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617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docx

语文唐诗鉴赏《贾岛诗鉴赏》

贾岛诗鉴赏

  生平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初出家为僧,名无本。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

是著名的苦吟诗人。

注重诗句锤炼,刻意求工。

其诗情调凄苦,也偶有一些清新的小诗。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有《长江集》。

  寄远

  贾岛

  别肠长郁纡,

  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

  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

  密别恨难祛。

  门前南去水,

  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

  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

  故人今在无?

  华山岹峣形,

  遥望齐平芜。

  况此数尺身,

  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

  难以知子躯。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以《寄远》为题,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思念友人,别情郁忧。

诗人开笔就写得十分生动。

他说,人有了别肠在腹中长期郁忧曲折的话,哪里能长胖呢!

出语形象,词意深蕴。

这不仅将整日对故人牵肠挂肚的思念的情状表现了出来,而且也体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情厚谊。

接着,诗人对与朋友相交甚密和关系相疏的情景作了比较。

表面上说过于亲密不及疏远一点好,实际上正从反面强调了因与故人关系亲密造成了“恨难祛”的相别离情。

这里,“始知”表明诗人是从自己体验来说的。

同时,又通过正反映衬的方法,突出了对友人思念的情意。

第二层,写思念友人,寄书问候。

古代传说,鲤鱼能够传递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此后有“鱼书”之说。

这里,诗人由情及景来写。

由思念故人想到门前流水,由“南去水”想到“北飞鱼”,再由鱼想到“可以寄远书”。

诗人言鱼,不用“游”而用“飞”,不仅状其迅疾之貌,而且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沟通信息的迫切心情。

诗人借用传说,发挥想象,使人意会到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就像那“南去水”一样悠悠不绝;而他渴念友人,又多么希望“北飞鱼”能速递远书。

这样,诗的情调便由原先的思念一转而为渴想了。

第三层,写思念故人,虑其存亡。

诗人承续上面的诗意,又觉得寄书问候是可以的,但是又不知道友人是否还活在人世间。

“故人今在无?

”的疑惑,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思。

这也是对友人过分渴想而引发的一种必然的心理活动。

在古代,亲友之间音信的断绝,皆为交通不便所造成。

因此,诗人从空间着笔来写。

“岹峣”,高峻貌。

说华山的形势固然十分高峻,但是远远望去也不过与杂草丛生的地面相齐。

这是因为距离遥远,从视觉上得到的印象。

而与此相比,暌隔“万里途”的“数尺身”的友人,那就更加微乎不见了。

最后诗人以无奈的语气说:

“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

结尾处与开头“别肠长郁纡”呼应。

一方面委婉地倾诉了自己别恨难遣、离情萦怀的心曲;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对故人的深切挂念,隐含着无限的担虑。

至此,诗的情调又从思念一转而为挂虑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一是把对故人思念之情写得缠绵宛转,回旋往复,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思念故人时心潮起伏的情状。

这正如诗人那郁纡的别肠一样,情思萦纡,感情深沉。

二是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诗人以相交甚深与关系疏远相比,以“岹峣形”的华山与“数尺身”的故人比较,以“日月光”与诗人目力比较等等,既突出了抒情的内容,又增强了抒写的感情色彩。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

  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

  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

  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

  世事未曾闻。

  贾岛诗鉴赏

  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因屡试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一直未脱离过“僧本位”的思想。

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见长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

这首诗,堪称其中的佳作。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

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

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三、四句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

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

作者描绘这种幽清奇丽的景象,极见“推敲”炼字之功。

沈德潜评“走月逆行云”说:

“顺行云则月隐矣,妙处全在逆字。

”(《唐诗别裁》)同样,“流星透疏木”的“透”字与“疏”字也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唯因木之“疏”,所以才能“透”出流星来,否则纵有流星划过,为浓厚的枝叶所遮挡,又怎能看见呢?

然而这两句的妙处还不止于此,疏木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入人事议论。

“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

“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

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

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结尾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一直与世无争。

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高松”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

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

于是,诗人的胸襟可见一斑了。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

  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

  恰是湘妃泪尽时。

  贾岛诗鉴赏

  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顺手写下这首小诗。

梁浦秀才,生平不详。

贾岛诗风尚平淡,多写身边之事,或描绘自然风景;但能于平淡中写出隽永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便是一例。

  诗之前二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

遍山绿竹,遍地修篁,并不是每一根都是适宜做手杖的材料。

它须经过一番精心的选择。

“拣得林中”四字,出语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而他对友人的一往深情,也正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

他最后拣得最细的一枝,方才心满意足。

“拣得”之“得”字,“最细枝”之“最”字,似乎洋溢着喜悦之情。

也许他应当马上拿回去做成拄杖,以送给友人。

但他却盘桓竹下,揣摩此竹何以特别细的缘因,得出了“结根石上长身迟”的结论。

原来竹子的根生在石头的罅隙中,土壤无多,养分不足,所以长得很慢、很细。

诗人何以作这般细致的分析,古人谓填词需用一些浅语、俚语、痴语、闲淡语、无理语、没要紧语。

诗词同理,小诗尤似小词,加上这样的闲语、痴语,正可以增添情趣。

贾岛此种手法,盖从王摩诘来,前人曾云:

  “王维车网川诸诗,近事浅语,发于天然。

郊、岛辈十驾何用?

”(见《批点唐诗正音》)虽系小词,谓其学而未工,但总是学到了一些,此诗便带有“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意味。

  诗之后二句,较为秾丽,原因在于用典。

“莫嫌滴沥红斑少”,似宕开一句,其实仍承前句意脉,并照应题意。

就其语气而言,则又似对友人说话,其中含有一种抱歉的心情,希望给予谅解。

“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

“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也说:

“当日娥皇、女英(按:

即二妃名),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称湘妃竹。

”原来这枝斑竹,带有如此美丽的神话传说,以之作杖赠友,愈见其情谊之深切。

竹上斑少,是由于“湘妃泪尽”,此盖伤心之事,然却以淡语出之。

在此情况下,谁还能嫌弃这枝斑竹呢?

友人自然无话可说了。

这两句语淡而意深,似乎藏有机锋,它叫友人再也推辞不得,只好将拄杖收下。

诗人高妙之构思,令人惊叹。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诗只是写他拜访友人未遇这样一桩生活琐事,它之所以流传人口,主要在颔联。

  首联描写友人幽居环境:

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别的人家。

用笔轻淡、洗练,已点醒诗题中的“幽居”二字,暗示出李凝是一位隐士。

  颔联描写自己步入幽居所见所闻的景色。

句中的“僧”,是作者自称,作者早年曾皈依空门。

诗人写景,难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景致,此即北宋诗人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也。

此诗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瞬间。

请看,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

在这万籁寂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鸟宿”在高处,是静景,“僧敲”在低处,有动态,有音响,一高一低,一静一动,相互配合得多么和谐。

  而且,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

十个字,意象密集,境界幽绝。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

贾岛具实回答。

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

“作‘敲’字佳矣。

”二人遂结为诗友。

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

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佳?

有唐诗专家云:

“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着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

”(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敲”字胜于“推”字。

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

“敲则有声,与静对照。

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与‘宿’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诗的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

诗人走过一条小桥,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的清寂,造化的神奇。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

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

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

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

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贾岛诗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诗。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

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

这是写的听觉。

循着这听觉——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

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

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但却不可能“闻”到水的寒冷。

很显然,此处着一“寒”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

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

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鸣;落日下坠,天色转暗,若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

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逐渐与之相适应了。

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

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

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

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看见宅边的桑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

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

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寒水、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

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

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诚然。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诗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

“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

“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

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

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

“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无佳句而有佳篇。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贾岛诗鉴赏

  这首《剑客》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独具一格的感觉。

诗题一作《述剑》。

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

“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耗尽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

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

接着,正面一点:

“霜刃未曾试。

”写出此剑刃白如霜,寒光凛凛,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

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自信地说: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一种意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

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明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造,把自己的理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

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自然而巧妙。

语言平淡,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

  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

  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

  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

  闻打暮天钟。

  贾岛诗鉴赏

  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

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诗中表现出时景常情,又写得独行孑孑,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

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展现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起笔即点出“望”字。

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外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

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明洁。

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变,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

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

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

山峰在夕照中显得更加雄奇。

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描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寂。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

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

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

“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岂能烧尽?

“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又怎能遮挡?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落,不能再盘桓延伫了。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

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多坎,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若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起伏。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为什么这样理解“闻打暮天钟”?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应是有这种念头。

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

  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

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是望景。

  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

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限。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

  贾岛诗鉴赏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的赏识而还俗应举,所以他与韩愈感情深挚。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

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

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

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

“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

作者说,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慰?

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

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愈诗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

“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

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象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

这是途中景色。

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

这是到任后的景色。

“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

“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

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

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

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

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

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

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亭君自知。

  贾岛诗鉴赏

  孟棨《本事诗·怨愤》说:

“岛《题兴化寺园亭》以刺裴度。

”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建造兴化寺亭园。

此诗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

  俗语说,整纸画鼻,脸面可知。

诗的开头,便使用了这样的构思方法。

“破却千家作一池”。

池,只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