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6085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docx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哲萱案:

此为季谦先生08年9月23日,在台中师大讲「近思录」的第一课......节选录入)

 

(前略......从陆王与程朱的不同讲到天台宗判教...)

 

......对于各种「教」。

这「教」可以说是学术内容、思想内容。

各种学术都是一种「教」——因为他要教导一切众生——何况是教导你实践,更是「教」,更何况有宗教仪式,那更是「教」。

所以各种学术都是要讲些什么内容,都告诉人们一些东西,其实这「讲些什么内容,告诉一些什么东西」就是教导人,所以任何学问都可以看成一个「教」。

刚才我说,「何况是实践的学问,更有教的意义」,就是教训你,引导你走向人生的理想。

 

  儒家当然有教导你人生理想是什么,而且教导你如何走向人生的理想,所以当然也可以叫作「儒教」,道家也是,甚至基督教也是教导。

所以任何学问都可以方便称为「教」,因为它有所说,有所教导,如果是实践的,更是一种教训,一种引导,更是「教」。

 

如果是有一种仪式,以教主来领导,然后你遵从这种引导去做一些仪式,有一个团体,就是「狭义宗教」的「教」,所以「狭义的宗教」必须有「教主」,有「教众」——就是教徒了,甚至还有「教所」——传教的地方,聚会的地方,像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庙。

再来就是还有「教仪」,基督教天主教都有「教仪」,回教的仪式更常常实践,所以回教徒一天要五次祈祷,他们大概祈祷时间是不工作的,到祈祷时间就祈祷。

你去寺庙,不是有些仪式吗,早课晚课吗,那都是教仪。

道教的教仪也有,比较没有那样成套,有些道士写些仪轨,如果照这样讲,有教主、有教徒、有教所、有教仪,这样我们称为宗教的话,请问儒家算不算?

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儒家算不算宗教。

如果儒家是一种「教训」,有一个「归宗」,那么它算作一种「教」,也可以称为「宗教」。

 

什么是宗教?

这是要知道的啊。

现在大陆的宗教问题很严重。

听说在大陆有三分之二到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大陆十四亿人口,农民好像占了八亿到九亿,占了一半以上,而农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农民——都信什么你知道吗?

信基督教。

现在很多农村连学校都没有,但是竟有教堂,而且盖得很好。

他们孩子可以不上学,而每个礼拜天,所有农民都去做礼拜,而且很虔诚。

而且我听说他们的领导,要倡导政令,开会了,没有人去,所以只好到教堂外面等,等做礼拜完了,一大堆人都出来了,再来倡导,因为那时候人才积极。

头痛啊,政府头痛,百姓不知道,学者也头痛,关心文化的人头痛,我也头痛。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这个原因,但是有人有这个猜想,就是政府有意无意的扶持佛教。

所以现在佛教也渐渐兴盛。

——这讲到宗教,随便说说。

 

所以对于「宗教」这个词汇的认识,相当有意义,相当有必要。

什么叫作宗教,为什么宗教会吸引人,要有了解。

你要不要信宗教?

你要信什么教?

这要自己了解一下,所以对于宗教这个词语的认识,可以让我们牵涉到那一方面的思考。

那么对于「宗教」这个词语,刚才说的是「狭义的」,现在也可以说「广义的」,没有特别限制,只是对于宗教这个词语做一种概念的分析,这可以叫作「广义」。

牟宗三先生分析得很好,用这个来了解最容易——宗教就是「依宗起教」,然后再来一个,「以教定宗」,这是「宗教」两个字的关系。

 

那么什么叫「宗」什么叫「教」呢?

其实「宗」,古人都在讲,「万法归宗」,「教」,古人也都在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把宗教合起来,是近代的事情,就因为翻译西方的「religion」,这个字也非常有意思,re是反复的意思,ligion是源头,所以「religion」就是回到源头,所以你回归上帝了,这才是宗教,回到源头。

中国的「宗」「教」这两个字,也有意思,「宗」这个字,是一个房子,房子里面是「上」,这三画不成字,所以不是小,这三画是一个形象,若有若无。

这个上就是上天,上天有所表示,有所告示,而上天的告示是否用言语呢?

是否用动作呢?

不是。

用什么?

用象征。

所以「上天若有若无的告示」叫作「示」,所以这个「示」原来不是「很明显表示」的意思,现在我们把它当作「表示」的意思,其实这个「示」原来就是「上天的告示」。

「上天的告示」其实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很奥秘的,很深远的,不容易了解的意义,叫作「示」。

所以凡是有「示」偏旁的字,都带有深远奥秘的意思。

 

上天的告示因为很神秘,那么凡是一切通于鬼神的,都可以用「示」来表示。

所以什么叫「祖先」,古老的,已经过世的。

为什么他叫「祖」,因为它是一个「示」,表示他是神秘的。

这边一个「且」,这是牌位。

所以这个字有好几种念法,现在念"qie",也可以念「ju」,还可以念「zu」。

所以祖原来不需要加「示」,「且」原来是「祖」的意思,被借用作「而且」的「且」,变作连词,这个连词常用,所以很快被接受,而且借而不还,还不回来,叫作「久讲不回」,所以我们只好加一个字,代表祖先的意思,就是「宗」。

宗庙的宗,主庙叫「宗」,因为要把祖先放在一个房子里,那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来源,所以「宗」就是「祖」,叫作「祖宗」。

「宗」有源头的意思,所以我们叫「归宗」,我们还有叫「宗派」,什么叫「派」,水的分支叫「派」,所以「宗」是最早的一个源头,一个顶点,「派」是后来的分支,所以叫「宗派」。

所以同一宗,而有各种派,可见「宗」是最早期的意思,最早也可以说最远,也可以说最高,都用「宗」表示。

所以「万法归宗」了。

 

依照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观念来解释,在讲人生的理想,或者人生的向往,在这里可以用到「宗」的,刚才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个「亲」指一个人,这个人可以使你归宗,使你向往他,趋向他。

这两个宗是不很一样的。

「亦可宗也」的宗代表一个人,我们信赖他,可以说是信靠他,「宗」是信靠的意思。

那么现在如果是一种思想,一个人,它可以作「宗」,这个宗可以越推越高,高到源头。

人生的理想达到最源头是什么意思?

西方有一种观念很可以解释这个意思。

有一个神学家叫田力克,它提出一个观念,叫作「终极关怀」。

人生有一个「终极关怀」,或者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一种「终极关怀」,或者整个人类有所谓「终极关怀」。

什么叫关怀,就是你一直思考它,或者说一直想要明白它,而这是终极的,最后的。

 

为什么讲「关怀」?

因为你只可能去思考它,向往它,而几乎不可能得到它,这叫关怀。

你终身的、最高的、几乎不可达到的向往,谓之「终极关怀」。

他用这样来解释宗教,解释宗教的关怀,所以宗教的关怀是终极的关怀。

那我们认为「终极」这两个字,可以用来解释「宗」,最后的、最高的。

所以人生最高理想可以说是终极关怀,也可以说是我们心灵的「宗」之所在。

有了这样的宗,有了这样的关怀,我们人类就可以「依宗起教」,就可以教导他。

「依宗起教」,而依「教」来定「宗」。

 

谁能「依宗起教」呢?

就是教主。

他可以了解人生的终极关怀。

一般人的关怀不一定可以到终极点,或者说他对于终极点并不一定很清楚明白,但是对于教主,就是对终极点清楚明白的人,他已经有体证把握了,这个人就可以依这个宗来起教。

这个人不一定永远在,后世的人就「依教定宗」。

因此,一个学问能够提出终极关怀,他对终极关怀有所说明,对人生有所引导,这种学问都可以称作宗教,或者说带有宗教性。

 

狭义的宗教当然有宗教性,教主就包含对于终极关怀的宣示了,这在基督教最明显,所以狭义的宗教可以以基督教作代表。

你看它有没有「宗」?

有。

有没有「教」?

有。

那么「依宗起教」,谁能够「依宗」呢?

有两种人可以依宗,一种人叫作先知,什么叫先知?

传达上帝信息的人。

他首先得到上帝的信息,上帝以各种方式显示给他讯息,他把这个讯息传达在人间,这种人叫作先知。

还有另外一种呢?

另外一种是「能够有终极关怀的人」。

先知的终极关怀是上帝显示给他,第二种有终极关怀的人就不是这个形态,第二种形态就是上帝自己降生在人间,但是上帝降生不叫上帝了,他叫「上帝之子」,这个人叫耶稣。

所以耶稣是第二种对于上帝有所体会的人。

第一种叫先知,第二种是上帝直接派他的独生子,也可以说上帝直接降生的意思。

因为上帝与耶稣,他们共同点就是「圣灵」,上帝就称作「圣父」,耶稣称作「圣子」,圣父圣子圣灵就是三位一体。

圣父是客观说,圣子是主观说,圣灵是绝对说。

其实从客观主观绝对这三方面来说同一件事,就是一个最高方法,就是一个世界的源头,也是人生的源头。

 

这样有终极关怀又有教训,教训首先由先知传达,由先知传达的教训记录下来,就是《旧约》。

然后又面对耶稣跟世人的约定、耶稣的教导,耶稣的教导是不同的方式,耶稣是直接显现的方式,先知是传达的方式,直接显现的既然是新的方式,这种约定叫作《新约》。

所以「圣经」有两部分,从耶稣降生那一刻作分水岭,耶稣没降生以前就是旧的,耶稣降生以后就是新的,但是里面都含有一个基本的意义就是上帝。

上帝的教训或者恩典就是人生的终极关怀。

这种关怀甚至是用永远的生命都达不到的。

这是西方的宗教哲学,就是西方对于宗教的看法。

这很有意思的,要了解的。

你要不要信基督教,你要了解这一套,你才知道要不要信。

他们信的是什么你要了解,你才知道他们的心灵。

现在我们中国面对西方世界,要了解这一套,我们才知道西方人怎么样想问题。

你看从宗教就可以看出不同。

 

他们必定有教主。

为什么必定有教主?

因为只有教主才可以体贴,先知是一个一个的不成熟的教主,耶稣是单一个成熟的教主。

有了这样的教主必定有教众,因为人类总是有一个终极关怀,人类总是向往于一个不可知的圆满,这是为不可知的命运所胁迫所恐吓,所以人类必须有这种向往,希望解破终身之谜,解破世界之谜。

那么能够了解世界之谜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作教主。

群众只好跟着走,叫作教徒。

所以耶稣走过的地方不是有很多教徒跟着吗。

那么他们必定有一个传教的地方,尤其等到教主过世了之后,他的这些教徒再教导教徒,用宗教来教导。

所以这些教徒一代传一代,总是依教奉行,以教为本,然后维持这个「宗」不变,这就是宗教徒必须传授经典的理由。

所以各种宗教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研习经典,就是「读经」啦。

这个「教」记录下来就变成他们的「经」,在佛教来讲就是「法」。

 

所以佛教有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就是皈依教主了,假如教主已经不在了,那么就皈依法。

为什么皈依法?

因为法就是教育的记录,所以佛说法是依宗起教,而后代的这些和尚,是以教定宗,拿经典来教人。

他如果不依照佛经来教人,就不是证信的佛教了,所以和尚一定拿经典来教导人,所以假如不能皈依佛就要皈依法,而皈依法不一定有能力皈依法,所以你要皈依僧,皈依和尚,所以皈依和尚的目的其实是皈依法,皈依经典,皈依经典的目的其实是皈依佛了,所以三皈依只有一皈依,就是皈依佛,要不然你皈依谁?

这不是教主吗。

所以佛是教主。

所以佛教在某些地方类似基督教,成为一个狭义的宗教了。

 

但是,基督教一定要成为狭义的宗教,因为它只有在狭义的宗教下可以成立。

而佛教不一样,佛教既可以以狭义的宗教出现,也可以以广义的宗教出现。

什么叫广义的宗教?

像禅宗。

禅宗就可以没有教主。

他也可以不必有教众,他可以说自己不是佛教徒,他可以没有教所。

所以禅宗有的是离群索居,也不一定要去哪一个地方听讲,你越听讲越不是禅宗。

所以没有教主。

为什么?

他说我不是信佛,为什么,我就是佛。

所以不是皈依佛。

 

六祖坛经里就讲,三皈依讲皈依佛,皈依什么佛?

我们是皈依自性,所以皈依自性佛。

也没有法可以皈依。

因为那些法都不是最后的,都不是终极关怀本身,是从终极关怀衍生出来的教。

所以皈依法,我皈依什么法?

皈依自性法,这法只不过是我的自性,我不必皈依僧,因为僧所要教导的是我的自性,所以皈依自性僧。

这是禅宗精神。

这哪里有教主呢?

哪有教徒呢?

哪有教所呢?

哪有教仪呢?

都不需要。

所以「呵佛骂祖」了,佛来了骂,所谓祖师来了就骂,这里宗教的样子就解除了,所以回归广义的宗教。

回归「依宗起教」,「以教定宗」,甚至无所谓特定的「教」,特定的「宗」。

 

所以,「依宗起教」的「宗」原来就是人生最高向往,佛家不过是把它定义在佛这个提法。

所以佛教可以解除狭义的宗教,虽然一般佛教徒,都表现得像基督教一样信教,但是他不必然这样,但基督教必然要这样,你基督教不能够「呵佛骂祖」——不能呵「上帝」,不能骂「耶稣」,所以基督教必定展现为狭义的宗教。

 

佛教本质上可以不是狭义的宗教。

假如人人皆可成佛,那么他就解除了狭义宗教的限制。

它只是有个理想,这个理想纵使是圣人提出来的,纵使是教主提出来的,但是当这个理想跟每个人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或者说这是我内在本质原有的,那么这样教主就不能只是一个,不能永远当教主,不必以教主为中心。

但是你要接近上帝,你必定要透过先知跟耶稣,你不可能解除这条路,所以「宗教相」在西方是必定要维持的,在东方,像佛教,一般人以为佛教是狭义的宗教,其实真正的佛教不是狭义的宗教,真正的佛教真的是一种教导,一种教育,而且真正的佛教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所以到最后讲人人都有佛性。

 

好了,再看道家跟儒家,尤其儒家更明显。

请问儒家有没有狭义的宗教性?

这几乎没有的。

比如教主,我们儒家的教主好像是孔子,但是他是不是像一般宗教教主一样呢,是不是只有他能体贴到他所谓的仁德呢?

不是吧。

那么这些弟子是不是像教徒一样呢?

也不是吧。

所以这些弟子对孔子只是以孔子为老师,不是以孔子为教主。

什么叫以孔子为老师?

就是他们心悦诚服。

这个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

就是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我不是孔子一个人,是每一个人。

 

所以假如孔子提出一个人类的终极关怀——仁,或者圣人,这有「宗」了,孔子也开了「教」,论语讲了那么多,后世讲得更多,那不是「教」吗?

这叫「依宗起教」,任何一句教导都是由宗所开出来。

假如你能够有这个认识,你就能够读《论语》了,为什么?

因为论语每一章都是「教」,而每一个「教」都从「宗」开出来,所以每一章的「教」都要回归到「宗」来了解。

这样了解全体才能了解部分,或者了解目的你才能了解过程,这叫作「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先要知道那个「止」,所以「依宗起教」。

 

然后「以教来定宗」,这个「宗」在哪里?

假如不明白,就去读读《论语》,读读《孟子》,这都是「教」,它让你知道「宗」在什么地方。

所以你学了这些「教」,最终的目的是得到那个「宗」,所以读那么多书,读论语、孟子,读宋明理学,到最后要回归那个「宗」之所在在哪里,这叫「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你没有「约礼」,怎么能明白那个「宗」,那个「宗」怎么能够显现呢?

当然,如果客观说,那个「宗」如果是常在、永在、而且普遍在的,人类皆有圣性,人类皆有善心仁德嘛,所以那个圣性善心仁德就是你的「宗」嘛。

但是这不容易发现,所以要「以教定宗」。

 

所以广义上说,儒家也可以是一个宗教,但是这种宗教不同于「狭义的宗教」。

不过因为儒家有终极关怀,也有许多教训,因此在历史上,偶尔都会把儒家「狭义宗教化」,把儒家这个广义的宗教狭义化,到现在还是会有,所谓「儒教」。

所以有人还在提倡儒教,因为他们看到佛教大行于世,儒门澹泊。

儒家没有人要成为儒家之徒,至少在某个方面看得很清楚,佛家要钱很容易了,儒家要钱很不容易了。

所以有人就忿忿不平,说我们儒家也要成为一个宗教,这个大概化缘比较容易,还有人劝我说要提倡儒教才好,你推广读经才推广比较快。

(笑)

 

为什么狭义化的宗教比广义化的宗教能够有作用?

一般百姓去信佛,他信佛的表现,是把佛教当广义的宗教还是狭义的宗教?

是狭义的对不对?

为什么狭义的宗教比较动人?

 

宗教有一个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很深远的。

人类为什么向往深远的终极关怀?

因为人类很肤浅、很粗俗、很功利、很现实。

那么肤浅、庸俗的人类他有一个内在很深的,甚至很强烈的向往,要向往于高明。

不过当他向往高明的时候,他还没有忘记他的肤浅跟庸俗,所以狭义的宗教满足他的肤浅跟庸俗,因此狭义的宗教比较能动人。

是动他哪一个地方呢?

动他的现实性。

真正的义理完全是以义理为标准,是比较抽象的,或者说比较虚灵的,就没有那么现实,一般人就比较难以领受。

所以宗教本来是要你超俗拔尘,你却还在尘俗当中,因此狭义的宗教比较动人,它有功利性,它恐吓你,你接受恐吓,你有所求。

它告诉你,你如果信就有所得。

你如果信主耶稣,信上帝,你将来就可以被审判为上天堂,这是一个永恒的希望。

如果你信佛是教主,你有祈祷的仪式,你作这些仪轨,你就得到多少功德,等等等等,这样一般人就比较容易起信,所以宗教往往狭义化就这意思。

 

广义的宗教就散,对于人的现实情感就不能收拢,甚至它还会去排斥,去贬低人类的现实情感,其实这才合乎最高终极关怀的意义,所以广义的宗教,义理的宗教才更合乎人类追求的原来的意向,原来的心愿,而很不幸,人类都在半途之中。

已经走到半路了,你有一个向往,而又有一个功利心在,所以,狭义的宗教就能动人,广义的宗教就不能动人了,因为你的境界没有那么高嘛。

你心还放不下,你的现实感还没有完全解脱。

所以佛教发展到最高点叫禅宗,他呵佛骂祖,他不求福田。

所以六祖坛经里,五祖要传法的时候,他把大众都叫来,当然,大众不包括六祖慧能,六祖慧能不能上堂来听讲。

因为六祖慧能是煮饭的嘛,他连煮饭的资格都没有,他是舂米的,他是个下工,最卑贱的人,所以他不能上场。

好,五祖召集这些学生上场,跟他们说,你们来山中跟我修行了几年,我看大家都还是在种福田,(就是修福啦),生死事大,其实了生死这事才大,意思是求福田是不对的嘛,但是你们都在山中求福田,什么叫求福田,你打坐参禅,假如不是以生死为标准,你的功力纵使长进也是福田,所以这个福田比较大的意思不是指你捐多少钱可以受多少福而已,你享清福也是福啊,你享受修行的乐趣也是福啊,这种道福也是福啊,到最后这些都要抛弃,叫作了生死。

所以生死事大,不要求福田。

那你们现在各自去作一首诗,我来看看你们悟道了没有,这最后一次传法,就是让他们去写心得,你们写毕业论文,交来看看,哪一个可以毕业,或者哪一个第一名。

这就是禅宗本色了。

其它的宗派不一定这样子的,只有禅宗讲这么彻底,直接以「宗」为「宗」,直接以「最高关怀」为「宗」。

 

好了这讲宗教。

而有些宗教连宗都没有,「宗」都立不起来,就没有开教了,假如开教,所教的也达不到终极关怀,因为他没有达到终极的意义。

注意哦,这个问题很严重哦。

所以你要看一个群体他信某个教,他不一定是成型的宗教,所以成形态也不容易啊。

 

那么什么叫「成形态」?

哪一种宗教叫作成形态?

「依宗起教」,这个「宗」要先立得住,他可以真的成为「宗」。

那么什么叫可以成为「宗」?

我们说终极的关怀、永恒的关怀,其实也可以说超越的关怀‘无限的关怀,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人生的「宗」了。

要不然这个「宗」都不够最高点。

 

所以,全世界,人类几千年历史,发展出来的宗教,不管是广义狭义,可以达到宗的教派是不多的,极少,其它都达不到这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次等的宗教,或者说不合格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了。

所以宗教要成熟不容易。

西方只有一种是成熟的。

从希腊以来,希腊的宗教不成熟了,因为希腊的宙斯,那个宇宙之神,还不够超越,要不然宙斯怎么会跟他的谁抢媳妇呢,(笑)这不成熟的宗嘛,他还当自己一个人间社会的反应,这神话还是人间的嘛。

 

好,西方的宗教要到什么时候才成熟呢?

当然是到耶稣了。

耶稣的前身是什么,就是先知。

先知的前身是什么?

就是希伯来人的信仰。

所以希伯来人不容易的。

希伯来的信仰就有一种超越精神,到耶稣完全展现定型,所以耶稣不简单就在这里,耶稣影响西方人那么大,也是这个道理了。

因为在他之前,就没有一个人清楚的提出一个「宗」来嘛,他提出一个永不可及的,超越的,圆满的向往,就开这个「宗」。

其它的都是这个类型。

天主教和基督教同一个路来的。

再有就是回教,回教也是这个类型的,提出一个「宗」,这个「宗」就是上帝、阿拉。

所以上帝是可以成为「宗」的,因为他是超越的、无限的。

所以要以这两个观念来定「宗"——超越、无限,记住哦,这样才足以成为终极啊。

所以要终极的境界不容易,西方就这个形态成立了。

所以西方的宗教家,信教的人,包括一般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甚至回教徒,他会看不起东方的宗教。

注意哦,这个问题很严重。

他看不起佛教,更看不起中国的宗教了,因为没有像他们这么干凈利落。

 

他们是很「干凈利落」的,为什么?

因为他的「宗」都定得很高尚。

高到什么?

超越、无限,非常清楚明白的超越无限——上帝。

所以他们认为他们的心灵有所归宗,而上帝的超越是真超越,甚至超越到「超绝」,隔绝于世界之外,叫「超绝」,所以超越而到超绝,这条线划得很清楚,这样叫作非常清晰明确。

西方人的学问本来向往于清晰明确,他们的宗教就清晰明确嘛,我超越就真的超越,他看东方的太胡涂嘛,你佛到底是人做的,还是本来就是佛?

人人都可以做佛,那这佛还不够高,上帝才够高嘛,因为他是绝对的。

他不仅是绝对的,还跟你决裂。

所以这个「绝」是「绝对化」。

看中国的宗教,中国本来就没有西方那种宗教,从远古以来,都是类似民间宗教,像原始人的那种宗教,对大自然的恐惧,所以风有风神雷有雷神之类的,西方人看这种宗教信仰当然看不起,为什么?

还没有超绝。

就等于是还盘旋在希腊罗马神话的地步,所谓诸神。

所以多神教是不成熟的宗教。

一神教才看不起多神教。

中国基本上就是多神教,假如说狭义的宗教,就是有神明可以拜的,可以依靠的、可以祈祷的,这个西方人都看不起,说你们都在拜魔鬼。

因为上帝只有一个这很清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讲是有道理的,你不要轻易和他们相骂,你骂不过他们的。

 

但是,东方的宗教,除了狭义之外,他有广义。

中国的儒家跟道家更是只有广义。

都有宗也有教,因此也是真正的宗教,但是不是狭义的宗教。

讲更清楚一点,不是超绝的宗教,那个「宗」是超越的,但不是超绝的,绝就是隔离世界隔离人间,而不管佛教、儒家、道家,他的宗都不隔离人间。

所以与心性不仅是相应,与心性是同一的。

 

「宗」本来就是心性的内容。

西方的宗教与心性不是同一的,因为你的心是有限心,你的存在是有限的存在,而东方的儒释道三家,心都可以是无限心,所以这个无限的关怀,无限的宗、超越的宗,本来就在你的心性之中。

这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个地方。

将来东西文化要融汇,最大的困难就在这个地方。

你科学很容易融汇,科学不需要讲融汇,科学是一样的,你就是艺术也是一样的,艺术无国界,科学无国界嘛,所以这里融汇是容易的,但是要在心灵的最深地方对心灵的认识,这融汇就困难了。

因为他最深,所以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得见,不容易体会感受,而因为他最深,所以其实他的影响力最大。

所以将来世界的文化要融汇,要成为地球村,这个问题是一个障碍。

 

那么知道这个问题是障碍,就要稍微放轻松一点。

到什么时候人类的心灵对心性的了解可以趋于理智,这遥遥不可及,人类的科学可以趋于一致,因为本来就是一致的,计算机发明出来,世界都通用嘛,但是你宗教发明出来,世界不通用,而且还有排斥抗拒。

即使同样是西方形态,他形态相同,那更容易形成抗争。

一般来说基督教天主教是一个教,另外一个回教,他们形态都一样,但是解释不一样,对上帝的解释不一样。

那么本来上帝应该只有一个,后来另一个教派说他也有上帝,结果造成大冲突了。

而他们又没有广义宗教的认识。

东方人有广义宗教的认识,他可以包容,他可以尊重狭义的宗教,但是狭义的宗教,他们一方面不能包容广义的宗教,他们还认为广义的宗教不成熟,他们不知道广义的宗教更加成熟。

还有狭义宗教跟狭义宗教之间,他们的决裂是非常激烈的,所以现在西方人自己就面对自己的问题,所以基督教国家面对回教国家的问题,这将成为世界的灾难,现在刚开始,现在不是结束啦。

麻烦了。

希望东方世界不要卷入,因为东方世界没有教主的崇拜性,所以排他性不会太强。

所以现在有所谓世界伦理学,希望各个宗教可以相安无事。

其实要让宗教相安无事,就是不要太强调自己的教主,不要太强调自己的宗是唯一的,但是西方的「宗」容易变成是唯一的,因为他超绝,他清楚明白。

东方的宗教不会唯一的,他认为人只要向善就是好的。

 

对于宗教这个问题我们要关心一点,不是为了信宗教,而是为了他是安顿人心最深的依靠。

不管你怎么依靠,你依靠教主,或是你依靠一个义理的、哲理的、实践的宗,最终都应该是依靠道德的宗、良心的宗,以良心为宗。

所以以良心为宗才是真正从人性直接出发的宗。

自我呈现的宗。

这种教叫大中至正之教了。

其它的宗的来源都可疑,都要怀疑一下了。

道家也没有宗了,佛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