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343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docx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7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A.第三年捕捞量为(K/2-0)

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

C.第五年捕捞量为(m-n)

D.第六年捕捞量为(K-m)

【答案】B

【解析】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则捕捞后剩余量为K/2,即第4年捕捞,捕捞量为(n-K/2)

2.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

D.第19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错误;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B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C错误;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答案】A

【解析】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D点时甲种群的数量相当于K/2点,增长速率最大,A项正确;稳定状态时,输入到乙种群的能量约占甲种群同化量的10%〜20%,B项错误;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在C点时属于增长型,C项错误;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短期内会使甲种群的数量减少,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甲、乙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使甲种群灭绝,D项错误。

4.在生态演替中,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物种数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不断下降D、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C对,因为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A不对,因为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增加。

B不对,因为生态演替达到项极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稳定不再增加。

D不对,因为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趋势之一。

考点:

群落演替中种群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点评:

学生通过本题可深刻理解演替各阶段中各种生物量的变化。

5.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C.K/2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K/2是鱼类捕捞、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错误。

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熟悉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错误。

K/2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K/2是鱼类捕捞的最佳时期,但不是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最剧烈

【答案】D

【解析】a的存活率随种群密度增大而下降,推测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A项正确;曲线b在种群密度偏大或偏小时存活率均较低,适用于社会性昆虫,因此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B项正确;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C项正确;曲线b代表的种群数量越多,个体间种内斗争最剧烈,D项错误。

7.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叙述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先盖盖玻片,然后再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C.营养条件、温度、pH、酵母菌代谢产物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D.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应注意从试管底部吸取,以得到更多酵母菌

【答案】D

【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可以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B正确;营养条件、温度、pH、酵母菌代谢产物等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会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C正确;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吸取培养液,用来计算,D错误。

8.下表是一个野山羊种群按时间顺序每隔两年的生物量变化调查表。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时间

t0

t1

t2

t3

生物量(g/m2)

N

2N

4N

4N

A.该种群净生产量在t1〜t2期间的积累量为2N

B.t0〜t1期间的呼吸童大于t1〜t2期间的呼吸量

C.t2〜t3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为0

D.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N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该种群净生产量在t1~t2期间的积累量=4N-2N=2N,A正确;t0~t1期间的生物量小于t1~t2期间的生物量,故t0~t1期间的呼吸量小于t1~t2期间的呼吸量,B错误;t2~t3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C错误;该种群的生物量为4N,D错误。

9.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这将对人口数量特征产生的直接影响有

①出生率②人口密度③迁入率④年龄组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出生率会增加,①正确;由于出生率增加,而死亡率没有增加,所以种群密度增加,②正确;“全面二孩”政策对种群的迁入率没有影响,③错误;出生率增加,导致幼年个体增加,所以年龄结构会发生改变,④正确。

故选C。

10.10.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加

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将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不变,A错误;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而超过这个范围,酶促反应速率则不再增加,B正确;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随后种群增长速率又逐渐减少,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错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2)建立模型:

Nt=N0λt。

(3)特点:

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11.如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而不会因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A错误,CD正确;分析图形,由甲到乙,两生物的共同生物c减少,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竞争关系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2.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叙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x轴为时间,y轴为某海洋鱼类种群数目,a点增长速率最快,可以开始进行渔业捕捞

B.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某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在b点适当提高温度,K值可能增大

C.x轴为氧气浓度,y轴为小麦根细胞吸收K+的速率,b点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而不是能量,因此在b点中耕松土,K值不变

D.x轴为温度,y轴为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速率,则c点对应的温度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且随后曲线会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的S型曲线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数量,a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大,可以进行海洋捕捞,保持最大增长速率,A正确;若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某绿色植物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则b点表示光饱和点,适当提高温度,可能提高酶的活性,所以光合作用强度可能增大,即K值可能增大,B正确;小麦根细胞对K+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c点之后限制吸收速率的因素为根细胞中载体蛋白的数量,在c点时,中耕松土,k值并不提高,C错误;酶的作用具有低促进高抑制的特点,所以若x轴为温度,y轴为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速率,则c点对应的温度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且随后曲线会下降,D正确。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1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组

B.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C.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D.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由增长型逐步演变为衰退型

【答案】A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不同时间的取样构成了前后对照,A项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以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项正确;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由增长型逐步演变为衰退型,D项正确。

1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样方面积为1m2,样本数量足够大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样方法的注意点:

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解:

A、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

B、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C、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

D、在用样方法取样时,样方面积大小适中,根据调查的不同的生物类型确定样方面积的大小,D错误.

故选:

AC.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

B.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

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4、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数量的倍数,A错误;

B、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采用抽样检测法,B正确;

C、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对于有害动物,要尽量破坏其生存环境,降低K值,C正确;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D正确.

故选:

A.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

16.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作物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科学家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该害虫。

下列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年间美国白蛾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

B.美国白蛾的引入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增加

C.c年后,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组成与b年时相同

D.从进化的角度看,c年后美国白蛾和NPV发生了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据柱形图可知,a→b年间美国白蛾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错误;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人侵物种,对农作物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故美国白蛾的引入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c年后,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组成与b年时不同,C错误;引入NPV后,白蛾在NPV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美国白蛾和NPV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

17.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下列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C.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B错误;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8.关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中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小动物的种类采用记名法

C.有些小动物要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

D.不同环境下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不同

【答案】A

【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对土壤小动物类群中丰富度进行采集、调查,A项错误;从土壤样式中采集的小动物,应采用记名法对其进行分类统计,B项正确;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C项正确;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D项正确。

【考点定位】土壤小动物类群中丰富度调查

【名师点睛】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对土壤小动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19.下列群落的演替类型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在大片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B.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C.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D.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次生演替是在保留原有土壤条件或繁殖体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故B正确。

而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故A、C、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0.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台盼蓝染色排除法可鉴别小麦种子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

B.萨顿和摩尔根分别用类比推理法和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一块草地上蚜虫、跳蝻的密度

D.探索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提前进行预实验可大大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A

【解析】由于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是生物大分子,不能通过活细胞膜,故可鉴别小麦种子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A正确;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样方法适于调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蚜虫、跳蝻的活动能力弱,应用样方法进行调査,C错误;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找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故进行预实验的目的不是减小误差,D错误。

【考点定位】教材经典实验的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分析

【名师点睛】学生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理解不清

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

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21.(2015春•金昌校级期中)在对某啮齿类动物的跟踪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出生率()

A.下降B.升高C.动态平衡D.绝对不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

ABCD、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有利于动物繁衍后代,故该种群出生率将升高,ACD错误;B正确.

故选:

B.

考点:

种群的特征.

22.(2015•湖南校级二模)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

A.物种组成B.垂直结构

C.种间关系D.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

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

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选:

D.

考点:

群落的演替.

23.下列关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模型就是原型

B.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C.数学模型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

数学方程式、曲线等

D.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演绎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如数学模型、概念模型,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如物理模型,因而A错。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常见形式有:

数学方程式、曲线等;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演绎法。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模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24.下列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优势物种无种内斗争现象,劣势物种种内斗争现象明显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D.生态系统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较大,内部也存在种内斗争。

A错误;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B正确;也可能是竞争关系,C正确;能量不能够重复利用,D正确。

25.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动物种群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很多片段,导致种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灭绝。

下列有关栖息地片段化对动物种群不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增强

B.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C.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基因频率更易发生变化

D.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升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因食物缺乏导致种内斗争增强,A正确,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B正确,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基因频率更易因某个个体的死亡而发生变化,C正确,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非选择题

26.某研究所对两个生态系统进行了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_。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_水平。

⑤若该鱼是杂食鱼类,以水草和植食性鱼类为食,则该鱼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若其食物中水草和植食性鱼类各占一半,该鱼体重增加1公斤,最多需水草___________公斤。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________法。

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_____________和食物条件。

(3)该红树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演替。

【答案】B食物和空间(或资源)增长型N/2二、三55样方阳光栖息空间次生

【解析】试题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