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13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docx

新经济地理思想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

新经济地理思想

对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启示

 

2011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宜昌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宜昌“到2015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

2012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宜昌建成“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那么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有哪些战略路径选择呢。

新经济地理思想有哪些启示意义?

一、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新经济地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将空间问题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

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

城市本身就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地,是各种优质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

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

规模报酬递增的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下,城市的发展定性为“路径依赖”(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和“历史事件”。

当由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区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对于企业和产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溢出效应)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使得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在大范围内得到共享,而这种共享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区域内的所有企业的成本,因而使得那些小型企业也有条件从事专业化生产或专业化服务(产业集聚)。

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是新经济地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了密度、距离、分割三个经济地理基本特征的重要性,解释经济地理的集中化趋势,传达了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的信息。

而集聚经济能准确的阐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曹宗平,2009),所以中国必须选择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三条道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陈钊,陆铭,2009)。

二、新经济地理学3D特征解析

密度、距离和分割(Density,DistanceandDivision简称3D)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象。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从密度、距离和分割三个基本特征的角度阐述城镇化进程中重新塑造经济地理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通过大量案例指出高密度、近距离和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密度”解析

密度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经济活动的强度或地理密度。

密度是发展第一位地理特征,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程度。

通常来说,较高的密度(尤其是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是同较高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关的。

也就是说,某个地区的密度越高,那里的生产率、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这是因为较高的密度能够更好地利用集聚经济效应带来的生产优势。

往往是经济越集中的地方,选择和机遇也就越丰富,这就是地方优势,所以靠近经济密度(城市)是一条脱贫途径。

世界没有平衡的增长,经济日益繁荣,经济活动也就日趋集中到城镇,所以集聚经济在空间尺度上的表现为城镇密度高,农村地区则低许多。

城镇反映了对密度的需求,移居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加,这些地区的经济密度随之提高,由于循环因果关系,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

密度与人类地理关系密切,一般用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来呈现,也可用每平方公里的经济产出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的聚集程度。

密度反映了经济活动中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由于城镇的人口稠密、企业集中,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就业的高密度有利于面对面的沟通,提高效率,减少交通、交易成本,而面对面的交往是知识、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必要前提。

此外分享熟练劳动力、生产专业化、规模报酬递增和知识的外溢效应以及各类公用基础设施服务都可大量节约生产成本,所以应当首先发展城镇,然后通过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分享集聚经济效益。

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均表明,经济和人口向城市集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距离”解析

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

由此落后地区应重新定义为相对于经济聚集区的偏远地区,这不单指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制度障碍造成的经济距离。

距离与自然地理关系密切,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位置和质量(铁路以及各等级公路)、运输的可得性可以极大地影响两个地区的经济距离。

对商品服务贸易而言,接近世界市场的距离包括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

对劳务流动而言,距离包括离开熟悉地方的“心理成本”。

距离指的是到达经济密度高的区域所耗费的成本(尤其是城镇密集地区)。

包括农村劳动力迁移或往返城市区域的成本,将产品从不发达地区运往经济集聚区市场的运输成本,以及农村居民获得高密度地区服务的成本(如医疗和高等教育服务只有在密度较高区域才能提供)。

要缩短落后区域与经济密集区域的距离,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成本,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三)“分割”解析

分割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知识流动的限制因素,简而言之,就是阻碍经济一体化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分割与社会政治地理相关。

国家之间是国界的分割,一国之内地区之间分割同样可能相当严重,省界的分割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制度等边界厚度,限制了商品、资本、人口和观念的自由流动,使得市场一体化进展缓慢。

经济和社会隔阂会给经济交往制造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扭曲,因为户籍制度通常只给那些在本地登记的人提供住房、教育、食品和社会保障福利。

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分割致使经济距离增大,提高可进入性便成为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农村人口难以在城市扎根,没法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无法享受城镇化的好处,阻碍了区域城镇化的进程;第二,城乡二元政策使乡村地区、落后地区成为城镇、先进地区的经济腹地,长期受城市泵吸效应的影响,生产要素难以体现真正的市场价格,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第三,乡村不能同享城市、先进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在自身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要独自承担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全部费用,还单独应对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和失业等风险。

三、从3D视角剖析宜昌建设特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密度:

集聚力量薄弱

1、集聚程度不够

宜昌辖5个城区、3个县级市和5个县,市域面积21083.58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人,城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年底,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120万人。

大量的人口还生活在农村,人口、经济的聚集效应还未显现。

2、集聚力量薄弱

区域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是相关区域的人口、产业聚集地,其增长将引起周围地区的增长。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宜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地位不突出,对周边荆门、荆州等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还存在竞争关系。

3、智力密度低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宜昌许多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而刚毕业大学生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则很少流进宜昌。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向效率更高的地区流动和转移,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二)远距离:

提高了运输成本,迟滞了要素流动

1、远离经济核心区,减弱了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力

宜昌地处鄂西南,距离武汉、重庆等区域中心在1000公里左右,距离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区更相去甚远。

采用断裂点法的相关研究证明,中心城市、城市群的辐射范围最大在350公里左右,200公里以内是辐射带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区域。

宜昌远离经济核心区的远距离特征减弱了经济中心对其的辐射带动影响。

2、物流成本高,不利于对外贸易

在世界贸易中,远洋轮船运输是主要的方式,沿海地区的城市直接连接国际航线,意味着更接近世界市场,而内陆地区的城市则远离世界市场。

宜昌虽然地长江黄金水道沿岸,但距海港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要素的流动成本,客观上迟滞了生产要素的流动。

距离是构成交通阻力的主要因素。

此外,公路和铁路等陆路运输的较高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到经济中心的经济距离。

3、劳动力迁移的高成本,减少了迁移城镇的意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外出务工。

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工,外出首先考虑的是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待遇相对较好的特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其次依次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意向偏强的趋势完全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他们的目的是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优越的生活劳动环境。

因为沿海特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有能力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同时,各种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多,工作环境较好,劳动回报率较高。

(三)分割严重:

区域封闭,产品和要素流动的省际边界及城乡限制

1、河流、高山阻隔,区域封闭

宜昌地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河流、高山众多,无形中阻断了人们直接交流的路径。

2、省际边界的市场分割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国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可是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以省际之间的市场壁垒最为严重,宜昌地处与湖南、重庆交界处可谓是市场边界的厚度极其厚重。

3、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

城乡分割首先表现在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城乡分割还表现在各种制度上的差别。

在社会福利、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方面,城市人口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如医院、图书馆、剧院、公园等。

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差距越来越大。

四、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战略对策

(一)提高密度:

推进人口、经济活动进一步集中,实现规模经济

1、明确主体功能区,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按照合理地、集约地利用土地的要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明确空间主体功能。

宜昌确定高新区、新区、旅游新区、枢纽港四大平台,确定六大千亿产业,探索产城共融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建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

城镇化最主要的效果就是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宜昌城镇规划按照“强化中心、点轴结合”的战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壮大其经济实力,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建设。

三是重点发展中心镇。

3、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落实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

中心城区要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设机制,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场馆、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大力增强城镇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县城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交通、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中心镇要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重点抓好供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农民居住社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

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实施正确的引进人才措施。

4、引导产业集中布局,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是集聚人口、资源和资本的有力引擎,也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

同一行业群中的公司分享信息、劳动力和其他投入,有助于消化固定成本,促进扩散和创新。

按照工业园区化、集群化、集约化的要求,大力吸引工业向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延伸产业链条,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缩短距离: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1、加强与长三角、武汉城市圈、成渝都市圈的联系,主动接受辐射

加快与长三角主动对接互动,制定人才待遇、技术引进、创业融资等方面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技术、资金回流,以人员交流带动深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成为促进宜昌市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

2、加强空间连接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相互间的时空距离

在对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交通条件的完善,构建城乡之间的便利交通联系,形成有效衔接、高效统一的网络系统,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加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减少迁移城市的成本

要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降低农民工迁移城市的成本。

设立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免费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发展各种劳动中介服务组织;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优秀农民工,可以探索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城镇安居梦想。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确保农民工工资能够及时足额发放,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消除分割:

减少各种壁垒,推进区域、城乡、制度和文化的一体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造宜居、宜旅、宜业的水电之都

按照宜昌市“解放思想、激情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座谈会精神。

宜昌不仅是湖北的宜昌,而且是全国的宜昌、世界的宜昌。

在谋划和推进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进程中,不能局限于宜昌一地一域,起点要更高,谋划要更深,视野要更开阔。

站在更远的历史时空,长视角地审视和谋划宜昌发展,充分考虑到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段的发展。

力争“十二五”末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常住人口;2020年达到300平方公里、300万常住人口;远期达到500平方公里、500万常住人口。

2、寻求跨区域的合作,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在省内与荆门、荆州组成“宜荆荆”城市群,与襄阳、恩施等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在省外与万州探索三峡库区合作模式,与湖南张家界形成旅游联盟等等。

3、增加农民收入,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等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4、改革土地、户籍制度,破除人口流动障碍

土地制度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限制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制度障碍,无形中增加了迁移城镇的成本。

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是农民工最后的生存保障,轻易不会割裂同土地的联系,这就增大了迁移城镇时的顾虑,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成为农村的拉住农民工的“拉力”。

所以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途径。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就业、计划生育、退伍安置、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政策。

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让更多的人才落后宜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