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4283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三政治第一轮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讲座

第四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

复备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既应该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

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态度,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就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本讲重点】

(1)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本讲难点】

(1)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2)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基础知识巩固】

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

2.理解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是。

a.任何事物都处在;

b.每一事物内部;

c.整个世界是。

(2)联系是。

联系是,。

它要求我们,要从,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

它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以。

4.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整体居于,。

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部分整体。

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起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

6.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普遍性:

是发展的;是发展的;是发展的。

7.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是。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的趋向性。

8.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因为新事物是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东西,汲取了其中,并增添了。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的过程。

9.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是一种的变化。

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和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质变是指的变化,是,是一种的变化。

、和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10.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相应必须掌握的教材内容:

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质变是量变的;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指导意义:

要、,积极做好,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考点点拨】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联系的观点。

1、什么是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提示】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

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区别

自在事物的联系:

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是自在事物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拓展】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事物的联系。

另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如: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互联网络等。

4、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2)方法论要求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联系的多样性之二:

条件的多样性。

(1)含义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拓展】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性:

一方面,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

6、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区别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主导和统率、服从和服务)。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联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关键部分起着决定作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提示】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的两种情形:

第一,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2)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

系统观

(1)含义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提示】

整体与系统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但又有区别。

(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

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系统和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热点】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8、小结:

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联系,切忌主管随意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多样性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要注意事物的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第二、联系的多样性还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最后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发展的观点

(一)运动

1、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提示】

1“变化”从空间上讲,“过程”从时间上讲。

②哲学上的运动概括料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提示】

①承认这一点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是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提示】

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

(3)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

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什么是静止?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动中有静。

绝对运动中总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没有相对静止的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第二、静中有动。

当我们从总体、从别的参照系、从事物的发展来看,物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下,也仍然进行着各种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自身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东西。

所以,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的一面,不运动的纯粹静止是没有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不过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拓展】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2)二者的辩证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的错误倾向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

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诡辩论

(二)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提示】

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

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

发展特指前一种情形,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拓展】

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

1什么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

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

3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2、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

第一、自然界是发展的;

第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第三、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提示】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2)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既要认识事物的现状,又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如:

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根据事物在发展中的阶段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如: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如:

第十课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3、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4、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含义

特征

表现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提示】

(1)量变有两种情形:

一是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二是场所的变更(结构发生变化)。

(2)质变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质变也是多方面的。

(2)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提示】

(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吗?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发展吗?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

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只有前者是发展。

(3)方法论要求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不能缺乏信心、优柔寡断。

【拓展】

此处就“发展”的角度而言。

此外,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我们还应当注意:

①质变始于量变,当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时,就要防微杜渐。

(实际上是重视量的积累的另一方面)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

(4)割裂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错误思想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如:

生物激变论——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5、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综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与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要求

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6、小结:

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三个方面)

(2)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三个方面)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两个方面)

(4)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两个方面)

7、联系与发展的联系

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内在的联系。

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

【疑难点拨】

1、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具体的。

2、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去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新的具体联系。

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承认人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但各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它们是有区别的。

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针对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60%

1.200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多头管理,个别部门为了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非法捕捞,当地群众在实地过度放牧,造成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急剧减少,湿地濒危。

上述事实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B.人类的活动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每逢羊年,我国婴儿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羊年不宜生育”的说法

A.体现了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2004年3月16日企业管理创新载文指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优化。

实行企业系统整体优化的哲学依据是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客观性D.事物联系的复杂性

4.“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或不能因时而进,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治乱之源。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不停的变化发展的,你永远不可能认识它

B.发展就是给事物以新姿态

C.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刘禹锡有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体现的哲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挡不住新事物的成长

D.事务的内部矛盾是催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6.古人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导致质变,质变就是发展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7.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

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

回答8~9题。

8.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

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

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1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

《庄子。

天下》中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的命题。

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2.《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

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