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09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docx

6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讲义第六讲第七章至第十章

第七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4分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题1分

1分

本章主要考点:

1.经济增长的含义

2.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3.经济波动的类型

4.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5.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6.经济发展理论及方式的转变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注1】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注2】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GDP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考点二: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经济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即:

GY=GA+αGL+βGk

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或索罗余值α---t时期的劳动份额

β---t时期的资本产份额

考点三:

经济波动的类型

分类标准

具体类别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

1.长周期:

中期长度平均为50~60年

2.中周期:

周期长度平均约为8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

3.短周期:

周期长度平均为3~5年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

古典型周期:

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

增长型周期:

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

考点四:

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

2、消费需求的波动

3、技术进步的状况

4、预期的变化

5、经济体制的变动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考点五、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含义

举例

一致指标

也称为同步指标,指标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

也称为领先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

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

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谷的确定

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考点六:

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注】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3、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注】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8年

1题1分

1分

2009年

1题1分

1分

2010年

0分

本章主要考点:

1.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2.失业的类型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考点二、失业的类型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失业类型如下表:

失业类型

含义

自愿失业

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

摩擦性失业

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

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8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9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10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本章主要考点:

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2.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3.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4.倾销与反倾销

5.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6.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

理论

提出者

观点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

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

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该理论认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考点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

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贬出)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考点三、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

出口

补贴

直接补贴

非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

间接补贴

出口退税

自愿出口限制

出口信贷

歧视性公共采购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考点四、倾销与反倾销

1、倾销含义:

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注】WTO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

(1)原产国标准:

按照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确定。

(2)第三国标准:

按照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确定。

(3)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2、倾销的类型:

类型

含义

掠夺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

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

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

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1、倾销的影响

具体影响

对进口国

1、倾销挤占了进口国相同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会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2、倾销会向进口国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

3、发达国家新兴产业产品倾销将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对出口国

1、倾销容易引发出口国国内相似产品生产厂商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2、倾销企业为弥补在出口倾销中带来的损失,通常会利用出口国市场需求弹性小的状况来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损害了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对第三国

在进口国市场上存在第三国同类产品竞争的情况下,倾销也会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2、反倾销:

贸易救济措施,是指进口国针对价格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来抵消不利影响的行为。

【注1】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注2】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注3】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

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考点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4、其他因素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

考点六、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对资本输入国

对资本输出国

积极

影响

①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③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①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

②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消极影响

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干预的手段主要有:

1实行外汇管制;

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二部分财政

本部分考情及教材结构:

2008年、2009及2010年各年分值均为23分;分值比例约为16.4%。

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

本部分具体内容:

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08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9年

2题2分

1题2分

4分

2010年

2题2分

2分

本章主要考点:

1.公共物品的特征、需求显示

2.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3.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

4.公共财政的职能

5.公共选择的理论

6.政府失灵的表现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

公共物品的特征及需求显示

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竞争性

(主要特征)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排他性

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闲难。

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

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考点二:

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公共物品供给的

两重含义

类别

具体内容

公共物品的融资

政府融资

(强制融资)

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

(自愿融资)

适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或者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

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生产

政府生产

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

合同外包

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

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考点三: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考点四:

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

关注的知识点

资源配置职能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决定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2.机制手段

(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手段:

(1)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包括:

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机制和手段:

(1)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

(2)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考点五:

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

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产生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理论基石

个人主义方法论

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

经济人假设

政治场景中的个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必定在政治场景的特定激励和约束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和市场过程一样,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

考点六:

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常见的政府失灵表现为: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环

4.官僚体系无效率

其一,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其二,官僚机构(行政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或其组合),以与其服务对象(立法机构或其中间投票人)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5.利益集团与寻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