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552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docx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其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它主要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法、矛盾分析法、中介分析法、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五种相互联系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是130多年前创立的,其中有些个别结论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现在看来已经不适用了。

但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有效的分析工具。

因此,我们不仅应该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个别的结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和有关理论的争论,而且应该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和发展,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

抽象上升到具体;一般特殊和个别;矛盾;中介;分析和综合;逻辑和历史

作者:

蔡继明,1956年生,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何一门科学,除了遵循一般的科研方法外,还往往使用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区分不同学科一个重要标志。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其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其中很多方法仍然是现代经济学所沿用的,有些方法不仅在其他社会科学,而且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也广泛使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第39卷,第406页)即使是一度被当作马克思主义异端的卢卡奇也曾指出: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中正统仅仅指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照其创始人的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卢卡奇,1923,第47-48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它主要由以下六种相互联系的研究方法所构成。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体系

这里所说的抽象和具体,是就范畴的规定性而言的:

规定性简单的范畴是抽象的范畴,而规定性复杂的范畴是具体的范畴。

从逻辑上看,研究复杂的具体的范畴,必须从简单的抽象的范畴开始。

马克思说: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第23卷,第8页)因为任何经济形式,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运行的。

我们既不能用显微镜去观察经济的细胞形式,也不能用化学试剂去判断各种因素的实际作用。

我们只能借助于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分析经济形式时,首先从最简单的规定性开始,暂时撇开更复杂的规定性。

当把经济形式的最简单的规定性弄清以后,再把更进一步的规定性考虑进来,即把原来舍象掉的因素引入研究过程,这样,就能逐步达到对于具有丰富规定性和多种因素构成的经济形式的科学认识。

这一过程,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1.《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范畴体系

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既然是研究资本的,似乎开宗明义应该从资本的规定性谈起。

但是,从社会表面上看,资本不过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具有比货币更复杂的规定性。

因此,要揭示资本的规定性,必须首先说明货币是什么。

而且,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之前,我们完全可以阐明什么是货币(假定我们研究的是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而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货币之前,我们不可能阐明什么是资本。

而货币又是由商品转化而来的,是比商品规定性更复杂的范畴。

要了解什么是货币,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商品,因为货币不过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商品,才能进一步说明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货币的本质规定。

同样地,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货币之前,我们可以阐明什么是商品(假定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的是物物交换);而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商品之前,绝不可能了解什么是货币。

所以,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从商品开始,然后过渡到货币,再过渡到资本,这在逻辑上遵循的是顺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马克思说,这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

”(马克思,第46卷上,第38页)下图所展现的就是马克思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所建立的范畴体系。

利息

企业主收入

地租

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

 

图1《资本论》的范畴体系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马克思关于等价形式和相对价值形式的分析,特别突出地运用了辩证法,甚至在有些地方“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

”(马克思,第23卷,第24页)马克思公开承认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

因此,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最好是读一点黑格尔的逻辑学。

2.《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构

整个《资本论》的结构,也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建立起来的。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这里所谓的生产过程,是撇开了流通过程的狭义的生产过程,即与其他生产环节相对应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里所说的流通过程则是既包括狭义生产过程又包括狭义流通过程的广义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里所说的总过程,是既考虑到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的差别,又考虑到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以及职能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独立化,同时也考虑到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的垄断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现实具体的统一,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

在不考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具体从何处购买以及出产品销往何处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抽象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而没有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抽象说明,则不可能阐释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同样地,在抽象掉资本有机构成差别和资本周转速度差别等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科学地阐明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规律,而如果不首先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就无法说明剩余价值作为利润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过程。

由此可见,《资本论》第二卷在第一卷已有结论的基础又考察了第一卷所舍象掉的因素,因此它比第一卷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而第三卷在前两卷已有结论的基础上又考察了它们所舍象的因素,因此,它比第二卷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

下图描绘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体系。

图2《资本论》的逻辑结构

二、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法

1.一般经济规律及其特殊和个别表现

马克思首先区分了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及其特殊的和个别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时间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是人类社会一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不依任何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生产要素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分工交换经济中,上述一般规律是借助于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特殊规律而实现的;而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未来社会,上述一般规律则表现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至于生产价格规律、垄断生产价格规律、垄断足够价格规律则是价值规律在不同所有制和垄断条件下具体发挥作用的个别形式。

2.生产方式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生产方式的一般、特殊和个别形式。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作为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即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作为生产方式一般,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马克思,第23卷,第201-209页)但是,单纯的劳动过程对于商品经济和商品生产者来说,就不够了。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必须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他的产品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只有通过交换,取得价值形态,才能够间接证明。

商品经济的特殊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统一。

而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来说,仅仅生产价值是不够的,只有当一种生产方式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这种生产方式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资本主义这种个别的商品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生产劳动一般特殊和个别

以上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区分,同样适用于生产劳动。

从劳动的一般有用性来看,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只要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无论这种使用价值是有形的物品,还是无形的劳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都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生产劳动一般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图3生产劳动一般

同样地,对于商品生产和商品生产者来说,仅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还不足以成为生产劳动,商品生产者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劳动产品必须转化为商品,他的劳动才能成为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只有创造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就是生产劳动特殊。

而对于资本主义这种个别商品生产来说,只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三、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

任何经济范畴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由简单的抽象的范畴过渡到复杂的具体的范畴,是通过范畴内部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因此,矛盾分析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

矛盾运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分析矛盾的方法也是多样性的。

首先,任何经济范畴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构成的,在分析一定的生产方式时,既不能将反映该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社会形式抽象掉,也不能将其物质内容抽象掉,因为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

例如,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则是商品经济中财富的社会形式;劳动过程是生产的物质内容,价值形成过程则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形式。

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或者强调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的观点,显然割裂了作为生产的物质内容的生产力和作为社会形式的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导致简单抽象的经济范畴转化为复杂具体的经济范畴。

比如,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导致商品转化为货币。

分析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也就是揭示其内在矛盾的运动过程。

再次,矛盾的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双方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马克思指出:

“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

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

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方法。

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

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马克思,第23卷,第122页)

图4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最后,复杂的成熟的经济形式所包含的矛盾,是由简单的处于胚胎状态的经济形式所包含的矛盾发展而来的。

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演变而来的。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的矛盾分析,一步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既然矛盾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就具有多种可能:

或者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如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地主阶级;或者是双方同归于尽,如奴隶和奴隶主阶级;还可能是如前所述,矛盾双方达成妥协,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如前述椭圆的例子或历史上的“合纵联横”及国共统一战线。

在寻求解决矛盾的方式时,既要着眼于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坚持必要的斗争,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从而实现必要的妥协。

四、中介与中介分析

中介本是标志不同事物之居间联系、亦此亦比的哲学范畴。

中介分析,是揭示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的辩证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通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比”,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参见马克思,第三卷,第535页;列宁,第四卷,第453页)

恩格斯曾经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写道:

“如果不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这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或两个都和现实发生冲突,您想怎么能从卵生的爬行动物转到能生育活生生的幼儿的哺乳动物呢?

……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而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

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

”(恩格斯,1975,第580页)

图5卵生动物与哺乳动物的中介:

卵生哺乳的鸭嘴兽

中介分析在马克思《资本论》逻辑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中占用重要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简单的(抽象的)经济范畴,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内在的矛盾运动,转化为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范畴

比如,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是《资本论》逻辑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商品的内在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这种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形式是通过商品转化为货币而最终取得的。

货币既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态。

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构成这一发展过程的中介环节;它们一方面本身就是商品,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充当商品的等价形式,而货币不过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中虽然有些人也承认货币是商品,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揭示商品的内在矛盾运动以及价值形式的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分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中介环节,因而不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

2.彼此对立的经济范畴,通过亦此亦彼的中介环节而统一起来

按照价值规律,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为价值规律向剩余价值规律的转化提供了媒介。

劳动力商品本身有价值,它的买卖可以完全按照价值规律进行。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又能创造超过它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同时具有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两重性,因而成为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相互连接、彼此统一的中介环节。

3.反映直接生产过程本质关系的范畴,以流通为媒介,转化为现象形态的范畴,后者又通过各种权力的抗衡和各阶级、集团力量的竞争而转化为各种特殊的分配形式;与此相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过程中实现。

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由于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竞争,由于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职能的分离,由于土地经营的垄断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价值在其实现过程中必然发生多种形态的变化,从而使剩余价值依次转化为利润、利息和地租。

作为表现流通领域交换关系的生产价格,既是生产范畴,又是分配范畴,因为它一方面包含着在生产过程中所费于资本的成本价格,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利润,所以,它是连接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中间环节。

进一步说,剩余价值率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剩余价值与该时期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m/v),它反映的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程度,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关系。

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即p’=m/c+v),它表明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带来的,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因而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现象形态的范畴。

剩余价值率是以年剩余价值率为媒介而转化为利润率的。

年剩余价值率M’是一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与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之比。

如果资本的年周转速度不等于1,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与预付的可变资本就不相等,这样,M’就会高于或低于实际的m’。

M’总是高于利润率p’,而M’则不同,在特定的情况下,例如当资本有机构成为1:

1,m’=100%,资本的年周转速度等于1/2时,M’则与p’相等。

可见,M’既有m’的性质,又有p’的特征,它是m’转化为p’的一个中间环节。

图6具体揭示了上述整个转化过程。

4.中介分析是唯物史观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越过必要的中介环节,去企图直接证明各种经济范畴、特别是一般规律与其特殊表现形式的一致性,这是由其非历史主义观点决定的。

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因此,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从起源来说明各种不同的形式,而是通过分析把它们还原为它们的统一性,因为他们是从把它们作为已知的前提出发的。

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过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时间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是存在于任何社会的一般的或自然的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借以实现的形式不同。

在存在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下,这个一般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的。

而要阐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形式,阐明价值规律与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形态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起源上揭示一般规律表现为各种特殊形态所经过的中介环节,换句话说,去揭示规律本身的发展。

图6剩余价值一般形式向特殊形式的转化

总之,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揭示其本质,撇开规律的特殊形态去研究其一般规定,从复杂的关系中抽象出最简单的基本关系,从事物的形式深入到内容,而且更重要地在于说明本质关系如何表现为现象形态,一般规律如何借助于特殊形式而得到实现,简单(抽象)的关系如何发展(转化)为复杂(具体)的关系,一定的内容为什么要采取相应的形式,在所有这些方面,中介范畴和中介分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见周守正、蔡继明,2004)

五、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通常是将范畴的矛盾双方加以分解,首先假定一方保持不变,抽象地分析另一方;在分别对矛盾双方作了抽象分析后,再将矛盾的两方面综合起来,具体考察矛盾双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具有的特征。

这种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里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马克思有关剩余价值的研究为例,略做说明。

剩余价值是工作日延长到一定点即超过再生产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后形成的,也是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即劳动者只需花费其部分劳动就能再生产出维持劳动者生存的必要消费资料后才产生的。

剩余价值的增加也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实现的,这两种方法在现实中本来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但是,马克思为了全面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采用了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他首先假定劳动生产力保持不变,这样,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得通过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实现,这就是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为此,马克思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详细分析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围绕工作日的长短所进行的斗争。

在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后,马克思又假定工作日的长短保持不变,这样,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得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这就是所谓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为此,马克思连续用了三章,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在分别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后,马克思又把二者综合起来,对剩余价值生产进行了总体考察,指出,虽然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但是,“如果注意一下剩余价值的运动,这种表面上的同一性就消失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立并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只要涉及到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别就可以感觉到了。

”(马克思,第23卷,第558页)

此外,马克思关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以及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研究,也都成功地采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应该指出的是,综合并不是对前述分别加以研究的方面做简单的加总,而是将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对前面同一事物两方面分别加以研究时所舍象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具体的考察,由此揭示出经济运动形式作为整体考察时所具有的新的特征。

比如,《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而作为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并不是把前述两卷的内容简单加总,而是研究“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马克思,第25卷,第29页),如资本的各种独立形态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即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六、逻辑和历史的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在运用以上逻辑方法的同时,也注意使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验证通过逻辑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比如,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作了抽象的逻辑分析后,又分析了交换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交换价值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再比如,马克思在抽象地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后,又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乃至机器大工业,依次叙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

这种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具有严密的逻辑震撼力,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召力。

此外,马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时,还始终坚持了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在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时,即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又善于阐明事物的本质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现象(有时是假象)表现出来的。

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掌握和灵活运用。

七、几点启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130多年前创立的,其中有些个别结论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现在看来已经不适用了。

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有效的分析工具。

因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个别的结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和有关理论的争论。

比如,有关价值决定问题的争论,马克思既多次提出价值是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即所谓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马克思,第25卷,第209页;第26卷第I册第234-235页),又明确主张只有为满足一定社会需要应该投入某一部门的劳动即所谓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才决定价值。

(参见马克思,第23卷,第126页;第25卷第200页)但是,只要我们根据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方法把价值看作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看作是商品的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看作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价值一定是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共同决定的。

(参见蔡继明,1993)

再比如,在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争论中,马克思有时从生产的物质内容出发,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参见马克思,第23卷,第56页、第556页),有时又从生产的社会形式出发,认为只要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第23卷,第556页;第49卷,第99页、第104页)但是,只要我们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把任何经济范畴都看作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统一,我们就能克服传统观点中的逻辑矛盾,从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角度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做出科学的界定。

另外,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等问题的争论,如果单纯地引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个别结论或词句,那就很难解释现实的经济生活,或者会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名声。

在这里,有必要重温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

“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种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

”(马克思,第46卷上册,第42页)我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