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系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985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脉管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脉管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脉管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脉管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脉管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脉管系统.docx

《脉管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管系统.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脉管系统.docx

脉管系统

第三篇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angiology由人体内执行运输功能的连续而封闭的管道组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其内循环流动;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经过数级淋巴结,最后注入静脉,汇入血液循环。

因此淋巴管道通常被看作是静脉的辅助管道。

此外,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供组织代谢需要,同时将全身各器官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运输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完成与身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激素远距离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化学信息传递,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所以,脉管系统对维持新陈代谢、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及实现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脉管系统还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第一章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system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心heart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

心内部可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4个腔,心室连接动脉,心房连接静脉。

心在血液循环中起“泵”的作用,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驱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动脉artery是引导血液离开心的管道,将血液从心室输送至毛细血管。

在行程中不断分支,由大动脉变为中动脉、小动脉,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capillary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

管径约为6~9µm,管壁薄、通透性大,管内血流缓慢,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除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软骨等组织外,毛细血管连接成网遍布全身各处。

静脉vein是引导血液回心房的血管。

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在向心房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级汇合并由细变粗,最后形成大静脉注入心房。

静脉管壁薄、容量大、血流慢,又称为容量血管。

全身静脉的总血容量约为动脉的两倍多。

二、血液循环途径

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出,依次经过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和各级静脉,最后回流到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血液流动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systemiccirculation和肺循环pulmonarycirculation。

两个循环相互连续,同时进行。

(一)体循环

左心室收缩,将含有丰富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射入主动脉,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同时带回组织代谢产生的CO2和代谢产物,血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二)肺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释放CO2,血液最后经4条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人体的血管除了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相通连外,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以及动脉与静脉之间,可借血管交通支或吻合支相连,形成血管吻合。

这些吻合具有缩短循环时间、调节全身或局部血流量、调节体温及稳定内环境等作用。

第二节心

一、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周围裹以心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

心的前方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相对;心的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与膈相邻。

二、心的外形

心形似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大小约与本人的拳头相当,重约260g,一般认为心重超过350g者多属异常。

心在外形上可分为心尖、心底、两面、三缘和四沟。

心尖cardiacapex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

其体表投影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活体在此处可扪及或看到心尖搏动。

心底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朝向右后上方。

上、下腔静脉分别从上、下方注入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分别注入左心房。

心底后面隔心包后壁与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相邻。

心的胸肋面即心的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面即心的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几乎呈水平位,与膈相邻。

心的下缘较锐利,介于膈面和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左缘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仅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

右缘垂直、圆钝,由右心房构成。

冠状沟几乎呈冠状位,近似环形,是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各有一条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稍右侧的浅沟,称为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与室间隔的前缘和下缘相对应,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上述各沟内被血管和脂肪组织等填充。

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

在心底,右肺上、下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有一纵行浅沟,即后房间沟,与房间隔后缘相对应,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交界处称房室交点crux,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心腔的结构

(一)右心房

右心房rightatrium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而腔大。

其中在上、下腔静脉口前缘之间纵行于右心房表面的凹陷为界沟,其内面突起的肌性结构为界嵴。

以此为界,右心房可分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两部分。

固有心房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右心耳rightauricle。

固有心房及右心耳内面较粗糙,有许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束称梳状肌pectinatemuscles。

当心功能发生障碍时,心耳处血流缓慢,易淤积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腔静脉窦位于右心房的后部,内壁光滑,无肌性隆起。

腔静脉窦的上部有上腔静脉口、下部有下腔静脉口,分别引导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血液回流。

下腔静脉口前缘有一半月形的下腔静脉瓣,在胎儿时期有引导下腔静脉血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的作用。

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对应于房室交点深面有冠状窦口orificeofcoronarysinus,此口的前缘有半月形的冠状窦瓣(Thebesian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心的大部分静脉血经冠状窦口流入右心房。

在下腔静脉口的前方心内膜深面可触及一腱性结构,称Todaro腱。

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此三角为心内直视手术时的重要标志,用以指示房室结的位置所在,以防术中损伤。

右心房的后内侧壁为房间隔,其下部有一卵圆形的凹陷称为卵圆窝fossaovalis,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在房间隔前上部的右心房内侧壁,有主动脉窦向右心房凸起形成的主动脉隆凸,是心导管术中的一个标志。

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后内侧壁紧贴,故主动脉窦破裂时血液可流向右心房。

右房室口为右心房的出口,通向右心室。

(二)右心室

右心室rightventricle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壁厚约3~4mm。

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两口之间有一弓形的肌性隆起称为室上嵴supraventricularcrest,依此将右心室腔分为后下方的流入道(窦部)和前上方的流出道(漏斗部)两部分。

1.流入道也称固有心腔,从右房室口延伸至右心室尖。

入口为右房室口rightatrioventricularorifice,呈卵圆形,其周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环所环绕。

三尖瓣tricuspidvalve附于该环上,按其位置分别称为前尖、后尖和隔侧尖。

瓣膜的游离缘垂入室腔,借腱索连于乳头肌。

乳头肌papillarymuscle为室壁突入室腔的锥形肌性隆起,分前、后和隔侧乳头肌3组,各组数量不恒定,以前乳头肌最大。

三尖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complex。

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室腔面有许多纵横交错的肌性隆起称肉柱。

其中由室间隔右侧面的下部横过室腔,连于前乳头肌根部的粗大肌性突起称隔缘肉柱(节制索),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作用,心传导系的右束支走行于其中。

2.流出道又称动脉圆锥或漏斗部,位于右心室的左上部,内壁光滑,形似倒置的漏斗。

其上端借肺动脉口orificeofpulmonarytrunk与肺动脉干相通。

肺动脉口周缘的纤维环上分别附有3个半月形的肺动脉瓣valveofpulmonarytrunk,瓣膜游离缘朝向肺动脉干方向,游离缘中点增厚,称半月瓣小结,在心室舒张时可使瓣膜闭合更加严密,防止血液逆流入右心室。

(三)左心房

左心房leftatrium位于心的后上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

当左心房病变扩大压迫后方的食管时,可行X线钡餐造影进行诊断检查。

心内科常用经食道调搏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左心房前部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左心耳leftauricle,较右心耳小,壁厚且狭长,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的左侧及左冠状沟的前部。

左心耳内面亦有梳状肌。

当心功能障碍时,容易在此形成血栓。

左心耳为心外科探查心房、房间隔和二尖瓣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

左心房后部较为宽大,内壁光滑。

后壁两侧分别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和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的开口。

左心房的出口为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四)左心室

左心室leftventricle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构成心的左缘和心尖,室腔呈圆锥形。

壁厚约9~12mm,是右室壁厚度的3倍。

心尖部心壁较薄,心外科手术可在此插入引流管或器械,此处也是室壁瘤容易发生的部位。

左心室腔以二尖瓣前瓣为界,分为左后方的流入道(窦部)和右前方的流出道(主动脉前庭)两部分。

1.流入道位于二尖瓣前瓣的左后方。

其入口为左房室口leftatrioventricularorifice,口周围的致密纤维环上附着两片近似三角形的瓣膜即二尖瓣bicuspidvalve,分为前尖和后尖。

瓣膜游离缘垂入室腔,借多条腱索连于乳头肌。

左心室乳头肌较右心室粗大,分前、后两组,分别位于左室前壁和膈侧壁上。

二尖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合称为二尖瓣复合体bicuspidcomplex。

左心室中下部也有肌性隆起的肉柱,但较右心室肉柱细小。

2.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为左心室腔的前内侧部分,室壁光滑。

出口为主动脉口aorticorifice,通向主动脉。

口周缘的纤维环上分别附有3个半月形的主动脉瓣aorticvalve,瓣膜游离缘中点的半月瓣小结明显。

主动脉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称主动脉窦,可分为左、右、后三个主动脉窦。

左、右主动脉窦的动脉壁上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

四、心的构造

(一)心纤维骨骼

心纤维骨骼fibrousskeleton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位于主、肺动脉口和房室口周围及其之间,作为心肌纤维和瓣膜的附着处,又称为心纤维支架,在心肌的运动中起支持和稳定作用。

心纤维骨骼包括左、右纤维三角、4个瓣膜纤维环(主动脉瓣环、肺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室间隔膜部等。

右纤维三角位于心的中央部位,又称中心纤维体。

中心纤维体与房室结、房室束关系密切,已为心外科所重视。

人心纤维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钙化,甚至骨化。

(二)心壁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

1.心内膜是衬贴于心腔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与大血管的内膜相延续。

心内膜向腔内折叠并辅以结缔组织形成心的瓣膜。

2.心肌层是心壁的主体,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

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于心纤维骨骼,并被其分开而互不连续,各自进行独立的收缩、舒张,以推动血液在心脏内的定向流动。

心房肌较薄,分浅、深两层;心室肌较厚,尤以左心室显著。

根据心室肌纤维的走行方向大致可分为三层,浅层斜行,中层环行,深层纵行。

3.心外膜即浆膜心包脏层,透明而光滑,包裹在心肌的表面,与浆膜心包壁层相延续。

(三)房间隔和室间隔

1.房间隔interatrialseptum位于左、右心房之间,与正中矢状面呈45º角。

由两层心内膜和其间的心房肌纤维及结缔组织构成。

2.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septum呈三角形,位于左、右心室之间。

由心内膜和其间的心室肌构成。

在结构上室间隔可分为肌部和膜部两部分。

膜部于心房与心室交界部,主动脉右瓣和后瓣的下方,为室间隔上缘中部一卵圆形区域,薄而缺乏肌质。

由于膜部的右侧面有三尖瓣的隔侧瓣附着,所以膜部又被分为上部的房室部和下部的室间部,前者界于右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后者界于左、右心室之间。

室间隔膜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五、心传导系统

心的传导系统主要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Purkinje纤维网,具有产生兴奋、传导冲动以及维持心正常节律性搏动的功能。

(一)窦房结

窦房结sinuatrialnode是心正常起搏点,呈长梭形。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1/3的心外膜深面,在心外膜表面肉眼不易辨认。

窦房结内有恒定的窦房结动脉穿行。

(二)房室结

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node位于冠状窦口与右房室口之间、Koch三角尖端的心内膜下。

为一扁的椭圆体,呈矢状位排列。

房室结的主要功能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冲动在房室结内的传导速度较慢,产生房室延搁,保证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房室结是重要的次级起搏点。

关于窦房结产生的冲动是如何传导到房室结和左、右心房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

多数学者认为,在心房内存在着特殊的优势传导束,即房间束及前、中、后结间束。

电生理实验证明,窦房结的起搏冲动经过这些传导束能较快地传向左、右心房和房室结。

但尚无充分的形态学证据。

(三)房室束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bundle又称His束,是连接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的惟一肌束。

它续于房室结的前端,向前穿过中心纤维体,进入肌性室间隔上缘,向前下至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处,陆续从主干分出左束支纤维,最后分为左、右束支。

(四)左、右束支

左束支leftbundlebranch在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走行,至肌性室间隔中、上1/3交界处陆续分为三组分支,分别至前、后乳头肌根部和室间隔中下部等处,并呈辐射状至整个左心室内面,在室壁内互相吻合成Purkinje纤维网。

右束支rightbundlebranch在室间隔膜部下缘的室间隔内向前下方走行,经隔缘肉柱,到达右心室前乳头肌根部分支分布于右室壁。

右束支为单一的圆索状且行程较长,易受局部病灶影响发生传导阻滞。

(五)Purkinje纤维网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深面走行,并分散形成Purkinje纤维网,与普通心室肌相连。

【临床应用】

房室交界区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来,有学者把心传导系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连接部分,称房室交界区,它位于房间隔内,由三部分组成:

①房室结心房扩展部(房区,结间束的终末部),②房室结(结区)和③束区(房室束的近侧部)。

该区具有传导、延缓、滤过冲动及起搏作用,使心房先收缩,心室收缩在后,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

此区域在形态结构上较为复杂,电生理特性复杂并具有多样性,具有不同的动作电位及纵向传导特性,存在所谓的双路径传导等,是许多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

虽然房室交界区的结构与功能尚不是很清楚,甚至出现结构与功能相分离的现象,但随着心脏电生理、临床射频消融治疗心率失常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此区域的认识也将会逐步加深。

了解该区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和认识各种复杂心率失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六、心的血管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左、右冠状动脉;心的静脉回流主要经冠状窦进入右心房,构成心脏特有的冠状循环。

尽管心脏仅占体重的0.5%,但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却占心脏总输出量的5%。

在身体活动量增大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增加三倍。

(一)动脉

1.右冠状动脉rightcoronaryartery起于主动脉右窦,其主干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沿冠状沟斜向右下,绕心右缘至膈面,一般在房室交点附近分为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二终支。

右冠状动脉的分支主要有:

(1)窦房结支:

约60%从右冠状动脉起始处的1~2cm内分出,沿右心房内侧壁至上腔静脉口,分布于窦房结和附近心房壁。

(2)后室间支:

沿后室间沟走行,多数止于后室间沟下1/3。

分支分布于后室间沟两侧的心室壁和室间隔后下1/3的心肌。

(3)左室后支:

越过房室交点向左,分布于左室膈面的右侧部分及左室后乳头肌。

右冠状动脉的其他分支还有:

动脉圆锥支、房室结支、右室前支和右缘支等。

2.左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leftcoronaryartery起始于主动脉左窦,向左走行于左心耳和肺动脉干之间,继而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

两支之间可发出对角支,走向心尖,分布于左心室前壁。

(1)前室间支:

沿前室间沟下行,绕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的下1/3。

其末梢与后室间支的终末吻合。

分布于左室前壁,肌性室间隔的前2/3部。

(2)旋支:

在冠状沟内左行,绕心左缘至其膈面,主要分支分布于左房、左室左侧面和膈面。

左冠状动脉的其他分支还有:

右室前支、左室前支、室间隔前支、左缘支、左室后支等。

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左、右冠状动脉在隔面的分支分布范围有较大的变异。

以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为分界线,根据左、右冠状动脉在隔面分布形式的不同,可将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分为3型:

1.右优势型(65.7%)右冠状动脉在心的隔面除发出后室间支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支分布于左室隔面的一部分或全部。

2.均衡型(28.7%)左、右冠状动脉主要分支互不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后室间支来自单侧或双侧冠状动脉。

3.左优势型(5.6%)左冠状动脉除分支分布于左室隔面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支分布于右室隔面的一部分。

后室间支和房室结动脉均发自左冠状动脉。

不同的冠状动脉分布类型,在冠状动脉主干阻塞时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

优势侧的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其症状往往比较严重。

可发生广泛的心肌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房室结及左、右束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

(二)静脉

心的静脉通过三个途径回流入心腔,即冠状窦、心前静脉和心最小静脉(图3-3、4)。

心的静脉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

1.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壁的大部分静脉先分别汇集成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然后汇入冠状窦。

冠状窦的主要属支有:

(1)心大静脉:

在前室间沟内与前室间支伴行,向左上进入左冠状沟,注入冠状窦左端。

(2)心中静脉:

在后室间沟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伴行,。

在房室交点附近注入冠状窦的末端。

(3)心小静脉:

多数起于心右缘,进入右冠状沟,伴右冠状动脉向左走行,。

多数注入冠状窦末端或注入心中静脉。

2.心前静脉起于右心室前壁和肺动脉圆锥部,可有1~4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

3.心最小静脉又称Thebesius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直径约1mm,自心壁肌层的毛细血管丛开始,直接开口于心房或心室腔。

心最小静脉没有静脉瓣。

冠状动脉闭塞时,梗死部分的心肌可以通过心最小静脉从心腔获得部分血液,对心肌内层有一定保护作用。

七、心包

心包pericardium是包裹心及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位于中纵隔内,分内、外两层。

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

(一)纤维心包

纤维心包fibrouspericardium由致密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相互交织而成。

上方包裹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

下方与膈肌中心腱愈着。

(二)浆膜心包

浆膜心包serouspericardium薄而光滑,分为脏层和壁层。

脏层紧贴于心壁肌的外面,即为心外膜;壁层衬覆于纤维心包的内面。

(三)心包腔

心包腔pericardialcavity是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而形成的潜在的腔隙,腔内有少许浆液,起润滑作用。

脏、壁两层返折处的间隙,称为心包窦。

主要的心包窦有:

1.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的后方,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前壁的前方。

当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肺动脉血流时,可通过横窦钳夹两个大血管。

2.心包斜窦又称Haller窦,位于左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和心包后壁之间,其形状似向左下方开口的盲囊。

手术阻断下腔静脉血流时,可经斜窦下部进行。

3.心包前下窦是心包胸肋部与膈部转折处的间隙,人体直立位时该处最低,是经左剑肋角行心包穿刺的安全部位。

心包的主要功能是:

减少心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防止邻近脏器的炎症向心脏蔓延;维持心的正常位置等。

八、心的体表投影

了解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位置,对于临床叩诊心界的大小以及心音的听诊等具有实际意义。

通常采用4点连线的方法确定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位置(图3-14)。

右上点:

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胸骨右缘1cm处;

右下点:

在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

左上点:

位于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胸骨左缘1.2cm处;

左下点:

心尖。

【临床应用】

心的位置与临床应用

心的前方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相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遮盖,小部分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故在左侧第4肋间隙胸骨线处进行心内注射,可将药物注入右心室;在心脏骤停实施人工胸外心脏按摩时,将双手手掌部位十字交叉垂直压于胸骨体下2/3,借助救护人员身体重力有规律地用力将胸骨体压向脊柱,以达到心脏收缩射血的作用,临时建立血液循环。

根据心的位置及体表投影,在胸前壁不同部位可以记录到胸导联心电图,观察心壁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变化。

心的后方邻近左主支气管、食管、迷走神经等,临床上可将导管插入食管,记录经食管的心电图、并进行食道调搏等操作进行诊断和治疗。

心的扩大可以引起胸前区的隆凸及心体表投影的扩大。

掌握心的正常位置对于正确进行许多临床检查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动脉

动脉artery动脉是从心室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运输静脉血,参与组成肺循环;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输送动脉血,参与组成体循环。

动脉的分支离开主干进入器官前称为器官外动脉,进入器官后称为器官内动脉。

器官外动脉的分布规律:

①身体每一个大局部都有一条动脉主干;②人体左、右对称,动脉分布亦有对称性;③人体躯干分为体壁和内脏,动脉也分壁支和脏支;④动脉常与静脉、神经伴行,由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状;⑤动脉行于身体的屈侧和不易受损的部位;⑥动脉常以最短距离到达所分布的器官;⑦动脉配布与器官功能相适应,活动较多、功能旺盛的器官血管供应丰富。

器官内动脉的分布规律:

①器官内动脉的分布与器官的结构形式有关,结构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布情况也大致相同;②实质性器官呈放射型、纵走型和集中型分布;③中空性或管状器官,动脉呈纵型、横行型或放射型。

一、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pulmonarytrunk是一短而粗的动脉干,起于右心室,由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的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称为动脉韧带arterialligament,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称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左肺动脉较短,在左支气管前方横行向左至左肺门,分2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右肺动脉较粗而长,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横行至右肺门,分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aorta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

起始段为升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向右前上方斜行,至右侧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呈弓形向左后方弯曲,跨左肺根下降达第4胸椎体下缘移行为降主动脉,继而沿脊柱左前方下降,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