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515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缺铁性贫血教案.docx

缺铁性贫血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缺铁性贫血

授课教师:

职称:

教研室:

儿科教研室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5)

联系电话:

 

教案

学科系:

儿科学系授课时间:

2017.12.6

课程名称

儿科学

年级

专业

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大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第三节缺铁性贫血

教材

《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卫平主编20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二)能力培养

掌握: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临床思维能力:

以“临床表现”为主,

及治疗以“诊断”和“治疗”为核心

理解: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逻辑思维能力:

由发病机制推理临床表

了解: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现的思维过程

拓展:

缺铁性贫血铁的代谢以及预防科研创新能力:

以发病机制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探索与创新治疗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匹配

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分配

1.概述3

2.铁的代谢3

3.病因、发病机制10

4.临床表现15

5.诊断及鉴别诊断7

6.治疗10

7.总结2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重点: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

【教学设计】①时间保障:

用课堂近1/2时间讲授。

②方法保障:

用互动式、提问式、启发式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手段保障:

用视频、动画、图片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应用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图文并茂的进行教学,突出和强调重点,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便于掌握记忆。

④语言艺术:

重点内容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适当重复、停顿及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体现。

⑤板书及多媒体设计:

醒目、艺术,便于理解和记忆,有效配合课堂讲授。

(二)难点: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难点分析】这是要求学生在铁的代谢基础上充分理解铁的缺乏对血液系统及其他系统的逐渐形成的影响,并进行分期,不同的期影响的临床指标不同,并能引出与之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对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自我消化、重组、总结和提升的过程。

【解决办法】①通过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使铁的缺乏、发病机制、不同期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环环相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

②板书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图片,举例分析,将抽象内容直观化,使之易于理解。

③通过互动、提问和比较分析的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

④启发学生归纳并理解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思考采取何种方法治疗及预防。

四、教学意义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早期诊断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方法和预防,减少该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1.整合式教学:

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将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

视频与板书有机结合,强调重点、讲清难点,并将基础与临床密切联系,充分运用教师的讲授技巧、表情、肢体语言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强化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启发式教学:

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思考是

“多种疾病”还是“一种疾病”开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深入了解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特点;通过提出问题来加强师生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3.分析比较式教学:

在讲授铁的代谢及病理生理时紧密集合临床表现,充分通过分

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重难点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利用、对临床知识进行理解学习的过程。

六、授课思路及教学设计

【授课思路】以“贫血”为主线,紧密围绕“缺铁”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将抽象、难点的内容直观、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次课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设计】1.教学手段:

结合传统教学基本功板书的设计与应用,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直观、生动、丰富的作用,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病例展示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表达。

2.教学模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巧妙设计,激发学生思维,加强教学互动;在教学组织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直接、快速的参与教学过程,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有效、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

3.教学风格:

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结合形象生动的导课,贯穿教学主线的设问和简洁直观的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注意科学性和实践性结合,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在学生新知识、多学科知识之间搭建融会贯通的桥梁。

七、多媒体及板书设计要点

1.词语准确、有启发性:

临床表现中的关键词、中英文对照使用恰当。

2.层次分明、

有条理性:

条理分明、枝蔓有序、主次清晰。

3.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既能展示全科内容,又重点突出,结合内容恰当运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布局合理、有计划性:

合理的布局,注意整体效果。

八、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听课评价(通过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的途径实施);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

过网络作业、期末试卷分析等途径实施);3.同行听课评价;4.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评价。

根据不同层次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表达方式

时间

导入

 

理解

[导课]

从贫血的总论引出造血原料缺乏引起常见的营养性贫血是什么?

强调:

贫血是因还是果?

引出:

缺铁性贫血,为什么是儿童常见的四大疾病之一?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概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irondeficiencyanemia,N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强调:

铁缺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PPT展示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

而且发病率居高不下?

问题:

患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板书:

缺铁性贫血IDA

PPTIDA的概述

 

3分钟

了解

[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1)从食物中摄取铁;

(2)红细胞释放的铁。

2.铁的吸收和运转:

食物中的铁主要以Fe2’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

3.人体内铁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铁量中约64%用于合成血红蛋白,3.2%合成肌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骨髓、肝和脾内;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内和以运转铁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4.铁的排泄正常情况下每日仅有极少量的铁排出体外。

小儿每日排出量约为15μg/kg,

5.铁的需要量:

婴幼儿1mg/kg/d

早产儿2mg/kg/d

儿童﹤15mg/d

 

强调:

铁的代谢图。

2分钟

理解

[儿童不同时期铁的代谢特点]

1.胎儿期铁代谢特点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以孕后期3个月获铁量最多,平均

每日约4mg。

故足月儿从母体所获得的铁足够其生后4~5月内之需;而未成熟儿从母体所获

的铁较少,容易发生缺铁。

2.婴幼儿期铁代谢的特点足月新生儿体内总铁约75mg/kg,其中25%为贮存铁。

生后

由于“生理性溶血”释放的铁较多,随后是“生理性贫血”期造血相对较低下,加之从母体获

取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之需,故婴儿早期不易发生缺铁。

但早产儿从母体获取铁少,且生长

发育更迅速,可较早发生缺铁。

约4月龄以后,从母体获取的铁逐渐耗尽,加上此期生长发育

迅速,造血活跃,因此对膳食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

机体之需,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故6月~2岁的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

3.儿童期和青春期铁代谢特点儿童期一般较少缺铁,此期缺铁的主要原因是偏食使摄

取的铁不足,或是食物搭配不合理使铁的吸收受抑制;肠道慢性失血也是此期缺铁的原因。

春期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而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初潮以后少女如月经过多造成铁的丢失也是此期

缺铁的原因。

PPT图片展示不同期铁的代谢特点

板书:

小儿时期铁代谢特点

1分钟

掌握

[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

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人量不足这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5个月时和1岁时体重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1岁时血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增加二倍;未成熟儿的体重及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致缺铁。

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

慢性腹泻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

5.铁的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

每lml血约含铁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1)。

PPT图片展示

强调:

五大病因

板书:

病因

 

5分钟

了解

[发病机制]

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①铁减少期(irondepletion,ID):

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

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

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

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PPT图片展示

强调:

三个不同期的影响。

板书:

发病机制

 

5分钟

掌握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

发病缓慢,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不同。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较明显。

易疲乏,不爱活动。

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3)心血管系统症状:

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

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

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强调:

一般表现、髓外造血以及非造血系统均有表现。

提问:

轻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有哪些不同的临床表现?

板书:

临床表现

15分钟

掌握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特别是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象特点,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进一步作有关铁代谢的生化检查有确诊意义。

必要时可作骨髓检查。

用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

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应根据各病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加以鉴别。

强调:

病史、喂养史与进一步检查相结合。

可借鉴诊疗指南。

提问:

根据诊疗指南,IDA在基层医院可否确诊?

板书:

诊断、鉴别诊断

 

7分钟

掌握

[治疗]

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

1.一般治疗

2.去除病因

3.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

(2)注射铁剂

(3)铁剂治疗后反应:

口服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

网织红细胞于服药2—3天后开始上升,5—7日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

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

如3周内血红蛋白上升不足20g/L,注意寻找原因。

如治疗反应满意,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

以增加铁储存。

4.输红细胞一般不必输红细胞,输注红细胞的适应证是:

①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

力衰竭者;②合并感染者;③急需外科手术者。

贫血愈严重,每次输注量应愈少。

Hb在30g/

L以下者,应采用等量换血方法;Hb在30~60g/L者,每次可输注浓缩红细胞4~6ml/kg;

Hb在60g/L以上者,不必输红细胞。

 

强调:

主要治疗原则。

铁剂治疗有效的指标

1、治疗3~4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增高,7~10天达高峰。

2、治疗两周后血红蛋白上升。

3、临床症状好转。

板书:

治疗

8分钟

理解

[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肝、鱼、

瘦肉等。

2、婴儿食品可加入适量的强化铁。

3、早产儿、低体重儿,2月后可给铁剂预防。

 

强调该病重点在于防。

延伸:

可结合总论中辅食添加的原则和时间、顺序。

板书:

预防

2分钟

[小结]

1.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2.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3.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4.可通过早期预防防治该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发病率。

思考题:

如何从儿童铁的代谢特点角度出发,结合总论中辅食添加的原则、时间和顺序,防止IDA的发生?

PPT展示思考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及课后继续学习

2分钟

附件1

板书设计

 

附件2:

参考资料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中华儿科学,2008,46(7):

502-504

3.https:

//en.m.wikipedia.org/wiki/Henoch–Schönleinpurpur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