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类及答题技巧
答题总则:
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诗歌答题模板)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
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一.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景:
此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境:
渲染了(孤寂,凄清,喜悦)情:
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如: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此诗描绘了春夜的月下景色,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
诗歌鉴赏-《月---杜甫》
①作者通过咏月抒发了哪些感情?
②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一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万里”一词,a.突出空间范围之广,b.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c.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二.分析诗眼
提问方式:
某一句诗中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春夜喜雨》中的“喜”)
答: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原到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所传达出的意境或感情。
例如:
第三句(颈联)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阴冷;“咽”和“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烘托了幽深孤寂的景象。
三.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
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
点明表现手法;阐释手法在句中是怎样运用的?
写出作用(烘托了或表达了...)。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怀古伤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2〉描写手法:
1,衬托—正衬;
反衬:
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或反衬人物内心活动。
2,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3,白描、对比;
4,动静结合;
〈3〉修辞手法:
1,用典:
含蓄凝练、丰富内容、富于文采;
2,比喻:
写出本体的相似性;“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3,比拟:
含蓄凝练;
4,夸张:
强调突出;
5,对偶:
含蓄凝练。
四.分析主旨型
(1)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2)边塞征战诗:
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
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征人念远思归、思乡怀亲;
憧憬美好生活、向往和平;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以身许国;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3)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用手法:
用典;
(4)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咏物抒怀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五.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此诗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风格、艺术)?
答:
点明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写出其表达效果。
〈2〉叠词的作用: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3)以景结情的作用
问:
这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写了什么景?
抒了什么情?
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唐代著名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诗作号称“元和体”。
)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答:
以景结情写了暗夜中的风吹着雨,拍打着冰冷的窗户;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和担忧,以及悲愤,感情浓郁而深厚结句以景结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比较评价
提问方式:
答题思路: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爱喜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注释:
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第一人称代词,我。
多见于古诗文。
②披襟--敞开衣襟。
拦得--挡住,承受。
③碧伞-指荷叶。
(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大意
(1)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
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
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
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
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
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
多美的一幅画面啊!
诗人不禁感叹道。
(2)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
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
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
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翻译:
(其一)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教材相关作品《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翻译一阵西风吹过,小草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向我点头致意,我的衣襟也被风儿兜满。
在这闷热的傍晚,池塘里的荷花也热得发愁吧,此时她们一起将美丽的面庞深深地躲藏在碧绿的叶伞下。
江城子[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
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guó):
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③治安:
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
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9、(6分)①借景抒情。
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运用典故。
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③直接抒情。
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
④对比。
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海旅次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①、曹松,晚唐诗人,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8.颈联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分)
答:
9.请简要赏析“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这一佳句。
(4分)
答:
参考答案:
8.选用了“晓角”“晨霜”“残潮”“明月”四个意象,营造了凄清的意境,融入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归思。
9.尾联把归心比喻为含苞待放的百花,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生动贴切的表现出诗人纷乱强烈、难以遏止思归之情,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心境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
毕竟雕鞍留不住。
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
小楼画幕无重数。
听得楼边车马去。
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
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1)D
(2)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分析】
(1)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
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
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
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
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
“雕鞍”,指马,实又指他自己。
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这就婉曲且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境。
“留”而不得。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①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
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
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
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
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
(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明诗人的真实处境,并以燕子衔泥筑巢来形象地描绘春天的景象,引出所对象燕子。
B. 诗的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用燕子的疑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与长期漂泊的无奈。
C. 最后两句,前十一字是写燕子,深情而无奈;后三字转而写诗人自己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D. 本诗所咏之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的燕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2)有人认为,本诗颈联的内容是以燕子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D
(2)示例:
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分析】
(1)D项,“都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错误。
两诗中的燕子形象不同:
杜诗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
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
刘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则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故选D。
(2)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如不同意,“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结合注释内容“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
此时作者滞留湘,以舟为家”分析,诗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以舟为家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也可以同意,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想象着燕子联想到自己,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
①同意。
颈联想象着燕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对诗人流浪他乡、江湖飘荡的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
燕子的同情,从侧面深深地写出了诗人生活的凄惨。
②不同意。
颈联描绘的是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境况,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对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怜惜和感慨。
(本题为探究题,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逐一比对选项与诗句,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出现的表现手法,考生要认真分析诗文中有没有运用该手法表情达意;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从审读题目、品读关键词句、关注尾联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去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
②北窗琴:
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
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
(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选D。
(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
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
⑴D;
⑵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6.阅读下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