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751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胃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胃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胃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胃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胃癌.doc

《胃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癌.doc

胃癌

胃癌定义

恶性胃癌肿瘤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胃窦幽门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

癌灶局限在粘膜内或粘膜下层的称为早期胃癌,侵犯肌层以深或有转移到胃以外区域者称为进展期胃癌。

肉眼或胃镜观察胃癌有多种形态,如表浅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溃疡癌(为慢性胃溃疡癌变)。

显微镜放大观察癌细胞有多种类型(组织学分类),如腺癌(占约90%,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类癌。

更细微的癌细胞内部的分子结构也有很多差异,因此,虽都称为胃癌,即使肉眼和显微镜下所见类型是相同的,但个性仍有很大差异,目前并不知晓究竟有多少个性独特的胃癌。

胃癌-发病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个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而且是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高,被视为国际间重要的健康危机。

在2006年统计中显示接近有950,000个案例发生,而且大约将近700,000位病人死于这一种疾病。

胃癌的高发生率包括东亚、南美洲和东欧国家。

在台湾地区,胃癌发生率尤其偏高,每100,000人口约有8.52人至9.68人,胃癌名列2006年癌症死亡原因第5位,约有2500人死于胃癌,每100,000人口死亡率为11.4% 。

胃癌也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的胃癌病人产生出来,胃癌确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2:

1。

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

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

[1]

胃癌–分类

胃癌的分类可根据不同的分型方法进行,如根据病理分型可将胃癌分为早期癌和进展期胃癌;按照组织学分类,胃癌则可分为乳头状腺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膜腺癌、硬癌、未分癌及混合型癌。

胃癌具有高发率和高死亡率,因此治疗必须及时有效。

根据胃癌的分类指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病理分类与分型

(1)早期胃癌:

隆起型、表浅型(表浅隆起型、表浅平坦型、表浅凹陷型)、凹陷型、混合型中晚期胃癌:

Borrman I型(息肉型)、Borrman II型(局限溃疡型)、Borrman Ⅲ型(浸润溃疡型)、Borrman Ⅳ型(弥漫浸润型)。

(2)进展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达肌层或浆膜层。

组织学分型本分型

全国胃癌协作组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与日本胃癌研究会的分类方法结合中国的情况,把早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规定为:

乳头状腺部、管状腺癌(高分化及中等分化)、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膜腺癌、硬癌、未分癌及混合型癌。

(1)普通类型: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特殊类型:

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胃溃疡癌变。

  

(3) Lauren's 分型:

根据细胞形态与组织化学,把组织学类型分为肠型、弥漫型两型。

研究表明:

肠型分化程度较高,多见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而弥漫型恰恰相反。

胃癌-高危人群

1、患有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

(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可达10%;

(2)慢性胃溃疡,癌变率低于3%;

(3)胃息肉,直径>2cm,多发且基底较宽者癌变率高;

(4)胃部分切除者,残胃癌变率可达0.3%-10%;

(5)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

(6)胃镜活检病理类型:

 

①异形增生,也称不典型增生,由慢性炎症引起,如发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可认为是癌前病变甚至被认为是早期癌;

②胃间变则癌变机会多;

③大肠型肠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2、饮食习惯不良:

如饮食不规律、吃饭快速、喜高盐/热烫食品都会,喜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货、隔夜菜,喜食烧烤的红肉、常食用霉变食物、少食新鲜蔬菜等。

   

3、长期酗酒及吸烟:

酒精可使粘膜细胞发生改变而致癌变。

吸烟也是胃癌很强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危险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患者家属中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长期心理状态不佳:

如压抑、忧愁、思念、孤独、抑郁、憎恨、厌恶、自卑、自责、罪恶感、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生闷气等,胃癌危险性明显升高。

   

6、某些特殊职业:

长期暴露于硫酸尘雾、铅、石棉、除草剂者及金属行业工人,胃癌风险明显比较大。

   

7、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

地质为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钴含量高。

火山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3,4苯并芘,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易损伤胃粘膜。

硒和钴也可引起胃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有研究称约半数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国人约60%感染该菌,但仅0.03%的人群患胃癌。

胃癌-饮食原则

1.烹调方法应以炖、蒸、煮、烧、烩为主,尽量少用煎、炸、沿循、腌腊、生拌等方法。

2.宜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既要保证足够营养,又不增加胃肠负担。

3.食品宜多样化,避免偏食。

饮食以细、软、易于消化为主,以保护消化道粘膜。

4.宜按病情分别采用普食、半流质、流质等进食方式,切忌硬撑、硬塞。

5.严禁烟、酒,少食用腌菜、咸鱼和其他咸食品。

胃癌-病因

目前所知的胃癌危险因子主要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与免疫因素以及慢性胃病等有关。

例如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经年累月后可能导致胃黏膜变性而造成癌,或者个人对环境的致癌物敏感度较低有关。

常见的胃癌“危险因子”如下:

遗传:

胃癌的家庭历史,家族内有血亲罹患胃癌,则其它人得胃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2-3倍。

但仍有疑义,因这些人增加胃癌机会可能是由于有较相似的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

性别:

已知男性发生胃癌的机会是女性的两倍。

但到底是性别本身的关系,还是由于男性抽烟喝酒较多所致?

仍在等待更多的研究。

老化:

胃癌在50岁之后急速增加,年纪的变化扮演相当角色,研究指出或许与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有关。

血型:

早在1953年就有学者指出血型与胃癌的发生有关,A型的的人较其他它血型的人,得胃癌的机会多1/5。

虽然已知血型是红血球细胞上的抗原,与免疫系统有关,但为何A型血型的人有较高胃癌的发生率并不清楚。

 近年也有一些文献不同意这种说法。

幽门螺旋杆菌:

胃的长期的感染这细菌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一些免疫发炎反应。

自1990初起就有许多研究报告指出,这细菌的感染与胃里淋巴癌的产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对胃里的腺癌则一争议 。

目前有些证据显示此幽门杆菌感染与胃体和胃窦部位的腺癌有关。

但是胃腺癌也发生在一些未感染幽门杆菌的人身上,譬如在美国,少于1%的感染幽门杆菌病患会产生胃癌,而且目前也无确切的证据显示预防或治疗幽门杆菌感染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所以说暴露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似乎会增加得到胃癌的机会,但它可能是一个较弱的因子。

食物:

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饮食的习惯与其内容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当关系, 据统计喜吃醺烤的食物、烧烤的肉类,酱菜咸鱼等盐渍物者,胃癌的发生率较高。

也有研究指出胃癌的发生率与盐的消耗成正比。

抽烟、喝酒也较容易促进胃癌的发生。

 在另一方面,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用牛奶和维他命C则相对胃有保护作用,较少发生胃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食物的保存及调理方式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硝酸盐存在于一些蔬菜,某些饮用水,但也使用于肉类的熏制,它也可使盐渍的肉类看起来较鲜红。

食物内的硝酸盐, 经肠胃内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诸如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其他胺类再形成硝酸胺、亚硝酸胺。

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酸胺为颇强的致癌物,可引起胃里细胞的癌变。

另外有一点须特别注意是胃酸溶度太低,容易使细菌在胃里滋生,增加了硝酸胺类的物质在胃里的生成。

低温会抑制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也有学者指出这或许也是在美国胃癌发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因为本世纪中期后冰箱才在北美洲变成必备的家电用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

萎缩性胃炎其胃酸分泌较低,胃黏膜也易形成肠上皮化生,胃癌的机会增加。

年龄愈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比率也愈高。

至于肠上皮化生在病理化验有可分成三种亚型,以分化不完整的第三种亚型产生癌变的机会最高。

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是指因为胃无法生产一种物质,使得维他命B12吸收发生问题,缺乏导致的结果。

这些人有1至12%会发生胃癌。

先前的胃部外科手术:

虽然仍有争议,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曾经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的人,较一般人患胃癌的比率为高,估计约2-5%到5-16%不等。

此种残余胃发生癌变的时间,由前次手术算起约在15-30年后。

这或许是因为胃切除手术后,胃酸较低,产生亚硝酸盐细菌增多。

所以接受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尤其是采 Billrith-II 吻合术的,10几年后,若有任何上消化道症状,都应接受内视镜检查。

Menetrier's疾病:

这疾病也叫做肥厚性胃病变,胃皱折不正常增厚,胃酸很低,发生胃癌机会较高。

但这疾病十分少见。

癌症家族综合症:

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或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除发生直肠大肠癌的机会较大外,产生胃癌的机率亦较高。

胃息肉:

息肉是小的瘤或黏膜长出香菇状的赘物,绝大多数的胃息肉都不会有恶性病变,但是若胃腺性息肉大于2厘米以上,其中30-40%会有恶性变化。

       胃息肉是胃粘膜上的良性病变,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常由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发现。

有报道胃息肉的检出率为0.77~8.75%,国内胃镜检出率为1%左右。

各种统计结果均已证实胃息肉有一部分会发生癌变,因而引起了胃息肉患者及医生的关注.最近有人统计并随访了6所医院的98 例胃息肉患者,发现癌变者5例,癌变率为5.1%,值得重视。

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息肉样腺瘤)。

炎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80%,大小在2厘米以下,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的分化良好,很少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低,约1%左右。

腺瘤样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其形态大多为基底较宽,无蒂,或有蒂但蒂粗而短,显微镜下检查有明显的肠上皮化生,有的还有异型增生,此型息肉易发生癌变.癌变率在20~40%,若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癌变率更高。

 胃息肉通常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医生凭肉眼只能根据息内形态特点判断属炎性还是腺瘤性,进一步确诊需依靠取活组织检查。

一般较小的息肉可在胃镜下用电凝、激光、微波等方法切除。

1.2临床表现

胃癌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

癌肿局限,深度不超过粘膜及粘膜下层,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均称为早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

胃癌起病多隐匿,早期常无特异症状。

即便有症状,也仅有轻微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疲倦等,常误诊为慢性胃炎。

中晚期胃癌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消瘦、食欲不振、进行性贫血及呕血、黑粪等,但也非胃癌所特有。

1.2.1上腹痛是进展期胃癌最早出现的症状。

开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胀满,尔后出现疼痛。

疼痛一般与饮食关系不大,症状时轻时重,有时对症治疗可以缓解,但常不易消失,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