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290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分块示说三

第四讲古代诗歌鉴赏

了解古代诗歌特点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3,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

4,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

5,鉴赏古代诗歌的观点

2005年古代诗歌鉴赏例举

2005年全国试卷Ⅰ第12题[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做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005年全国试卷Ⅱ第12题[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005年全国试卷Ⅲ第12题[例3]

阅读下面一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05年北京试卷第12题[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是代替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志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意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上海试卷第14~16题[例5]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谪仙:

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5年江西试卷第16题[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

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005年福建试卷第10题[例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005年山东试卷第16题[例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2005年浙江试卷第16题[例9]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005年江苏试卷第14题[例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为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2005年广东试卷第14题[例11]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目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补例题讲解:

例1讲解

2005年全国试卷Ⅰ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

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作者春天经过宜阳时,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鸣的愁绪。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

唐全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

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

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

但是,在安史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随后,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

“涧水东流复向西。

”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

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无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

“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对时全的深沉叹惋。

答案:

(1)修辞方法:

对偶数“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鸟有花,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文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例2讲解

2005年全国试卷Ⅱ第12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么过法呢?

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

其感人之处是:

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

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说”了些什么呢?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

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枯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2)①作者通过想像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不表现思家之情。

②语言质朴

例3讲解

2005年全国试卷Ⅲ第12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前二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

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

如果只读这一句,也许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

“淡磨”二字颇可玩味。

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寸洗耳恭听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比喻有新鲜之感。

不公能使人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并联想到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春雨后池塘独属的艺术境界。

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人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自然别是一番情趣。

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

“忽起”二字,首先造成一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一种急促的旋律。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

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

态。

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

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

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4讲解

2005年北京试卷第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答案:

①D

②C

③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例5讲解

2005年上海试卷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谪仙:

李白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答案: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

要点:

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

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例6讲解

2005年江西试卷第16题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这首七绝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

前两句写气候之乍暖,并点出是春夏之交的季节。

诗人善于选择人与物的典型形象。

先写“游子春衫”:

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游子常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

此时游子脱去冬服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轻松的美感。

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因气候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

次写“桃花”与“野梅”。

桃花于仲夏开放,但此时已经“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

两物体现江南三四月的特征。

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字,又显示了动态美。

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以使口舌生津。

后两句写忽寒。

诗人审美感受细腻,很会捕捉典型细节:

“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

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

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

“又作东风十日寒”:

原来是气候又变寒,田蛙于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它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

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

“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已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此诗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

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

答案:

春下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

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

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

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

表现“寒”的感受。

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

“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

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例7讲解

2005年福建试卷第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景色: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这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巧夺天功。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出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例8讲解

2005年山东试卷第16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的大江,即指长江。

首句暗点江阴,次句明提浮远堂。

唐人许浑曾于秋夕登楼作诗曰:

“一上高城万里愁”(《咸阳城东楼》),次句遣词、写意、造境,与许浑诗均相似。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

“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抽象之词,一般都做夸张之用,如“万里心”、“万里情”、“万里忧”等。

在这首诗中,由于借助江、山两个方面,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遂使原本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末句。

上联写江,是近瞰。

前人言“愁”,喜将“愁”与“水流”直接联系起来,比喻愁之深长。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诗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

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亦不尽;非“大江流”不足言“万里愁”。

下联点山,是远望。

前人写愁,也喜欢用山映衬,虽不像以水喻愁那么直接、明白,但往往更加含蓄、深切。

借山寄愁,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

另一种正好相反,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如此诗便道只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例9讲解

2005年浙江试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

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