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00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docx

居住生活区绿地系统

居住生活区绿地现状分析报告

一、城市居住区绿地环境整体现状与分析

我国的居住区发展大体经过几个时期,第一是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居住区都以居住为主,很少考虑环境条件的建设;第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较快,很多企业开始建集资房,小区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解决居住问题,少部分开始考虑环境问题;第三是2000后,商品房开始进入中国的居住市场,人们开始吧居住作为商品,真正认识到居住的质量问题,居住区绿化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居住区都是第一、第二时期建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居住区建成比较早,受当时的材料和技术限制,有很多设施,小品都已老化或样式陈旧;②居住区植物种类单一,色彩变化和季相变化较少;③植物种植形式注重平面格局而忽略了空间层次性,没有很好的发挥植物景观的生态学功能和作用;④居住区的功能分区比较的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居住的需求。

根据2010年资料显示,我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m2以上。

我国有统计资料的22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的仅10个,占4.5%;30%~39%的有85个,占38.3%;20%~29%的有76个,占34.2%;低于20%的有51个,占23%t21。

说明我国城市绿化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距离生态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地分散而不连续,多呈斑块和条带状分布,没有充足的基质,不能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而城市居住区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很高,按照现行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居住区不低于30%的绿地率,这样总体算来,住区绿地在城市中占据相当多的面积。

住区绿地环境,作为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对生活于居住区中的居民有着重要意义。

因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健康人居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于居住区绿地建设明显重视不足,存在着较多重视城市实体建设,忽略城市空间建设,特别是忽略城市开敞空间建设的问题,出多数居民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绿地环境现状不是很满意,尤其北方居民不满意程度更高。

人们普遍渴望郁郁葱葱的环境,调查证明种植绿化与居住环境满意度密切相关。

居民希望栖息在绿色的家园之中,住区环境中的自然要素能够带来心情和视觉上的放松,借此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

通过访谈形式对居住区环境利用方式所作的调查显示,多数居住者提及使用居住区绿地环境的原因是“接触自然”,他们用绿色、绿洲、自然、舒畅、放松、宁静等词语来形容理想的住区环境。

这种对于自然的需求,尤其体现在城市中心高密度居住区,同时也说明当前居住小区绿地建设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发展余地。

超过一半以上的居民认为小区内植物种类不太丰富,居民对现有的绿化不满意原因其中之一是植物种类较少,不能形成特色。

这与设计师密切相关,多数设计师在苗木选择上范围较窄,与整个城市绿化重复,难以形成个性和特色。

调查中发现,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可以大幅提升居住品质,居住区内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对于住区绿地环境的满意度影响很大。

另外,居住小区绿地的特色对于人们对整个社区的印象非常重要,地域文脉的凸现与文化特色的展示也是联系绿地和居民的情感纽带,让居民有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二、西林教职工居住区现状与问题

2.1植被群落结构单一

为了最大化的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结构应该避免单纯的观赏性,减少结构过于单一的大面积草坪,以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代替,实现绿地的绿量最大化,强化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

居住区绿地中的乔、灌、草比例应为1:

6:

20:

29,即在29平方米的绿地中,应设计一株乔木,六株灌木,20平方米的草坪。

2.2乡土植被及常用植被的应用比例还可以提高

乡土植被对于当地的环境往往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选用乡土植被不仅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及维护费用而获得经济上的效益。

而且由于乡土植被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其生长状况也会比外来种更好,易于创造出适宜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取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及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2.3植物种类丰富度不足

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是居住区营造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基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保证。

本居住区植物种类以翠柏,红叶石楠,紫薇为主,灌木和草本较少。

应种植更多的灌木,增加植物种类丰富度。

2.4植物生长现状及问题

东面的红叶石楠病害相对严重,种植过于密集,南面被建筑遮挡,阳光不足,北面绿地土壤差,草坪,及楠树等乔木生长状况差,病害严重。

2.5宅旁绿地

本居住区宅旁绿地都被居住用于种菜,缺少植物景观。

宅旁设计要重视绿化工作。

在整体设计时充分重视绿化设计,首先留出足够的绿化用地。

在布局设计上注意合理安排道路与绿地的关系,尽可能使绿地集中,便于景观的设计及视觉的效果,特别是合理设置建筑北面铺装及绿地的宽度,避免因建筑北侧绿地的采光不足而改为铺装。

三、居住区现行绿地指标及其局限性

3.1居住区绿地率

本区域绿地率为38.5%。

居住区绿地率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这实际上是一个平面的概念,因此,绿地率并不能反映住区绿化环境的实际水平。

30%的绿地率要求在许多城市住区中基本都能被满足,但这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住区的绿地数量是否足够,这样的绿地指标是否真能保证居住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为单一的绿地率指标缺乏对居住区人口的考虑,也忽略了不同容积率的住区之间对绿地率要求的差异。

因此,对于不同容积率的居住区,单一的绿地率指标并不能充分保证居住区的生态水平,也就无法使单一的绿地率指标对居住区园林绿化环境进行控制。

3.2绿化覆盖率

本区域绿化覆盖率54.96%。

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居住区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提高绿化覆盖率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主要表达了供居民使用和活动的绿地多少,因此在规模等方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作了规定。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的“人均”是根据,户数按照每户居民人口的固定值推算而来,本身与实际的居住情况有差别。

而且,实际人口数量还随着居住区建成后的时间发生变化。

因此,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及由此派生的其他指标不能反映居住区园林绿地的实际水平,可见这两项居住区绿地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居住区绿地情况,不能满足居民对住区绿地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前对住区绿地日益重视和绿地逐步成为居住区环境建设热点的情况下,仅仅用上述两项指标来调节和控制居住区的绿地建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四、相关建议

居住区绿地新指标的探索与构建

1现行居住区绿地指标与建筑指标的关系

容积率:

为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值,能充分反映整个居住区绿化环境情况,明晰而直接地表达建筑与居住区的关系。

容积率指标,对建筑与整个土地的关系也表达得最为清楚。

因此,选用容积率指标与居住区绿地的有关指标进行关联性研究,有助于清晰地表现建筑与绿地之间的关系。

容积率的大小反映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利用效益的高低。

在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形下,建筑总面积和建筑高度增加,容积率就高;容积率对绿化率没直接影响,但如果在确定容积率不变的前提下,建筑物越高,则绿化率相应提

高;建筑物越低,空地相应会少,绿化就会减少。

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但建筑容量的增大,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更多的生态压力。

2近年来,绿地评价指标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专家学者从生态、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比如多种关于绿鼍、绿化三维量、城市绿量率和绿化空间占有量(率)的研究理论。

根据前文提出的居住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存在的缺陷,本文认为,反映居住区园林环境和绿地水平的指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能够充分表达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住建筑之间的关系。

二是能够反映居住区园林绿地水平随居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三是计算方法简单、明确,便于实际操作。

因此,绿地新指标的制订应以居住区的容积率为基础建立动态平衡方程。

根据容积率的不同,住区承载的居住人口数并不一样,容积率越高(越小),住区容纳的居住人El数量就越多(越少),住区耗氧量和CO2:

排放量也就随之增加(减少),从而导致绿地面积和植物绿色量需求的上升(降低)。

因此,住区绿地新指标的制订应结合考虑居住区的容积率状况,也就是把绿地率、绿量度(或绿容率)与容积率结合起来进行关联性研究。

五、改造建议

改造原则:

以居民与环境和谐为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人性化居住空间环境为目标。

创造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符合各年龄段居民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区。

合理规划,节约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绿地,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

便于养护管理

在居住区绿地的养护管理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减少大面积的草坪建植,设计中适度增加铺装面积。

5.1、总体:

1.提高设计的实用性、功能性,满足居民对景观的观赏使用、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需要。

2.提高小区绿地生态性,创造部分自然林荫景观、休憩观赏景观,利用当地乡土树种造景。

3.通过小区中休闲绿地、园路、小品、花坛、花架等景观设施及区域,提高设计的观赏性、绘画性、人文性、艺术性等。

4.通过小区的建筑及分布特点,考虑景观的设计要与本区域一致。

无论在色彩的对比、色块的搭配、植物的选择和道路的曲线都应明快流畅,体现现代小区的风貌。

5.充分结合原有场地中的植物现状,因地制宜,对场地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的取舍,尽量保留原有植物景观。

不仅反映了对场地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园林植物形成景观的时间。

6小区内硬质景观与绿化相结合。

对于可用绿化手法处理的硬质设施要与绿化景观设计充分融合,尽量减少小区内硬质地面的面积,一方面增加了绿地面积,另一方面对于减少辐射与改善视觉效果也十分必要。

7采用垂直绿化。

利用爬藤植物的攀援性向空间要绿色,对于小区内的围墙、无窗的住宅山墙,都可以采用这种种植方式,既扩大了绿色范围,又由于植物随季相变化丰富和补充了建筑的立体效果。

5.2小区游园:

为一个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的,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被称为小区游园。

小区游园规划设计主要为小区居民提供休息、观赏、交往及文娱活动的场所。

按照小区建筑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设计。

1开敞组景、草坪式

该类型以开敞式的疏林草地或低矮灌木模纹组景为主,乔木较少。

在模纹组景的设计中用协调的比例、大面积的碧绿及彩色色块与周围建筑形成对比,加之园林小品的巧妙融合,令人感觉明快舒畅,调节居住者的心情。

2其他活动场地

小区游园中观赏性的内容占据大部分,加入适当的活动场地是居民迫切需要的,而这类活动场地在小区中主要以儿童游戏场地和体育运动场地为主。

2.1童游戏场地:

小区公共绿地中的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该因素,其场地、设施设计十分简朴实用,以沙坑配以简单的儿童嬉戏设施为主体,嵌入小区游园中,将游园和儿童游戏场地巧妙结合在一起,在不破坏原有观赏景观的同时,节约空间、降低投资(沙坑内细沙为小区内主体建筑使用后的废料),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效益。

2.2体育运动场地: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居民的健身要求日益增加,对小区公共绿地的要求也不仅限于观景、散步、闲坐,而是要求有专门的运动场地。

虽然在小区游园中点缀了许多健身器械,但专属体育运动的场地的设计还是对减少景观投资和丰富景观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3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的位置一般位于小区居民出人必经之处或居民走出宅间就能到达的绿地。

可以采用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用委婉流畅的植物色带和园路曲线,给人以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其中园路小径的收边可采用河滩卵石散铺的方法,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同时方便施工、节约成本,也有利于生态环保。

5.4宅间绿地

宅间绿地与住宅直接相连,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影响最为直接。

在一般小区绿地中,宅间绿地所占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所以在规划设计宅间绿地时,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复杂。

在栽植树木时,尽量选择树木分枝较低的树种,例如小乔木、花灌木等,这样做可以减轻住宅带来的压迫感;宅前3~4m的距离不种植高于2m的植物,以免影响低层住宅的采光和通风问。

宅间绿地主要以绿化为主,适当地布置休憩场地及座椅,既方便了住户之间驻足聊天,也加强了小区景观的统一性。

5.5林荫停车场

林荫停车场,指停车位间种植有乔木或通过其他永久式绿化方式进行遮阴,满足绿化遮阴面积大于等于停车场面积30%的停车场。

林荫停车场的主要绿化形式分为四种,即树阵式、乔灌式、棚架式和综合式。

可防止车辆在阳光下被"烤"的情况出现。

建设林荫停车场,不仅给城市添绿,也能给日益增多的汽车提供更多的"休憩"之处。

林荫停车场协调好了车和树的关系,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汽车有了停放之处,又有效增加了城市绿化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