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5872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航油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航油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航油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航油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航油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航油案例.docx

《中航油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航油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航油案例.docx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

◆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

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

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时,新加坡公司才向集团公司紧急报告,但仍没有说明实情。

从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统计报表,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

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

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漂亮。

但实际上,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

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

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新加坡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

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

“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

”第四十八条规定:

“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

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

“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

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

据了解,陈久霖在中国航油集团公司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前是一名普通干部。

脱钩后,上级管理部门提出要提拔陈久霖担任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绝大多数人不同意。

但上级主管单位领导说:

“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

”陈久霖就这样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

最初公司只有陈久霖一人,2002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

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

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

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

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

手册明确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

2004年6月,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

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

多达5亿多美元的损失,中航油才向集团报告,而且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经过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是中航油集团给其授权的,中航油集团事先没有发现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控机制失灵。

一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据中航油集团信息表明,中航油是经政府批准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以后擅自扩大了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相比较套期保值业务,衍生品期权交易风险极大,且不易控制。

不论是中航油内部,还是中航油集团,在企业监管和风险管理上都暴出巨大漏洞。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多达5亿多美元的损失,中航油才向集团报告,而且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经过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是中航油集团给其授权的,中航油集团事先没有发现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足以说明问题。

为满足国内大型企业正常经营的需要,又有效防范风险,有关部门在2001年发布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从事高风险交易进行了严厉甚至苛刻的规定,基本上将业务限定在套期保值的范围。

同时还要求获得经营资格的企业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据悉,中远、建行等国企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均建立了相关的内控机制。

比如,中远的投资总裁的资金权限仅有500万美元,而建行新加坡分行衍生品交易损失一旦达到100万美元就要强行止损。

不久前,在香港的一家中资公司就因为3500万美元的衍生产品亏损而被国资委通报。

我们不知道同为国企的中航油有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者说这些规定只停留在纸面上,总之中航油内部机制失灵定当无疑。

针对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事件,继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田源正式表态后,我国第二大期货经纪公司--格林期货的董事长王拴红博士也于13日向记者表达了看法。

王拴红认为,人为的制度破坏、制度的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信息的不流畅、风险转移体系的缺失、缺少期货专业人才等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了中航油事件的出现。

中航油事件从反面提醒我们:

中国企业必须学会用国际惯例来进行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转移体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人才体系。

二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制不了“人”。

据了解,陈久霖在中国航油集团公司重组、与民航总局脱钩前是一名普通干部。

脱钩后,上级管理部门提出要提拔陈久霖担任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绝大多数人不同意。

但上级主管单位领导说:

“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

”陈久霖就这样被提拔为集团公司副总。

即便陈久霖这样走上了领导岗位,如果有完善的机制约束,也许还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可惜的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公司总裁陈久霖同时兼任集团副总经理,这样的人事安排相信也是内控失灵的原因之一。

三是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

最初公司只有陈久霖一人,2002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

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

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

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

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四是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

从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统计报表,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

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

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漂亮。

但实际上,2004年6月,新加坡公司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

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

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五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

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

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

2004年6月,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

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

据报道,中航油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和风险控制专家组成的队伍,理应制定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整套交易对策,但为何这一机制没能生效?

是不是企业的决策者在关键时候置现存的机制不顾?

据透露,公司曾通过衍生品交易获得过1亿美元的可观利润,是不是这种甜头让原本尚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机制渐渐失效?

公司曾向集团借款1亿美元用来弥补亏损,损失已到如此程度,为何仍置风险于不顾?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而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以10位交易员来算,损失的最大上限也只是500万美元。

再说,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他们应该懂得游戏的底限在哪里。

”朱国华分析说。

很明显,当中航油在市场上“流血”不止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总之,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说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距离现代企业制度尚远,新老体制转换中的漏洞没有及时补上。

本案启示: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获利至关重要

⏹企业需要实施内部控制

⏹社会需要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设计,也不仅仅在于执行,更重要的是在于评价。

⏹设计、执行和评价应该相互联系,成为一体,这样内部控制才能持续改进并真正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人的控制,尤其是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

⏹内部控制应该以风险为导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