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64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8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答案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32分)

本卷共33小题,每小题4分,共132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A.运用经济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B.运用行政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C.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D.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图1反映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它因素不变时,收入(M)变化引起A商品需求量(X)变化的曲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①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增加

②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减少

③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增

④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减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3.读表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2011年某企业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比例和价值总量分别是新课标第一网

表1

年份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M商品总产量

2010

4

4

10万

2011

4

2

20万

A.50%40万B.50%80万C.100%80万D.200%160万

4.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谣言也得以迅速传播。

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必须

①提升网络参与者的素养②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

③防止网络信息传播扩散④增强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这说明

①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正在从冲突对立走向趋同一致

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我国始终不渝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xkb1.com

8.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城市雕塑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的特点相关知识。

①项正确,城市雕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项错误,城市雕塑体现着城市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未体现世界文化的所谓

认同感归属感;③项正确,每一座城市雕塑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寓意。

④项错误,城市雕塑不能决定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故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

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等。

9.“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

”图2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0.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

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8分)

38.(28分)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

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1)结合图16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12分)

【答案】:

①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②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二: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

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期盼?

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16分)

【解析】:

本题以应对人口流动为背景,以促进社会公平与辩证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和相关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1小问,已经给定原理,即促进社会公平的原理,答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流动人口的期盼是什么?

即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

其次,确定主体是政府,本着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首先详细阐述促进社会公平这一经济学原理,然后,结合流动人口的期盼逐一解决即可。

第2小问,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首先阐述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观点,其次阅读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即“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再次逐一分析这些措施体现的上述观点。

注意在组织答案时,要采取措施(材料)+原理的模式作答,不能理论与实际两层皮。

【考点定位】:

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制度、联系、矛盾、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

39.(28分)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

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对此,政府重拳出击。

网友呼唤:

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8分)

【考点定位】:

市场交易原则、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等。

网友议题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好人”能不能做?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鲜明的回答。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8分)

网友心声践行道德不止步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

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12分)

【答案】: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

【解析】:

本题以更高的道德追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