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188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docx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及中考题汇编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字。

仞rèn  荷hè箕畚jīběn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厝cuò

2.解词。

(除课文注解外的)

阴:

山南水南为阴。

“汉之阴”指汉水的南面。

阳:

山南水北为阳。

“河阳之北”指黄河北岸以北。

杂然相许:

“许”解释为赞成。

此指纷纷表示赞同。

◎“高可二粟许”中的许解释为上下、左右。

◎“杂然而前陈者”中杂然解释为错杂的样子。

加:

更。

如“山不加增”意为山却不会更加增高。

◎“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加”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更”,修饰动词。

诸:

之于。

如“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的边上。

(把它投到渤海的边上)

荷:

负荷,挑。

如“荷担者三夫”即挑担子的三个人。

易:

交换。

如“寒暑易节”即冬夏换季。

已:

停止。

“俱其不已”即怕他们不停地干下去。

3.通假字: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c.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垄断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d.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e.河曲智叟无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词多义:

①之: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冀之南/汉之阴(助词,的)

操蛇之神闻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告之于帝(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说助词,的;一说主谓之间,不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代魁父这座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代愚公)

汝之不惠/汝心之固(主谓之间,不译)

②于:

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告之于帝(向)

③以:

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凭借,靠)

河曲智叟无以应(来)

④而: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⑤其:

其妻献疑/帝感其诚(他的,这里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⑥且:

年且九十(将)

且焉置土石(况且)

⑦焉:

无陇断焉(语气词,表肯定,相当于“了”)

始一返焉/有子存焉(语气词,表陈述,不译)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5、古今异义:

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都(古);曾经(今)。

②何苦而不平:

何愁(古);不值得,犯不着(今)。

③河阳之北河:

古义:

黄河,今义:

泛指一般河流  阳:

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今义:

太阳

  ④达于汉阴阴:

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今义:

阴天

  ⑤指通豫南指:

古义:

直,一直,今义:

手指

  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

草木,今义:

毛发

6、词类活用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

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②面山而居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毕:

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⑤惩山北之塞惩: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⑥聚室而谋曰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7、特殊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②帝感其诚被动句

  ③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8、朗读节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课文翻译(略)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且焉置土石?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7、甚矣,汝之不惠。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二、大意疏通:

1.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智叟是个年轻人吗?

那个“遗男”姓什么?

有几岁了?

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老愚公,年且九十——且,将。

智叟——叟,老头。

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

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

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

“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2.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

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

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3.“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

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

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三.课中探究

1.“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

其用意何在?

“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

为何要有此字?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

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

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

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作者先写这一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

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

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这个悬念在“本”字上特别有体现。

2.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又是怎样的?

“杂然相许”、“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两句。

“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

“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4、“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5、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6、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某些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7.这篇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8.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为什么?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

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

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难点突破:

1.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

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

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甚矣,汝之不惠。

”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

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

”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

“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

”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

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

愚公的妻子说:

“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

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

”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总之,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2.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

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

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离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四.课后巩固

1.认识一个字:

荷,①hé。

荷花,莲。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花别样红。

”②hè。

扛,担。

《列子·汤问》:

“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注意】“荷、担、负、任。

”这四个字都是表示携带东西的方式。

“负”是背,“任”是抱,“担”的挑,“荷”是扛。

这四个字都可以用来泛指携带东西。

2.掌握一个词:

陇断

陇断,lǒngduàn。

同“垄断”。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

《孟子·公孙丑》:

“必求~~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本文指大山阻隔。

垄,山丘。

断,隔断。

《列子·汤问》: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焉。

”现在泛指把持和独占。

如“~~市场”、“~~集团”。

3.品味一句话: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夫”表明移山的人少,“叩石垦壤”表明移山的艰难,“箕畚”表明了工具的简陋,“渤海之尾”表明路途的遥远,这一切表明了任务的艰巨,突出了愚公不畏艰难的决心。

4.揣摩一个点:

对比

对比是一种写法,将两个人物对比着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还有物与物、物与人在不同场景下的比较。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对比,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

在写作中,同学们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写法。

5.背诵一联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这两句是名句。

从字面看花离开了枝体,使春光减色;但它不是无情之物,它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这是托物言志之作。

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己不是无情之人,是可以“化作春泥”护花的。

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四、课外拓展:

1、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

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点拨: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3、《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点拨:

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

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

(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  

4、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点拨: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004-2012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

《愚公移山》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

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①惩山北之塞(     )      ②杂然相许(     )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

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投诸渤海之尾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

                                                             

2007年恩施自治州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重要题型)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

面山而居第二层:

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

为什么?

答:

2007年柳州市、北海市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

灭亡

B、何苦而不平。

苦:

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

使……痛苦

C、帝感其诚。

诚:

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

实在

D、其如土石何。

其:

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

9、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帝感其诚。

A、

(1)(3)(4)(5)B

(1)

(2)(4)(6)C

(2)(3)(5)(6)D

(2)(4)(5)(6)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1、请把第I卷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个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007年兰州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

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

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

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

2007年福建龙岩市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

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分)

 

2008年达州市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

〈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3分)

译文: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08年广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惩山北之塞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