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395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 试题整合.docx

教师资格证试题整合

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地位),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性质)。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文科是基础科,法、神、医是高级学科,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多选)

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专科教育。

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多选)

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算。

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多选)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收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单选)

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管理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美国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决定了教育的分权管理模式。

(单选)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技术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一对一的单选)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了劳动简化率的概念,比率为30%。

舒尔茨的研究,人力资本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比率为33%。

尼尔森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比率为35%。

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多选)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4.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三大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

柏拉图创立学园。

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

(多选)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布拉格大学(查理大学,可选)

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

(多选)

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

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论述)

A: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三大职能。

B: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

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在任何高校,这三项职能都不能缺少。

缺一不可。

人才培养是根本,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校办学才质量高。

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有生源。

人才培养的好,才能有生源,才能有经济来源。

科学研究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了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一个方面。

高校是高级人才集中的地方,我们培养的是领域里的高级人才。

我们不搞研究,谁搞。

社会服务是高校为当地服务的重要一项,抓好服务是能引起重视的,得到回馈的最好表现。

都要注重,又要合理取舍,抓好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应抓住自己的特点,做好某一方面。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总的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多选)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单选)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势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制约着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多选)

教育目的的性质:

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多选)

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

近代,纽曼,卢梭。

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

在我国,两种教育目的观点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杜威(20世纪美国)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古代强调通,现代强调专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称为“七艺”。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

现在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

21世纪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

低于15%时,属英才教育阶段;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从英才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从总体上看来属于英才教育阶段。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单选)

现代,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终目标(结果)三个部分。

还将教育平等的演变划分三个阶段:

保守主义阶段

自由主义阶段

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单选)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胡森提出)

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高等教育的效率:

用有限的投入,得到最佳的产出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现在处理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政策取向(论述)

第一,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的平等和绝对的效率是不存在的。

过分强调平等,效率就不存在了。

过分强调效率,平等也不存在了。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第三,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几种类型和代表国家)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

大学和专门学院3。

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个层次

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多选)

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

柏林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各国的学位层次都包括三个部分:

学士、硕士和博士,个别国家也有不同。

我国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1980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泰国和菲律宾

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我国1998年决定试行“3+X”方案

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多选)

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制度和自费生制度。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简答)

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

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1993-1997,双向选择;1997年以后,自主择业。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的设置: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多选)

1.系统原则

2.整体效应原则

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4.动态性原则

■你认为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改革?

(论述)

结合自己学校发现问题,从是否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四个原则找。

比如:

1.因人设岗问题。

没当过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评他成为教授副教授。

2.评聘不分,以评代聘

3.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人员的单位部门制没有打破。

有本事的人留不住,没本事的人送不走。

4.职称评聘过程中政策、人际关系的干扰。

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

宏观管理体制,微观管理体制(又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德国、日本、英国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简答)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其内部权力机构可归为以下几种(多选)

(一)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单选)

(二)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大(单选)

(三)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单选)

我国1989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单选)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包括:

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多选)。

微观结构包括:

学术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多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多选)

(一)经济因素

(二)文化、传统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教育因素

经济因素是决定性要素。

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

(单选、判断)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

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12各科类

形式结构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

根据办学及授课时间方式的不同,分为全日制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能级结构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大学,教学型大学。

地区结构分

(一)梯度结构模式,问题有:

一是各地间高等教育落差的过度扩大;二是人才资源在地域配置上的“马太效应”。

(二)中心城市模式

■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宏观调整的方向(论述)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

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校教师的任务:

(多选、判断)

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多选)

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单选,判断)

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多选)

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职务结构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

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为“倒金字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为“卵型”;以教学为主的专科学校,“金字塔型”。

■如何形成高校教师的合理结构,谈谈你对教师结构调整的建议(论述)

从四个结构入手,根据学校的特点设立恰当的职务结构比例;根据实际逐步提高学历水平;有适当的年龄梯队;根据需要恰当地调配专业。

为合理优化高校教师整体结构: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

应该进的人进得来,应该出的人出的去;应该上的人上的去,应该下的人下的去。

能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聘任制,因需设岗,按照工作的需要设置恰当的岗位,进行人员的恰当流动。

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实行奖励政策,解决生活问题,老师可以在不同学校间流动。

实行兼职聘任。

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不利于学术交流,避免因学术观点不一致而导致无法在科研方面突破。

不能躲在以前老师的阴影下,大树的树荫下是长不出好苗的。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心理发展特征:

记忆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简答)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三个意义上的五种关系)

社会学意义上的:

工作关系、组织关系

心理学意义上的:

认知关系、情感关系

伦理学意义上的:

道德义务关系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简答)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4.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影响因素)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简答)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划

★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简答)

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专业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其静态结构由教师和学生(主体),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对象)构成。

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特殊属性(答(一、二、三))?

(简答)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要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同时离不开直接知识的帮助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地位),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作用)

大学教学过程的特性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

(多选)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大学教学原则(简答)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师应:

(简答)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

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要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应:

(简答)

第一,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第二,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