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093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古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古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古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古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概论.docx

《考古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概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概论.docx

考古学概论

第五讲史前技术论

一、用火与造火技术

用火与造火技术发明于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的一项重大发明。

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的时候,人类还不知道用火,处于"无火时期";后能利用和保存天然火,进入"用火时期";最后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进入了"造火时期"。

自然界的一般动物是怕火的,可以想像,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也应经历了一个由怕到不怕进而加以利用的过程。

1、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2、早期人类用火遗迹的特点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煤层的自燃和雷击等都可能引起一场大火,并留下燃烧的遗迹。

鉴别自然火和人类用火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用火和造火技术的首要问题。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用火遗迹,虽因年代的久远而被各种因素破坏,给鉴别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但人类的用火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与自火的遗迹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考古埋藏学的角度来说,在属原地埋藏的人类居址内发现成堆被火燃烧过的灰烬等,可基本上肯定是人类用火的遗迹。

这些用火遗迹,一般具有被燃烧物质的多样性和遗迹分布范围的有限性。

人类用火的主要目的在于熟食和取暖等,因此在用火遗迹中必然留下多种多样被火烧过的物质,如草木灰、木炭、烧骨或烧过的植物种子、皮壳等。

火既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的一面,如不能对火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引火烧身。

因此,人类的用火遗迹(如火堆、灶坑等)必然分布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

(2)最早用火遗迹的发现

有关最古老的人类用火遗迹的报道,是在肯尼亚切索万加地区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40多块与石制品、化石共存的烧土块,有细小的碎块和一些5-7厘米的团块,钾-氩法测定年龄为距今142土7万年左右。

在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在距今180万年的西侯度旧石器地点,就曾发现过烧过的骨头;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地点和距今100万年左右的蓝田猿人化石地点,也曾发现过一些炭屑。

对于上述发现,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用火的遗迹,也有人认为这些被火烧过的物质,多发现在搬运埋藏类型的地层中,因而不能排除是自然火燃烧结果的可能性。

如果对旧石器时代初期(早期猿人阶段)的人类是否开始用火还不能肯定的话,那么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猿人阶段),人类确已开始用火熟食和取暖了。

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在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黑灰土和额定呈黑灰、浅蓝的骨片,经化学分析证明是火烧的结果。

以后在北京猿人遗址文化堆积的许多层次中均发现大量的用火遗迹,如鸽子堂西侧第3层下的一块鲜60平方米的巨石上,曾发现两大堆厚约1米的灰烬;在第4-5层,灰烬最厚处可达6米;在第8-9层,有的地方灰烬也厚达4米;第10层的底部也有厚约1米的灰烬。

这些成堆分布的灰烬无疑是火堆的遗迹,灰烬中的黑色物质经化验并非黑色矿物质所染,而是草木灰素。

所有的灰烬中均包含有数量很多的烧骨、烧石、烧土、烧过的朴树籽和木炭等。

烧骨具有黑、蓝、灰、白等颜色,有些变形扭曲;烧石满布龟裂纹;烧过的地面或土块,土质变硬,土色变成红色或红褐色;朴树籽被烧成灰白色。

就世界范围而言,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用火遗迹,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确定无疑的人类用火遗迹。

从北京猿人遗址的许多层位都发现用火遗迹来看,他们用火是经常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控制与保存火种能力,他们在人类用火的历史上绝非刚起步,而是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了。

由此推测,还应有比北京猿人更早的人类用火遗迹存在。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可能还不会人工取火方法,只限于对天然火的引取、控制、利用和保存。

但火的利用,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一次革命性变化的正如贾兰坡指出的:

"人类对火的控制,是人类制作第一把石刀之后,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一件大事。

这一伟大创造,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2、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撞击取火技术

(2)摩擦取火技术:

钻木取火和锯木取火

二、旧石器的制作技术

1、旧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择原料:

原则:

易于获得,便于打制和利用;要求石器应具有一定的硬度(5度以上,大部分为6—7度)、韧性和脆性。

燧石和火石最为理想。

在我国主要是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角岩、砂岩、安山岩、闪长岩等。

(2)打击石片

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

打击石片的方法;直接打击法:

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

击钎法、压剥法。

(3)加工休整

锤击法修整:

单面加工、两面加工。

压剥法修整:

3、旧石器的主要类别

(1)加工工具类:

石锤、石砧

(2)使用工具类:

所谓使用工具类的石器,指的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使

用的石质工具。

我们一般所说的石器,在大多数场合下指的是这一类

石质工具。

我国发现的使用工具类的旧石器,依功用和形状划分,主

要有以下几种:

刮削器:

刮削器多用小石片单面加工而成,也包括一些有使用痕迹的石片。

具有形体小、轻、薄的特征,刃角小而锋利。

依刃口形状,可分为宜刃、凸刃、凹刃、端刃、回头等形式。

主要用于刮削狩猎用的棍棒等竹、木工具,也可用于刮、割兽皮、兽肉等,是我国最常见的旧石器之一。

砍砸器砍砸器多用砾石、石核和大石片等经单面或两面交互加工而成。

具有形体大、厚、重的特征,刃角大而厚钝。

依刃口形状及加工特征可以分为单边刃、多边刃、盘状、斧形等形式。

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和砸击硬果壳、动物骨骼等,故也被称为"砍伐器"或"砍斫器",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旧石器之一。

近来,有学者用一重450克的砸器,砍直径9厘米的杨树,只用了10分钟即砍断。

尖状器是一种有尖刃的石质.即修整石片或石核的两个边并使2形成尖者,均不属此器类。

尖状器多用石片制成,也有用石核加工的;加工修整常用错向加工法。

器形有大有小、相差较多。

其功用大型者可用于挖掘,小型者可用于切割等,还可作为投射器(如标枪)或突刺工具(如矛)的器头等(图5-15)。

锥钻;锥钻是从尖状器中派生出1.丁村尖状器2.周口店尖状器3.蓝田尖状器的一种小型钻孔工具。

锥钻类石器的形体多较小,长度多为2。

3厘米,多用小石片加工而成。

其基本特征是尖端细锐、器身较宽,尖与器身之间形成双肩,尖刃两侧常有因旋转使用而剥落的小疤痕。

细石器:

细石器是一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有楔形、校状、锥状等)、细石叶(用间接打击法剥落的细小石片,因其细小如韭菜叶,故名)及其加工品为限(图5-17)。

但严格地讲,细石核本身并不屈于工具,细石器应指的是有使用痕迹的石叶或用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

细石叶多为扁薄长条形,一般长3-5厘米,宽0.5。

1厘米,厚0.2厘米左右。

细石叶主要用于制作石刃,以便镶嵌在骨、木柄上,作为刀、镰等工具使用。

也可用压制法做成小尖状器或箭骸等。

用于制作细石器的原料一般均较好,主要有隧石

球状器

三、新石器制作技术

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的磨制石器是在距今10000年前后出现的。

在华南地区,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12000一9000B.P),曾发现少量的局部磨制石器,但无陶器共存;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庙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均发现有与陶器共存的局部磨制石器。

在华北地区,最早的磨制石器见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1、制作

磨制石器的制作比打制石器要复杂得多。

一般说来,需经选材、打割、修琢、磨光、穿孔等步骤。

(1)选材

磨制石器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用的石材。

根据考古发现的磨制石器原料鉴定,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

闪长岩、玄武岩、片麻岩、石灰岩、砂岩、石英岩、辉石、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

石材的来源:

一是就地取材,在居址附近的河滩或附近山坡上捡拾、开采合用的材料;二是通过交换等方式从其他地方获得。

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原料经鉴定有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等40种,其中一部分产自西安及其附近,其余产于关中以西地区,或为交换所得。

(2)打割

选择好石材后,根据需要用锯切割或打击法制出毛坯。

一般较厚重的石斧、石锛之类的工具,多先把石料裁成或打出所需的大体形状;较轻薄者如刀、铲之类,则先打片或从页岩上剥片,然后打击或切割成所需的形状。

锯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材。

在陕西扶风案板遗址中,就曾发现过遗留有割痕的石材或石器。

(3)修琢

修琢即是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的工序。

用石锤或有硬尖的石、骨、角质工具,轻轻琢去毛坯表面棱角使其平整,修整成所需的规整器形。

经过修琢的标本表面,多遗留有麻点状疤痕。

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如裴李岗、磁山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是修琢而成的。

用页岩制作的石刀之类的工具,则多不经修琢这一工序。

(4)磨光

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骨器和装饰品。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工具。

其方法是在砺石(即磨石)上加砂加水,以增大摩擦力,并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状和刃口。

新石器时代初期和早期的磨制石器,多仅局部磨制,即仅磨制石器的刃部使之锋利,其余部分仍保留有打琢痕迹或原石料的自然面。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逐渐变为通体磨制。

砺石在我国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有发现,多用平整而质地较粗的砂岩,砥磨面上常留有长条形凹槽。

(5)穿孔

有些石器根据使用的需要还要穿孔。

据有关石器的穿孔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钻孔法

钻孔工具多用石钻或带硬尖的木棍、竹管等。

有关学者曾用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出土的短身黑色隧石钻(硬度为7度)做了以下实验:

将石钻固定在拉弓式木工钻上,以200转/分钟的速度伴水,钻一厚3毫米的玉石片(硬度为5.5度),10分钟成孔,石钻头基本无磨损。

也可用一竹管加砂加水转动,穿透后去掉管中石心,即成一直孔。

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发现有这样的石心和有孔石斧。

具体的钻孔法又可细分为两种:

对钻法即先钻石器之一面,然后再钻相对的另一面,使之对穿成孔。

这种钻资源来g孔法所成之孔的形状多为相对的漏斗状。

直钻法即从石器的一面直钻使之成孔的方法。

若用尖钻具,所成之孔呈漏斗状;若用管状钻具,所成之孔的形状多呈直简状。

划孔法

划孔法即用一较硬的尖状工具,在石器的两面反复地刻划,使之成为两端细、中间粗的长沟,沟中部着力处因沟成孔。

这种方法多用于用板状页岩制作的石器上,如长方形石刀等。

琢孔法

琢孔法即用一带有硬尖的工具,由石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

这种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的石器,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的石铲、石锄等)。

2、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磨制石器的分类,主要是依据石器的功用和形状进行的。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农业生产工具类

石铲.

石铲多呈扁薄梯形或宽长方形,无孔或中部偏上处有一孔。

多用板状页岩或泥岩制成,也有用玉石或其他较好材料制作的。

石铲可能主要是一种挖掘或用于翻土的工具,用于农业或挖穴(沟)、修屋等。

有些制作精美的玉铲,没有使用痕迹,可能用于农业祭祀或礼仪等。

石锄

石锄多呈长方形或近梯形,中部偏上处穿一大孔,便于装柄。

是一种用于农业中耕松土的工具。

目前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发现较多。

石镰

石镰多呈窄长条形,厚背薄刃。

是一种主要用于农业收割的工具。

黄河中游前仰韶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中的石镰多为锯齿状刃,龙山时代的石镰则多为乎刃。

石刀

石刀多呈扁薄横长方形、半月形等,多用板状页岩制成。

其功用主要是切割,也可用于农业,作为摘穗工具使用,如同现代某些地方的爪镍。

华北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流行长方形穿孔石刀和两侧带缺口的石刀;长江中、下游则流行形体较长的多孔石刀;云南及东北的一些文化中,常见半月形宜背弧刃刀或弧背直刃刀。

磨盘和磨棒

磨盘多用大而乎的石块琢磨而成,形状有近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鞋底形、圭形等。

磨盘中部因经常使用而低洼或呈浅坑状。

磨棒多呈长圆柱形或椭圆形,直接利用合适的砾石或稍经琢磨,与磨盘配合而用于谷物加工。

(2)木材加工工具类

石斧

石斧多呈窄而厚的纵长方形或梯形,两面刃。

多用长条形砾石或石料加工而成。

早期石斧多仅磨刃部,中、晚期多通体磨光。

黄河中游的仰韶时期多流行横断面呈椭圆形的石斧,龙山时期斧体变得稍小而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的石斧,多在斧身中部穿有一孔;华南的广东、福建一带则流行有肩或有段石斧。

石斧的主要功用应是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材。

石锛

石锛多呈窄长方形或梯形,单面刃。

黄河流域主要流行长身梯形石锛;长江流域及华南则流行有段石锛。

主要用于木材加工。

石凿

石凿多呈窄长条形,形体较小,单面刃。

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如凿孔等。

广泛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南北各地、各文化中。

石楔

石楔形似斧挤而形体较小,顶端常有砸痕。

多见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各地、各文化中。

(3)武器或狩猎工具类

石矛

石矛主要用于劈开石矛多用石片或页岩加工而成,呈梭形或桂叶形。

边刃和锋部经磨制或通体磨光,也有用石片压制而成的。

石镞

石镞广泛流行于华北、东北和华南各地,形式多样。

北方及东北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多为用石叶压制而成的三角形、叶形石镞。

黄河流域则多为用页岩磨制的三角形石镞,还有镞身呈三棱体、四棱体、圆锥体等多种形式。

华南地区较少见。

石钺

石钺器身宽短、较薄而略呈梯形,窄平顶,宽弧刃,中部有一穿,形似青铜器的钺。

这种石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是由石斧或石铲演变而来的,其功用主要是作为砍杀的武器。

有些石钺则可能是权力、地位的象征物。

四、陶器的制作技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也是当时人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由于陶器具有分布广、演化快、文化间的差别明显等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和不同文化的特色,故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的陶器大约是在距今10000年前出现的。

华北地区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庙岩等遗址。

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羼合料,经成形、晾干、烧制而成的器具,主要用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容器和炊器,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他用品。

1、陶器的制法

(1)陶土加工

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

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粘土以及少数高铝质粘土。

史前时期的各地先民,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粘土作为陶土,如华北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

但并非自然界所有的粘土都适合于制陶:

太细的粘土,制成陶坯后易于裂,需要加入羼合料;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较差,做坯时不易成形,应先行淘洗。

所以一般制陶以前,先要根据需要选择或加工陶土。

筛选或淘洗

在制作--般的粗陶时,只要把经过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的筛选即可使用。

若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则需经过淘洗。

即把粘土浸入水中,经搅动而使植物细末及杂质上浮,去掉杂质即成很纯净的细土。

仰韶文化中常见的细泥红陶器,胎质细腻而纯净,应多是用这种经过淘洗的陶土制成的。

加入羼合料

有时,人们根据陶器的用途等,需要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末等羼合料。

目的在于:

使陶质疏松,火烧时水分易于逸出,陶器不致绽裂;减低陶土粘性,制坯时不致粘附手指,易于成形;防止干裂,即阴干时,不致因不平衡收缩而绽裂或变形;增加陶土熔点,使烧制时不致因火力过高而部分熔化。

一般炊器中多加入石英砂砾(夹砂陶),以增加熔点和耐急冷急热性能。

其他容器则因人们的习惯加入不同的羼合料。

如河姆渡遗址等常见的羼合料有植物茎、叶、皮壳等,经火烧后形成所谓的“夹炭陶”。

(2)制坯成形。

手制法:

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

模制法

轮制法

(3)修饰施文

表面磨光:

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既可使陶坯紧缩而胎质坚实,又可使坯体表面光滑。

经过磨光的陶坯烧成之后,表面光滑而亮泽,被称为"磨光陶"。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细泥红陶多经表面磨光。

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中,也有这种磨光陶。

涂施色衣

色衣又叫"陶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与美观性。

具体做法是,把很细的泥浆涂敷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

常见的陶衣有红、棕、白等颜色。

一般泥浆中若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是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

涂施陶衣的做法多见于黄河流域仰韶时期诸文化中。

施纹绘彩

施纹绘彩即在陶坯表面施绘各种纹样,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拍压:

即拍打滚压施纹法。

在陶坯半干时,先将垫子(一般选用平而光的砾石或陶垫等)垫在器内壁,然后用有纹饰的拍子拍打坯体表面,这样做既可进一步使坯体致密,又可在器表拍印下各种纹样。

或将绳子缠在细木棍上,然后在器表滚压而印出纹样来。

常见的拍印纹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席纹等。

戳刺:

即用竹、木、骨等材料制作的尖硬工具,在器表戳刺出纹样。

常见的戳刺纹有锥刺纹、蓖点纹、指甲纹等。

刻划:

即用尖硬工具在器表刻划出纹样。

常见的刻划纹有弦纹、网状纹及其他几何形纹等。

贴附:

即在器表贴附泥条或其他突出于器表的纹样。

一般在大型的容器表面常贴附数周泥条(称为"附加堆纹"),目的主要是为加固器壁,以防破裂。

也有装饰性的如乳钉纹、动物堆塑等。

镂空:

即用刻刀或其他尖硬工具在器表镂刻出洞而构成纹样。

主要见于圈足器上。

常见的镂空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彩绘:

彩绘工艺始见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和北辛文化,盛行于中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在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中也较流行。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地区已衰落。

彩绘系用一种富含着色剂或基本不含着色剂的天然矿物为颜料,在陶坯表面绘制出各种图案花纹。

依着色剂成分的不同,烧造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一般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其原料可能是赭石(赤铁矿)或朱砂(硫化汞);黑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锰,其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锰较高的红土;白彩基本上没有着色剂,可能是氧化镁含量较高的粘土、高铝质粘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制而成。

因许多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故有的学者认为很可能使用了一种类似于毛笔的绘画工具,这种工具可能是用鸟兽的细毛或某种植物的纤维制成的。

此外,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北首岭、姜寨、白道沟坪等遗址,还发现有用于彩绘的颜料、研磨盘、陶水杯、分格陶盘等。

(4)烧制成器

烧制是制陶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要等陶坯阴干之后才能进行。

当将陶坯加热至600℃以上,彻底排除了坯体中的水分后,粘土就失去了可塑性而完全硬化。

一般烧造时的火候高、陶土细则硬度大,反之火候低、陶土含砂多则硬度小。

据测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般在600-900度,最高者不超过1000度,但南方的硬陶的烧成温度较高,大体在1200度左右。

烧成后的陶器常呈现出红、灰、黑等颜色,还有极少量的白陶。

陶色的差异与陶土的成分、陶窑结构、烧造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红陶:

大多数陶土中均含币一定量的铁元素,烧制时如能让空气与之自由接触,铁元素就圭被氧化成为三氧化二铁而使陶器呈红色。

因此,若陶土中所含铅元素较多、在露天烧造或用敞口式陶窑烧制,则很容易烧出红陶来。

最早的陶器可能是在露天堆柴烧造的,如老官台文化早期的陶器,具有硬度小火候低、陶色以红或褐色为主宰特点,但器表陶色不均匀而常带有灰或褐斑,可能是陶器与燃物直接接触而引起渗碳或熏烤所致日前在我国最早的陶窑,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陶窑大量出现。

较早阶段的陶窑形体小、构造简单,由火膛、火道、窑室等部分构成。

烧陶时可能不封闭窑顶,陶器主要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故陶色多呈红色。

灰陶在烧造过程中或烧成末期,如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含的铁元素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

黄河流域发现的龙山时期的陶窑,依窑室壁残留的弧度,推测窑顶可能是半球形的。

这种结构的陶窑,有利于提高烧成温度,控制烧造过程。

其产品大多数可能是在还原焰中烧制的,故多呈灰色或深灰色。

黑陶关于黑陶的制作工艺可能有两种:

一是用烟熏法进行短期渗碳,即在烧造将近结束时,用泥封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而使窑室内顿生浓烟,烟中的碳很快渗入赤热的坯体孔隙中而将陶器熏黑,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黑陶胎质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可能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

二是由于陶土中羼有较多的植物茎、叶、壳等,在烧造过程中,植物炭化而使陶胎呈黑色,成为所谓的"夹炭陶",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黑陶胎质较为疏松。

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的黑陶,主要是由于植物炭所致。

此外,美洲印第安人还有一种黑陶工艺,方法是把陶坯放在松脂烟的大火焰上熏烤,烧成后的陶器色黑、光滑而坚实。

白陶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罗家角遗址、大溪文化中有少量的发现。

这类陶器,主要是用氧化镁或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的粘土(其成分与瓷土或高岭土相近)制作的,由于含铁量很低,烧造时若不有意渗碳,则一般呈白色。

2、陶器的分类

(1)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陶器各部位的名称见图

口指器口,可分为大口(口径大于或等于腹径者)、小口、直口(口沿部垂直者)、敛口(口沿部内敛者),“敞口”等。

盖指单独的、扣合在器口部分的陶器。

流指附着在口部便于倾倒液体的槽状部分

嘴指附着在口部便于倾倒液体的简状流。

唇指器口边缘长出的部分,可分为直唇、平唇、卷唇、叠唇等。

颈指口与肩之间的部分,可分为长颈、短颈、粗颈、细颈等。

肩指颈与腹之间的部分,可分为圆肩、折肩等。

腹指肩以下至器底的部分,可分为直(或简)腹、鼓腹、球腹、

底指器底,可分为圜底(如半球状者)、尖底(底下聚成尖者)、平底等。

足指附着在器底的突出部分,使器底不能直接接触放置面。

可分为实足(实心者)、空足(中空)、圈足(圆圈状者)。

耳即把手,指附着在器口、颈、肩、腹部可用手把持的部分。

可分为

桥形、鸡冠状、牛角状等。

(1)陶器的分类

陶器的命名原则:

陶器的命名原则主要依据两个方面:

一是沿用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名称,鼎、鬲、斝、豆之类;二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器具名称,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

陶器的分类依据形制分类(主要依据器底的特征)(图5-35)。

圜底器凡器底凸出如半球状者,如圜底钵、圜底釜、圜底罐等。

平底器凡器底平而可稳定放置者,如盆、罐、缸、盘、杯等。

尖底器凡器底下部聚成一尖者,如尖底瓶、尖底罐等。

圈足器凡器底附有圈状足者,如圈足杯、圈足碗等。

五、铜器制作技术的萌芽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铜器及其制作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可能出现了,故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作"铜石并用时代"。

目前已发现的史前铜器或与制作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龙山时代诸文化中。

(1)仰韶时期的发现1942年,在山西榆次源涡镇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

铜炼渣。

后经化验知其含铜47.67%、硅26.81%、钙12.39%、铁8.00%,应为冶铜遗留下的炼渣。

研究者认为:

"从过去发表的资料和现存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的部分陶片标本来看,源涡镇遗址的文化性质与太原义井遗址基本一致,是仰韶文化晚期分布于晋中地区的一种地方类型,年代当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1973年,在陕西临撞姜寨遗址的F29房址的居住面上,出土了一块半圆形铜片。

经鉴定,含铜66.54%、锌25.50%、铅5.92%,属黄铜;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M3296出土铃形铜器一枚,顶部遗有浇注不足形成的子洞缺陷,为红铜铸造。

(2)黄河下游地区1974年,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了两段黄铜锥,可能是同一件器物残断所致。

1978年,在山东诸城呈子遗址曾发现1块铜片。

1981年以来,在山东栖霞杨家圈发现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