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782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docx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第一天

一、选择题

1.D2.C3.A4.D5.D6.A7.A8.B9.C10.A11.A12.C13.D14.C

二、非选择题

15.

(1)B 组织液 组织水肿 C、A  

(2)2/3 蛋白质 细胞外液(内环境)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 组织细胞

(4)不会  缓冲

16.

(1)确定适合于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3)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4)①吸水涨破 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失水皱缩

第二天

一、选择题

1、C2、D3、A4、A5、A6、B7、C8、B9、C10、A11、C12、A13、D14、D

二、填空题

15、

(1)血浆和淋巴(缺一不可) 

(2)静息  负 (3)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阴  内负外正   载体蛋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缺一不可)

16、

(1)外正内负 Na+ K+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3)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4)乙 甲的冲动只在纤维上传递,乙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突触延搁作用)

第三天

一、选择题

1、C2、A3、C4、A5、A6、B7、C8、 C9、B10、A11、D12、C13、D

二、填空题

14、

(1)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变  血糖含量降低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3)糖蛋白  (4)胰岛素

15、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3)(负)反馈

第四天

一、选择题

1、C2、C3、A4、C5、D6、D7、B8、B9、C 10、D11、C12、B13、D

二、填空题

14、 

(1)神经——体液调节 

(2) ④ 

(3)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2分)   ①

15、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分级调节)

(2)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胰岛B细胞 单向传递

(4)冷觉(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

第五天

一、选择题

1、C2、B3、B4、D5、A6、A7、B8、C9、B10、A11、C12、B 13、B

二、填空题

14、

(1)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或海水类似于细胞外液)

(2)④⑤⑥ ③②①   (3)抗原 浆细胞

15、

(1)抗体 蛋白质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    ④⑤⑥

(2)特异性受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3)垂体    (4)②③④⑤⑥⑦

第六天

一、选择题

1、D2、D3、A4、A5、D6、D7、B8、A9、B10、B11、A12、D

二、填空题

13、

(1)向光性

(2)C、D(或A、C、D)

(3)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

(4)单侧光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5)向右弯曲C、D、G

14、

(1)①⑥⑦ 

(2)②④ (3)③⑤⑧ (4)直立生长 (5)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使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导致向光一侧生长慢,背光一侧生长快,因而向光弯曲生长(6)向光性 胚芽鞘尖端 尖端下面一段 生长素 主动运输/极性运输

15、

(1)34

(2)13(3)向光弯曲生长

第七天

一、选择题

1、C

2、D【解析】题干中给出的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乙烯利溶液浓度范围为100~200mg·L-1,说明在该浓度范围内是促进多开雌花的。

图D中浓度为200mg·L-1时开雌花的数目少于浓度为0时,说明此浓度抑制开雌花,与题干不符。

3、D【解析】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两端生根,因为2,4D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

由留树天数和落果率的曲线信息可获知,随天数延长,落果率逐渐升高,且落果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赤霉素+2,4-D<2,4-D<赤霉素<清水,故A和B都正确;由留树天数和脱落酸含量的曲线信息可获知,脱落酸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清水>赤霉素>2,4-D>赤霉素+2,4-D,故C正确;赤霉素、2,4-D能防止落果,脱落酸促进落果,赤霉素、2,4-D二者与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拮抗作用,D不正确。

5.A6、7、B8、C9、D10、D11、D12、D

二、非选择题

13、⑴核糖体氨基酸

⑵转录

⑶加工纤维素酶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分泌纤维素酶(必须答出两点)

⑷①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⑸催化纤维素水解,使叶柄基部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弱,从而形成离层。

14、

(1)b(d)f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的生长去掉顶芽10-6

(2)g(k)c向右(向光)弯曲

(3)ea向重力弯曲g(k)c⑤向上(背地)弯曲生长

(4)10-10~10-210-10~10-8

15、

(1)B

(2)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而分离出的赤霉素是有赤霉菌产生的

(3)实验步骤①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玉米幼苗②等量的蒸馏水③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

甲组玉米植株的平均高度明显高于乙组

实验结论:

玉米矮化病毒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

 

第八天

一、选择题: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当一个种群独占一个营养级时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2、A

3、【解析】因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再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所以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高;对土壤小动物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随机取样。

答案:

B

4、B

【解析】根据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可知t4之前种群密度将增大,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且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t4时不再增长,故种群应呈S型曲线增长,t4时为种群的K值,t2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S型增长曲线中的K/2值。

5、B【解析】由曲线可知,b点后种群的K值增大,其原因可能是环境阻力减小(如天敌大量迁出)或生存能力增大(如发生了基因突变),改善了生活条件如食物来源增加等也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但迁入大量同种的个体不会增加生物的K值。

6、C【解析】考查生物的代谢方式及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

因为培养液中只含无机盐而不含有机物,所以在光照下衣藻增殖较快,大肠杆菌增殖较慢。

解答本题关键有两点:

一是要明确衣藻和大肠杆菌的代谢方式;二是要明确种群增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注意:

衣藻和大肠杆菌无明显的竞争或寄生关系,不要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解答本题。

7、C【解析】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存在竞争,如竞争生存空间等。

当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

围扩大,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当d<b时,即M与N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增强。

M、

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

8、D【解析】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在吸取培养液之前应该先振荡,是酵母菌混合均匀,否则会使统计数目不准确;C项中提到“种群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是“种群数目随时间的增长”,最终因营养消耗等因素,酵母菌的数量可以降低甚至完全死亡

9、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B项错误;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项错误。

10、B【解析】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在S型增长达到K值之前也存在生存斗争。

达到K值之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而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

11、C【解析】据题意可知:

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

12、A【解析】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只是C点后,阻力逐渐增大。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

13、A【解析】两种单细胞生物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但当把两者混合培养时,二者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生存斗争,其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这种现象叫做竞争

14、C【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使公式N=M×

(M: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n:

第二次捕获数,m:

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中m值偏小,从而使N值比实际值偏大;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如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二、非选择题

1、⑴乙→丙→甲⑵D食物(乙)数量减少天敌(甲)数量增多⑶B

2、

(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

(2)①D和E;水平  ②B和F

3、

(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第九天

一、选择题

1、D

2、D

3、C【解析】本题考查对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理解。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光照影响,而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物影响。

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为了让不同的植物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应该合理套种。

4、D

5、B

6、B【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由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可见利用了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分布空间等特点;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7、C【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使生物可以更充分的利用阳光等环境条件,该现象也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8、A

9、B【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群落的过程。

因演替的起点不同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要发生突化,故种群基因频率也要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产生影响。

10、C【解析】图示表明群落甲、乙随环境的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波动,说明两个群落均具有一定的抵抗力,C正确。

任何生物群落均有其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根据图示可知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小,B错误。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群落中一种生物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11、D

12、B【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

二、非选择题

1、

(1)环境容纳量(或K值) 

(2)“S” 

(3)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 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

2、

(1)强弱

(2)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需取食其他非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 

(3)不会

(4)A

(5)C

3、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或成正相关)如下图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第十天

一、选择题

1、D【解析】每个池塘中都只养了一种鱼,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2、D【解析】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均表现为增长型;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

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种群A中低龄级数量较多。

3、D【解析】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4、D

5、C【解析】B选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选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

6、D【解析】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7、C【解析】A项“一个池塘”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中的全部生物包括多个种群,相互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8、B

9、D【解析】废弃池塘中发生次生演替。

在池塘塘泥中有机物丰富,草本植物种子容易发芽生根,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几年后,一些灌木便会长起来,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灌木渐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10、A【解析】由原始裸地开始演替,Ⅰ代表首先出现的草本植物,Ⅱ可代表整个植被数量,因为演替过程先经过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草本植物数量定会减少,两总量由于空间的分层会增加。

11、C

12、B【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对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13、C【解析】C项内容符合竞争的条件。

14、B【解析】种群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靠寄主体内营养生存;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图中反映了1850年到1925年间种群N1和种群N2的数量关系,当N1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N2的数量也跟着增加或减少,结合各个种群关系的特点,表明N1与N2是捕食关系,且N2以N1为食。

故选B。

15、C【解析】从图中看出种群a的变化规律是呈典型的S型规律增长,它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的变化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

同时从图中看出它不随种群b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受种群b消长影响,因此答案A、B可以排除。

答案D中种群b早期增长呈J型,此时不受种群a的制约,之后因a、b间的竞争而下降,故此答案错误。

二、非选择题

1、

(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2、

(1)①环境容纳量  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 

② 温度      

③如右图

(2)抽样检测  N=(n1+n2+n3+n4+n5)×5×107         

3、

(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2)增加

(3)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引入害虫天敌 引入害虫寄生生物(或致死病毒)(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

(1)捕食

(2)种群A的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故总个体数量较多

(3)A种群数量减少,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曲线变化情况可知A与B为捕食关系,由于B的变化滞后于A的变化,可知B为捕食者。

(2)由于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低,则该营养级能量越高,个体数量一般也越多。

(3)若某一阶段某一种群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该阶段该种群的生活环境适宜,比如天敌少,食物丰富等等,但注意答案要和题目中的信息相吻合。

 

第十一天

一、选择题

1、B

2、B

3、A

4、B【解析】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是寄生生活的,应为消费者;蚯蚓为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5、A【解析】该生态系统植物层次分明,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植物生长迅速说明该生态系统中阳光、水分等充足;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说明温度适宜、水分充沛等,有利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综上所述可推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热带雨林。

6、C【解析】森林中残枝落叶较多,微生物不能及时分解。

若辅助以人工火攻,可使有机物加速转变成无机物,加速了物质循环。

7、D【解析】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捕食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生产者是起点,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构成。

分解者有的进行有氧呼吸,有的进行无氧呼吸。

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8、B【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9、B【解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10、D

11、D

12、A【解析】图中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即第三营养级。

由生物富集现象可知,污染物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鹰为最高营养级,其体内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13、D【解析】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然而,各类生态系统却都是由两大部分、四种基本成分所组成。

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既包括上述成分,还包括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14、B【解析】已只以丙一种生物为食,当丙灭绝后,已会因为没有食物而灭绝。

15、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二、非选择题

16、

(1)5;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竞争和捕食

(3)蛇、猫头鹰

(4)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

17、【解析】由题干可获得的主要信息有:

①温带草原含有鸟、昆虫、猫头鹰等6种生物;②这6种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食物关系。

解答本题可先根据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再根据食物网依次作答。

(1)6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在题干中已表明,因而可画出食物链与食物网。

(2)由该食物网可知,占有2个或2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鸟(占第二、第三营养级)、蛇(占第三、第四营养级)、猫头鹰(占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4)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即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有所消耗。

因而食物链越长,损耗越大,即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便是最长的食物链。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且最主要的成分即生产者,因它处于食物链的首要环节上。

(6)营养级别较高的生物,因同时占有多个营养级,故当其中一条食物链被切断时,能量可由其他食物链供应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答案】 

(1)

(2)5 (3)鸟、蛇、猫头鹰

(4)植物→昆虫→蟾蜍→蛇→猫头鹰(5)植物

(6)当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中断时,能量可沿其他食物链传递至顶级营养级

18、

(1)捕食和竞争 捕食 无

(2)化肥、农药 动物、植物 生物(或农业)

(3)30x

第十二天

一、选择题:

1、D【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A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具有的能量大于B、C、D的能量之和。

2、A【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出乙和丙应该是同一个营养级的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3、D【解析】人工饲养的时候,可以通过补充输入的方式,使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可能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粪便中的能量是次级消费者未能同化的能量,不在④包含的范围内;各营养级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和用途并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取能量的方式就不一样。

4、B【解析】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

5、A【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A【解析】按能量流动最高效率20%计算,蛇生长1kg需5kg的食物,由于其食物的4/5来自鼠,1/5来自蛙,所以需4kg的鼠,1kg的蛙,而鼠生长4kg需20kg的植物,而蛙生长1kg需25kg植物,所以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45kg。

7、A【解析】羊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64%N。

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16%N。

根据能量流动传递效率10%~20%,故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20%)×64%N。

8、D【解析】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基本获得了它的全部能量。

9、C【解析】据题干信息,⑤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即流经每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根据①、②、③、④的GP值可判断食物链应为②―→④―→①―→③,则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3%。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②中的GP),输入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输出的总能量为五部分的R值之和,据两数据的比较可知,输入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因此有机物总量会增多。

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10、D【解析】结合题干及图示,可知:

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则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残枝败叶、遗体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另一个表示未利用的会保留至下一年的能量。

因此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