,D项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华北地区取暖燃料中,木炭使用人群多为统治阶层和富人大贾,普通百姓多使用薪柴、作物秸秆和草本植物。

据《汉书》载: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树木虽可再植,但不为古人所重,并且人工植树也远远赶不上人类乱砍滥伐的度。

到了宋代,森林资源更为减少。

当时沈括曾为此而浩叹: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宋代山西泽姚许多人“冒险输炭矿”,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并立官课税。

宋庄季裕《鸡肋篇》载: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农村也不乏使用煤取暖者。

——整理自彭亮《谈古代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燃料主要指薪柴、秸秆、牲畜粪便、灯油、煤炭等。

薪柴、秸秆、牲畜粪便主要用于做饭、取暖,灯油主要用于照明,煤炭主要用于取暖。

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农民贫困,无法购得价值较高的商品性燃料,如煤炭、油气等。

在实际上,农村取暖多用薪柴、秸秆、牲畜粪便,如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尚恃牛马粪以为燃料”。

——摘编自任会来《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燃料消费支出研究》

材料三目前,农村以分散式供热为主。

替代散煤取暖主要有4种备选方案:

燃气壁挂炉、电直热(电热膜、发热电缆)储热式电暖气、空气源热泵。

北方农村地区应该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地热)”的因地制宜思路,全面推广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居住环境与生存质量。

——摘编自宫昊等《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速农村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取暖燃料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我国农村取暖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取暖方式的新发展及其意义。

【答案】

(1)变化:

由汉代使用草木为主到大量使用煤炭。

原因:

森林资源减少,传统燃料出现危机;古代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

燃料多样化,但以草木、牲畜粪便为主;与各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存在地区性差异。

(3)新发展:

强调清洁取暖;取暖方式多样化。

意义:

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发展观念更新。

【解析】

【详解】

(1)本问有2个小问。

第一小问是变化,从材料中“汉代华北地区取暖燃料中,木炭使用人群多为统治阶层和富人大贾,普通百姓多使用薪柴、作物秸秆和草本植物。

……宋庄季裕《鸡肋篇》载: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农村也不乏使用煤取暖者。

”可以得知其变化是由汉代使用草木为主到大量使用煤炭。

第二小问是原因,从材料中“树木虽可再植,但不为古人所重,并且人工植树也远远赶不上人类乱砍滥伐的度。

到了宋代,森林资源更为减少。

”可以得出森林资源减少,传统燃料出现危机;从材料中“宋代山西泽姚许多人‘冒险输炭矿’,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并立官课税。

”可以得出古代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本问是特点,从材料中“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燃料主要指薪柴、秸秆、牲畜粪便、灯油、煤炭等。

薪柴、秸秆、牲畜粪便主要用于做饭、取暖,灯油主要用于照明,煤炭主要用于取暖。

……在实际上,农村取暖多用薪柴、秸秆、牲畜粪便……”可以得出燃料多样化,但以草木、牲畜粪便为主;从材料中“在实际上,农村取暖多用薪柴、秸秆、牲畜粪便,如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尚恃牛马粪以为燃料’”可以得出与各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存在地区性差异。

(3)本问有2个小问。

第一小问是新发展,从材料中“北方农村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思路,全面推广冬季清洁取暖”可以得出强调清洁取暖;从材料中“替代散煤取暖主要有4种备选方案:

燃气壁挂炉、电直热(电热膜、发热电缆)储热式电暖气、空气源热泵。

”可以得出取暖方式多样化。

第二小问是意义,从材料中“全面推广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居住环境与生存质量。

”可以得出有利于保护环境;从材料中“目前,农村以分散式供热为主。

替代散煤取暖主要有4种备选方案”可以得出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从材料中“北方农村地区应该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地热)’的因地制宜思路,全面推广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居住环境与生存质量。

”可以得出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促进农村发展观念更新。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

其一,强化答案来源意识,答案主要来自材料信息,所学知识起到补充和结合的作用;其二,平时必须训练提炼史料信息的能力。

先发现后转化,例如,从材料中“近代中国农村生活燃料主要指薪柴、秸秆、牲畜粪便、灯油、煤炭等。

薪柴、秸秆、牲畜粪便主要用于做饭、取暖,灯油主要用于照明,煤炭主要用于取暖。

……在实际上,农村取暖多用薪柴、秸秆、牲畜粪便……”可以得出燃料多样化,但以草木、牲畜粪便为主;其三,树立高考历史试题题型意识,积累题型答题方法与模板,这可以提高考场情境下的答题速度与质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培尔·金特》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作品,完成于1874~1875年。

该作品的许多情节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现象,其部分内容梗概如下:

培尔·金特是活得真实的人,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

每次金特用真实原则行事的时候都会遭遇厄运,像被情人卷跑钱财、朋友的背叛、爱人在其将死时才得以团聚等;当他奉行“流氓”原则的时候却往往都得到了群体的一致赞许和荣誉,如通过吹牛成为山妖大王的女婿,行骗当上了先知,贩卖黑奴聚敛了大量的钱财,自私赢得了自己的生存机会等。

社会虽然口口声声说要仁义道德,用“国家”“集体”等词建构宏大社会原则来约束个体,但是真相却是只要能够得到权力、地位,运用什么手段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剧中的山妖说“人——要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其暗含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社会用“公意”钳制了个体的意愿。

虽然有过辉煌的时候,最后金特还是归于失败。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情节:

剧中的山妖说“人——要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对启蒙思想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失望。

概述和评价: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

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累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人们对现实深感失望,在文艺领域兴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丑陋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解析】

【详解】步骤一,选定材料信息,例如,情节:

剧中的山妖说“人——要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

步骤二,据所选材料信息概括其历史现象,例如,历史现象是这一情节反映出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对启蒙思想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失望。

步骤三,完成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即说清其来龙去脉。

可以采用如下模式:

时代背景+历史现象+历史影响。

其一,完成时代背景。

结合“《培尔·金特》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作品,完成于1874~1875年。

”可以时空定位——19世纪中叶的欧洲。

政治领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

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累的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思想文化领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人的因素是人们对现实深感失望。

其二,指出历史现象的特点,即在文艺领域兴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例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培尔·金特》等一系列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其特点是如实描绘、无情揭露与无计可施。

其三,指出其历史影响,即它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丑陋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艺殿堂的内容,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值得肯定。

【点睛】本题是仿制题,其题源是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一42题。

其特点是开放程度有所降低,更加注重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本题可以得出的备考启示:

其一,严格按照问题设置解题,问题的设置是递进关系,难度逐渐加深,这既是限制也是提示。

其二,紧扣时空范围,以小见大地概括其历史现象,进而指出其特点,进而推导其时代背景与影响。

例如,易卜生《培尔·金特》——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流派——如实描绘、无情揭露与无计可施——政治经济文化主观方面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其三,备考应注重基础知识,考点的时空范围、历史分期、主干史实、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

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

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

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

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答案】

(1)新变化:

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

(2)影响:

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中“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

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

……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

”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从材料中“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

”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

(2)本问答好的关键有二:

其一,上一问“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

一方面,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丧失关税主权而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同时,结合高中历史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

考生应注意的问题关联。

一些题型存在关联,存在“荣辱与共”的特点,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的逻辑拓展。

例如,内容与特点,或者内容特点与原因影响,变化与因果等。

本题中“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美国政府联合图书出版业成立了战时图书委员会,组织出版了多个系列和版本的图书。

“大西洋系列”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诸多领域。

“新世界书架系列”则收录了《丧钟为谁而鸣》《天下一家》等著作。

“海外版本系列”出版流行的平装书与口袋书,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尤以“军队版本”最为突出。

“军队版本”图书采用订书机装订而不使用胶水装订,图书的宽度大于高度,每页能够容纳两列2.5~3英寸的短文本。

此外,在图书中还记录了大量鼓励性的话语,如《戴尔的战争》扉页写着:

“书是武器——在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读到他喜欢的东西。

”《美国如何生存》和《美国外交政策和美国的战争目标》等图书也有英语、法语、荷兰语等不同语种的版本,在海外市场广受追捧。

——摘编自刘蒙之、刘乔《“二战”期间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的出版活动与历史影响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出版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图书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