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372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docx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练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

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15.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

“情景兼到,照应有法。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

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

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的“谪官”表明诗人的身份,“却归故村”表明了诗人被贬后所做之事,“怅然”一词体现了诗人的心情。

B.首联前句用“依然”点明了万事没有变化,后句则说不管岁月怎样,从语意关系上来看,后句其实可放在开头。

C.颈联写出了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现在又难以相逢,说明诗人注重相聚,更增添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D.“唯余旧山路”中表面上是写诗人国家的路途只有曾经走过的那条山路,但实则暗示了诗人今后命运的艰难。

15.请从情景角度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联的妙处。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观长安城图陆游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注】本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陆游在蜀州任代理知州。

长安当时在金国的占领区内,南山在长安城南。

刁斗:

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直抒胸臆,言自己以身报国,志愿坚决,但鬓发已经斑白;接着触景生情,眺望南山,引出下文。

B.颌联紧承“望南山”句,“横”“笑”二字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收复失地的决心,气度不凡。

C.尾联从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回到现实,写三秦父老望眼欲穿,左等右盼,始终没能看到北伐大军开出大散关。

D.本诗观图兴怀,将写实与想象融为一体,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激情,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的颈联在意境营造上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梦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

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15.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题   杜甫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

儿童相识尽,宇宙此生浮。

江雨铭旌湿,湖风井径秋。

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

【注】铭旌:

竖在死者灵前的旗幡。

应刘:

指应玚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曾深受魏太子曹丕器重,后两人相继死于瘟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两句直抒胸臆,写好友的去世让诗人万分悲痛,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B.第三句写诗人从前认识的儿童都已长大,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忧思。

C.第四句感叹自身漂泊无定的处境,朋友的离去让诗人在这世间更加孤独。

D.全诗着力写一“哭”字,诗人既哭不幸去世的友人,也哭穷愁潦倒的自己。

15.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下  黄滔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注:

黄滔,晚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马鸣不前,既状坐骑惊恐未定,复见人的震骇迟疑,为写边地的空旷辽阔蓄势,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B.颔联分别从视、听两个角度写边地的死气沉沉,死气沉沉固然是深秋时节使然,但也让人联想到这是连年的兵火动乱所致。

C.白骨横陈,残铁秋露,生动的细节揭示岀战争的残酷,流露岀诗人的哀悯情怀,与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意同

D.本诗以景行文,景中含情,多处化用前人诗文意境而不露拼凑痕迹,刻画形象,渲染有力,寓意深广

15.试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越台:

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裛(yì):

通“浥”,沾湿。

莱(lái):

草名,即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

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

“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15.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5.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筼笞(yundang):

竹名生长于水边。

踯躅:

杜鹃花科。

恩波:

皇帝的恩泽。

斗:

通“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

寥寥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15.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刘司直使安西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燕,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萄逐汉臣。

应使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萄(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1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答案)

一、题崔公池亭旧游温庭筠【答案】14.A15.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

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

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

【点睛】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

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

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二)内在关系:

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

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

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二、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刘长卿

答案14.C15.先情后景,前句“邑人怜白发”直抒胸臆,后句“庭树长新柯”写景(1分)。

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把自己因白发而生的年老慨叹之情融于庭中树木新长枝干之景中,情以景孕。

(2分)以乐衬哀,以新枝的欣欣生新之景反衬诗人黯然衰鬓之情,使垂垂老者更显憔悴不堪。

(2分)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因被贬所遭到的打击之重,表露出哀怨之情。

(1分)

15.作答诗歌情景一分清哪是景哪是情,什么景什么情;再厘清是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一般地先情后景,术语有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先景后情,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三分清情感色彩,是乐景乐情,悲情悲景,还是以乐衬哀,以哀乐显乐。

三、观长安城图① 陆游14.A【解析】首联第二句是回忆数年前从戎时常常眺望南山。

15.颈联选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风物,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秋天日暮时分,风烟弥漫陇上,刁斗声彻云霄的景象,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豪迈苍凉的情感。

(6分)

四、昼梦杜甫【答案】14.B15.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15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题干明确了手法和答题范围,要求学生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和颈联。

颔联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让诗人昏昏如梦。

颈联就是诗人梦中所见之景,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这是虚写。

所见美好,梦境凄惨,两相映衬,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作者的感情。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手法在表情达意、营造意境、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点睛】小题2: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它前两联写实,“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

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

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

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五、阅。

重题杜甫【答案】14.B15.颈联借景抒情,借绵绵江雨、瑟瑟秋风抒发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尾联借典抒情,借用曹丕失去所欣赏之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好友逝去的伤感悲痛之情。

【15题详解】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解答时就要先仔细阅读诗歌的最后两联,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颈联“江雨铭旌湿,湖风井径秋”写江雨打湿了竖在死者灵前的旗幡,走在田间小路上,湖面吹来瑟瑟秋风。

从内容上来看是写景,景色特点是阴冷萧瑟,表达的是诗人失去友人之后,内心的悲凉之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尾联“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意思是回来看望魏太子,宾客中少了应玚和刘桢。

由诗后注释可知,这里采用了借用典故抒情的手法,表面是写魏太子曹丕失去了两个自己器重的人,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诗人自己失去友人的悲痛之情。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

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

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六、塞下黄滔【答案】14.C15.

(1)想象奇特,诗人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使景物描写染上了浓郁的悲凉情调:

(2)以景结情,把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韵味悠长;(3)通过“陇头、冤气”等词,作者将一时一处之景,扩展为历代边地常见的普遍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有力地深化和丰富了主题。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把握其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所说的某一方面进行赏析,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本题要求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

题干已经确定了要赏析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赏析的角度是艺术手法和主旨。

仔细阅读尾联,“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诗人看到边疆荒野的白骨横陈,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笼罩在天空。

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边疆阴云笼罩天空久聚不散情景的原因,同时把自己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景中含情,以景结情,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

诗人还由自己眼前之景扩展为历代边疆常见的普遍情景,揭示无休止的边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之情,深化和丰富了诗的主题。

【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

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

答题步骤:

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七、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答案】14.D15.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

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14题详解】本题中,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故选D项。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然后到诗歌中圈出描写南国景物的诗句,理解其意思,看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如何来写的,体现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诗歌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残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这两句又使用比喻的修辞。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

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

“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考生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多感官描写,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色彩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有两种基本方法:

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动静,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

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对比、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八、琴歌李颀【答案】14.D15.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15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在题干中给出衬托的手法,答题时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九、答张十一①韩愈【答案】14.C15.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②色彩浓淡相宜。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深淡相宜,形象突出。

③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