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4400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docx

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

第一章实证主义

第二节孔德的实证主义

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

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六、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

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

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

而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

它有四种表现形式:

物理理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

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

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

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

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即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

首先,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意志。

过去理性派哲学家把思维(理性)看做是先于其情感意志的东西,其实,意志高于理性。

人首先有意志,然后才认识所要认识的东西。

人的理性、思想等只不过是意志的体现方式。

理性和思想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意志、欲望的手段。

其次,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即“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其特点是求生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

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

战胜死亡的办法是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

人的两性关系、爱情、婚姻无非是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

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它们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

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

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天才人物在其直觉中超脱了一切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现实关系,他不再是一个特殊的人,而是作为理念的人、他作为认识主体是纯粹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也不是一般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

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

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现为主体的意志世界,“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不是把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第三节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

四、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

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第一阶段是审美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

这种生活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追求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的生活方式。

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

但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为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为了解决有罪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

宗教阶段的生活为信仰所支配。

人在此是作为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有上帝。

不过,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均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只是三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各人的选择可以不同。

它们有时重叠交错,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

他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客观的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

这种体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作逻辑论证。

黑格尔的“量的辩证法”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质的辩证法”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第四节尼采的权力意志

一、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

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

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

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四、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

尼采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理性原则一致。

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统治的产物,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实、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

理性派传统的道德观念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人的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因而应予以反对,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

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

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

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

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

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

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五、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

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为了表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

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

人和世界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而权力意志又内在于人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

因此,人作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的。

人的欲望、激情、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

这样的个人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受其本身以外的任何力量支配。

尼采认为人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

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肯定,因为重估意味着重建,而重建正意味着人的奋发有为。

人是评价者,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而人之给予事物以意义,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它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

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存在。

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

倾向的展开。

尼采因此不满意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用。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

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三各种表现。

尼采以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学说为依据,认为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但在它表现的局部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

它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除了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本身以外,它没有任何永恒的的东西。

权力意志永远是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永远是自己破坏,自己创造。

尼采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因为既然宇宙的一切即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那么它们的活动必然是圆圈式的,其中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的目的和存在。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

从他把权力意志当作一种活动、倾向、过程而不当作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的自在之物来说,他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

然而,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志的流转易形、永恒轮回,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尼采哲学的同时又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六、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从一种意义上说,尼采的超人是用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

他一再宣布“上帝死了”来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终结。

19世纪是西方传统文明和价值体系濒于崩溃、虚无主义抬头的时代。

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被压抑和扼杀,人们处于一种麻木、无目标、无标准、失去依靠和理想、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的状态。

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当作新的上帝,当作挽救人类免于堕落和退化的力量。

超人是生命力(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超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但本身不受法律、道德和真理的约束和制约。

总之,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第四章马赫主义

第二节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一、世界要素论

马赫企图超越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去建立一种将各门自然科学统一起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各门不同的科学找到共同的基础。

他的理论采取了世界要素论(或称要素一元论)的形态。

马赫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认为无论是心理学或物理学,都只与人的意识(表象、感觉)相关。

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不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人的感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或者表象)不是物或物体的映象,相反,物倒是感觉之间的联系的符号,物是感觉的复合。

这种思想在逻辑上必将得出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

因此后期他提出要素论。

他说“现象可以分解为要素,就这些要素被认为与物体(身体)的一定3过程相联系,并为这个过程所决定而言,我们称其为感觉”。

不是自我、而是要素(感觉)是第一性的。

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人的各种感觉(要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有的部分变化不定,转瞬即逝;有的部分则相对稳定和恒久。

后者被铭刻于记忆,被表现于语言,被称为物体。

所谓物体、物质无非是感性要素相对稳定的复合体,是各个要素(感觉)之间的某种合乎规律性的联系。

传统哲学中往往被当做精神实体的“自我”同样是要素的复合体。

科学的任务就是探求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

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

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神或物质实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

虽然要素就是感觉,但只有当要素处于一定的心理和物理的联系之中才是感觉。

马赫把要素分成三类:

物理要素,如颜色、声音等;生理要素,如神经系统,视网膜等;心理要素,如意志、记忆、印象等。

三类要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

同一要素,在一种联系上是物理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上则是心理的东西。

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之间的界限是实用的和约定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性质的不同,而是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

二、思维经济原则

思维经济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在阿芬那留斯那里,它被称为“费力最小的原则”,即把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必然性、因果性等都从经验中“清洗”掉了,剩下的只是没有被它们“玷污”的所谓纯粹经验。

马赫认为为了使人适应环境,有效地进行生存斗争,就必须使人的思维和科学活动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活动,成为生物学的经济活动。

人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就是思维经济原则应用的发展。

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

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

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济原则。

而节约思维、促进人对环境的适应,正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马赫否定概念对本质的认识与经验对现象的认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在马赫看来,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

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复杂的概念无非就是复杂的反应活动。

它们都可以还原为对感性要素的观察,与感性经验并无原则区别。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

原子同上帝和灵魂一样不是经验中现有的东西,不能作为经验事实来描述。

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三、函数关系论

马赫的世界要素论把科学和人的认识所及的世界归结为要素的复合,在这样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只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和必然意义。

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客观必然性和因果性,而是按照思维经济原则对感觉经验范围内的事实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也就是把传统哲学和科学所论及的因果联系等自然事物的联系当做感觉(要素)的依存关系来描述。

马赫把这种依存关系归结为数学上的函数关系。

他不仅主张用函数关系来取代传统的因果论,而且主张把整个世界的存在都看做是函数关系的存在。

马赫认为在生物学领域,尽管可以用目的性来解释,但因果性原则仍被保留下来。

进化论对生物现象的解释就与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对物理现象的解释非常类似、马赫通过对许多具体的科学事例的剖析,指出每种有机体和它的组成成分都服从物理学规律。

他企图用因果性原则来解释包括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现象。

无论在广义无机界或有机界,都应当用事实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解释。

马赫是按照休谟的现象主义来解释因果性的。

他认为因果性是人的心智的产物,只有逻辑的、假设的意义。

他企图把因果关系表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

而用函数概念来表达现象(要素)之间依存关系之所以精确在于函数是根据精确的计算建立的,它既可以排除旧的因果概念中存在的主观、片面的因素(因为它不把因果关系当做心里联想),也可排除旧的因果概念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因为它只是对要素的依存关系的描述,而不把超经验的物自体等当做原因)。

马赫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看到了旧的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缺陷:

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单化,忽视了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复杂情况。

但是,函数关系所表现的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

有些因果关系可以用函数表达;有些因果关系尚不能用函数关系表达;而函数关系式也并不都是因果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函数式只能用来表达某些因果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它也不能向人们解释和帮助人们发现因果关系。

 

第五章生命哲学

第一节生命哲学概况

第三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一、时间与绵延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时间之流,它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它不可分析、不可定义。

应当区分两种时间。

一种是真正的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

绵延就是真正的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

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

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

而常识的空间是量的积累,同质的单位的相加,无限可分,有度量,是外在的。

理智的科学借助符号,用广延性来表达时间,虽可以赋予时间以一种抽象的统一性,但是却牺牲了真正的时间。

柏格森强调:

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

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取代它。

在柏格森看来,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与空间无关。

因此实证科学借助于符号的统一性和无限可分性来表达时间,也就不能把握真正的运动。

运动是一种在绵延中展开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因而不占空间的过程。

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

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

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的,真正的实在其实只是倾向、活动、变化而已。

“绝对的运动”、“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延”,它们是一回事。

我们在外在世界里是不可能把握它的,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觉才能把握它。

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即是意识之流。

第七章实用主义

第一节实用主义概况

一、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该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

其最主要代表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家大都反对将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分立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拒绝对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等传统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要求抛弃各种声称具有普遍和绝对意义的哲学体系。

他们大都把哲学的主要任务归结为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也就是由自在世界转向人化(经验)世界。

他们既承认自己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又要求超越后者的形而上学。

在这方面他们与实证主义等强调科学的各派哲学大体一致,但更为强调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实用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也有密切联系。

这表现在他们大都企图超越一般经验主义的感觉主义和原子主义倾向,强调经验的融贯性和连续性,肯定经验中包含了各种非理性的内容。

一般说来,实用主义哲学兼容了很多其他哲学派别的观点,它区别于它们的地方主要在于它更强调哲学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做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做最高目的。

行动概念占主导地位。

尽管实用主义常被当做市侩哲学,但皮尔士、杜威等主要实用主义哲学家的理论主旨并非如此。

相反,他们都强调要超越传统意义、特别是利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人的实践和行动的社会性。

第二节皮尔士与实用主义的创立

一、意义和真理

科学方法的任务是确定信念。

信念总是以思想。

观念。

判断的形式存在,它们必须清楚明白。

这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是确定的。

皮尔士意义理论的任务正是澄明思想观、观念等的意义。

皮尔士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说密切相关。

意义可分为一般的意义和特殊的意义。

前者指三位一体的符号关系,即符号、符号的对象和思维(更确切地说是某一解释者的解释),三者缺一不可。

他强调解释者的作用,认为如果离开解释者的意向,就根本谈不到意义的存在。

后者是指符号(包括表示对象的语词和陈述)的意义或逻辑解释,意义就是将一个符号转入另一个符号体系。

可感觉的实际效果是一切名词之是否具有意义的根本标准。

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