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55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2012·北京丰台模拟)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

―→

―→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

―→

―→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都是由于实现了工业化,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大量的农业土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从而带动了城市化。

2.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外资企业的建立推动了该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化,即该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2011·郑州模拟)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3~4题。

3.A地城市采用“内涵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4.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D.企业间过度竞争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第4题,由于缺乏分工协作,我国的一些新兴乡镇企业,企业间互不联系,互相竞争,导致信息不通畅,市场开拓不到位,经济腹地小。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替换为高端产业。

读下图回答5~6题。

5.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共用基础设施B.加强相互竞争

C.靠近原料产地D.获取邻厂信息

答案:

A

解析:

筑巢引凤阶段各企业可以共同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公共设施,故选A。

6.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

A.管理经验B.资金

C.科技D.廉价劳动力

答案:

D

解析: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到第二代产业园区,由于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失去了劳动力廉价的优势。

《高成本时代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探析》一文指出,处于经济发展前列的广东,有必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高成本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广东的发展,调整发展对策,提高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日渐紧张

②劳动力成本降低,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进入21世纪后,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是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表现。

8.为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创新体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不应该是政府。

2009年3月19日,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在佛山签署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广佛两地将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9~10题。

9.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的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10题,广佛同城化会导致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012·西安)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日本工业化率

B.②——中国工业化率

C.③——日本城市化率

D.④——中国城市化率

12.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城市化高于日本的城市化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日本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达到70%以上;而工业快速发展后,其工业化率会有所降低;我国的城市化率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由此判断①是日本城市化率,②是中国工业化率,③是中国城市化率,④是日本工业化率。

第12题,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日本;日本工业生产仍然在增长之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工业发展不相协调;日本工业化早,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13~15题。

1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1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15.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

13.A 14.D 15.A

解析:

第13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第14题,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第15题,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2月28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天气,图中甲地区降温幅度不大。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甲、乙两地区工农业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

工业

经历了水稻生产—基塘农业—花卉、乳牛业的发展历程

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加工贸易一度占到全国的四成

重点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花卉种植业,供应东北部工业区

是全国著名的石化、宇航、电子、飞机制造中心

(1)甲地区位于乙地区的________方向。

(2)甲地区降温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有哪些?

(3)促使甲、乙两地农业发展变化的相同区位因素有哪些?

(4)试说明甲、乙两地工业发展条件的差异。

答案:

(1)西南

(2)纬度低,离冷空气源地远;北部有南岭阻挡;受海洋影响明显。

(3)市场需求量增大;交通运输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4)甲: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乙:

能源资源丰富,科技发达。

解析:

图中甲为珠三角地区,乙为美国南部。

珠三角地区离冷空气源地远,且其北面有南岭阻挡,故冷空气南下时对其影响较小。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较为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大,特别是市场、科技和交通。

美国南部属于新兴工业区,科技发达,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于2010年5月7日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两江新区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千米。

两江新区要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材料二 重庆1998年~2008年的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布表。

年份

城镇化率

三次产业贡献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8

32.6

4.8

36.2

59.0

1999

34.3

0.8

59.5

39.7

2000

35.6

2.9

55.5

41.6

2001

37.4

4.4

51.4

44.2

2002

39.9

6.8

54.0

39.2

2003

41.9

6.0

58.2

35.8

2004

43.5

5.8

57.9

36.3

2005

45.2

5.4

50.1

44.5

2006

46.7

-6.8

56.5

50.3

2007

48.3

6.8

57.3

35.9

2008

49.99

5.0

56.9

38.1

(1)重庆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河流B.资源

C.地形D.气候

(2)材料二显示,对重庆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产业是__________;重庆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3)两江新区的建设将会首先导致数值明显上升的是(  )

A.第一产业贡献率B.第二产业贡献率

C.第三产业贡献率D.城镇化率

(4)为什么许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进行新区建设?

(5)如何从地理的角度理解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1)A

(2)第二产业 持续提高 (3)D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在其发展中,人口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这一切都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分散产业和人口,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都会进行新区建设。

(5)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最大城市和唯一的直辖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结合点位置,因此其辐射带动作用强;从国务院对设立两江新区的功能定位上看,重庆市将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必将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带来积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