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431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9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docx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

2011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1—4)

专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小结——《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主线1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①金钱是什么?

(从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用等角度加以阐述。

②如何获取和使用金钱?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a、取之有道。

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b、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二)货币主线2

4.了解纸币含义,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治理经济增长缓慢对策

(1)国家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国家扩大内需。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②采用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刺激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③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放松信贷,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④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⑤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五点举措);

⑥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2)企业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④企业要抓住机遇,实施兼并战略;

⑤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⑥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⑦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

(3)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反对过于紧缩的消费。

(三)价格主线1

1.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2.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5.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一)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两个知识加起来就是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或者:

导致商品价格涨、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价值决定价格

理解: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与货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价值与价格成正比。

价格的形成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这样形成的价格,既反映商品价值,又反映商品的供求状况,对消费者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都具有灵敏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关系与价格是相互制约的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相反);

价格影响供求关系——价格上涨引起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引起供不应求(一致)。

理解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1)明确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分类。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它又分两类:

一类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即个别企业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另一类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某个行业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2)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3)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意义。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当个别企业如果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能在同样多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而获得更多的赢利。

因此个别企业要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三)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所以,价值规律包括商品生产的规律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两部分内容,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

对“等价交换原则”的理解:

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

所谓等价交换,是指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相等的交换;等价交换在货币产生前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商品的直接交换,在货币产生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作为长期趋势而存在,主要是存在于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而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主线2

6.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五)消费主线

1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3)主要因素之二是物价水平。

(4)主观因素:

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

⊙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求实心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绿色消费的意义:

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增强公民的节约意识,开展节约资源的行动。

②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消费习惯。

★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1)国家: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②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统筹区域发展。

④分配制度是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

⑤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2)消费者:

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专题二: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小结——《生产、劳动与经营》

1.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表现在: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一个产业的成长。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新的消费需要对生产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一个产业的成长。

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生产主线2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①原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②重大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经济制度

1.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成分

2.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3.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地位之比较:

(1)公有制经济——主体

(2)国有经济——主导

(3)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股份制、公司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所有制看,属于混合所有制。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三问: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四)企业

1.了解企业的含义

2.了解公司的含义和形式

3.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④企业要抓住机遇,实施兼并战略;

⑤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⑥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⑦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行多元化经营。

(五)劳动者

1.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懂得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解决就业

(1)国家:

①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

③国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爱岗敬业,发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懂得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P44三问:

(1)是什么?

(2)为什么?

a.原因: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b.意义: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3)怎么样?

第一、国家:

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

法》;加强宏观调控,严厉查处不法行为。

第二、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投资理财

1.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存款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3.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

第一、各种方式的特点:

①存款储蓄是便捷的理财方式。

比较安全,风险较低。

但收益低于债券与股票,同时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②债券是稳健的投资方式。

风险低于股票,而收益高于储蓄存款。

③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

其投资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股票价格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影响,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也有可能带来高收益。

④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既有保障功能,又有互助特征。

⑤储蓄存款、股票、商业保险等各种投资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

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第二、原则:

(1)注意投资的回报率、风险性和多元化;

(2)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3)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专题三收入与分配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为什么?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与适用经济

(1)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经济

二.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3)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不利于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不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或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人们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影响整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4)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收入分配上)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为社会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根本上: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三.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2)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要求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为什么?

(一方面,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另一方面,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既要鼓励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

四、我国财政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五.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1)我国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我国税收的作用:

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增强依法纳税意识

(1)主动依法诚信纳税

(2)勇于和违反税法的行为斗争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骗税集中表现在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国家出口退税。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2.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1)作用:

①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调动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局限性: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如何理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生产经营者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有可能不择手段。

4.市场秩序混乱问题的原因?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生产经营者缺乏诚信;

②国家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时监管不力;

③法律规范、行业规范不健全。

5.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是什么?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必要性:

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导致经济衰退。

③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

(2)措施:

①国家:

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监管。

②企业经营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合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风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

③消费者必须增强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基本特征、优点分别是什么?

(1)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优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其中,经济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是: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提示、规定等调节经济的手段。

(3)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第一、原因:

①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②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第二、意义:

①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②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8.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贯彻的战略思想。

其内涵是: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如何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0.如何理解统筹兼顾?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1.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2.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

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3.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1)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4.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及其作用、影响、实质、对策分别是什么?

(1)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其跨国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