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护理常规.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763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套叠护理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肠套叠护理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肠套叠护理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肠套叠护理常规.doc

《肠套叠护理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套叠护理常规.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肠套叠护理常规.doc

小儿肠套叠

【定义】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

常见的急腹症状之一。

【分类】

肠套叠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

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罕见。

男女之比为2~3:

1。

四季常见,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临床表现】

1、婴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以前者多见。

婴儿肠套叠的患者一般<2岁,常为肥胖健康儿,其症状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闹不安:

突然哭吵、烦躁,阵发性15—30分钟,与肠蠕动相符合,因肠系膜被牵拉,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占90%以上。

其他疼痛表现为神萎、面色发白、痉挛。

(2)呕吐:

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晚期为粪质。

(3)便血:

果酱色血便,多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

(4)腹部肿块:

腊肠样包块,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唾、高热、严重脱水、腹胀、休克等。

2、儿童肠套叠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是不完全性,肠坏死发生较迟。

症状不典型,有阵发性腹痛,腹块能明显触及,常无便血或发病数天后出现,呕吐亦不多见。

【术前护理诊断】

1、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囊肿破裂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预防、护理知识有关。

【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减轻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

若患儿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

①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③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④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4、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

5、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减少术后并发症。

6、饮食加强营养,食用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少量多餐。

【术后护理诊断】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伤口切口有关。

3.舒适的改变与术后卧床有关。

4.焦虑与患儿及家属不了解术后的护理有关。

【术后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麻醉清醒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注意呕吐,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死亡,定时监测BP、P、R一次并详细记录,观察5小时至平稳,如发现体温不升应进行保暖,高热者进行降温。

2、疼痛护理安抚患儿,疼痛时使用止痛泵,并告知家长使用方法,必要时使用镇静止痛药。

3、切口的护理观察伤口的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4、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管道,防止扭曲、折叠及患儿抓脱,密切观察和记录胃液和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健康指导】

1、合理喂养:

注意饮食的性质和规律,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避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

食用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少量多餐。

2、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因寄生虫、肠炎等导致肠运动发生异常或肠蠕动增加,易造成肠套叠。

3、交代家长注意患儿保暖,预防感冒、腹泻等,以免复发。

4、及时就诊,如果发现患儿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腹部出现肿块,应及时就诊,警惕肠套叠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