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3978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docx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解读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摘要

从韩寒和郭敬明两位“80后”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入手,对他们的创作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80后”文学的总体创作方式。

“80后”文学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等“独一代”特质,叙事题材大多以年轻人的生活经验为主,是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

作品中的人物和人物精神世界青少年化,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

“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多表现为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以及一种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

“80后”以“率性”“真诚”的青春姿态书写生命的成长体验。

他们的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值得肯定,但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不足,体现在创作题材单一,缺乏思想深度。

关键词:

当代文学;“80后”文学;韩寒;郭敬明;创作方式

FromtheHanHanandGuojingmingViewtheMethodof"After80"Literature

Abstract:

From"80"afterwhichthetworepresentativewritersHanHanandGuostarting,creativeapproachtotheircomparativeanalysis,canbedrawn"after80"literatureingeneralcreativeway."After80"literatureiswrittenabouttheyouthrebellion,alternativeandmarginalstatus,anditwithalonely,rebellious,sad,etc."uniquegener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narrativethemesof"After80"Literatureweremostlybasedlifeexperiencesofyoungpeople,thisisacreativewayclosetothereader.Theseworksthecharactersandthecharactersreflecttheyouthofthespiritualworld,worksforthereadingtoyoungpeople,mostly."After80"literatureincreativeexpressionasawaymoreemotionalexperienceoflife,andakindofcharacterandemotionalintegrationandanon-childlikeinnocence,orthenatureofliberation."After80"withtheir"whims""sincere"attitudeofyouthdevelopmentexperienceoflifewriting.Theirliterarytalentsandtirelesseffortsworthyofrecognition,butbytheageofexperience,thereareconstraintssuchasinadequate,reflectedinthecreationasingletheme,thelackofdeepthought.

Keywords:

ContemporaryLiterature;"After80"Literature;HanHan;Guo,jingming;WritingStyle

1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引言(1

文献综述(1

研究方法(2

讨论与分析(2

一、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相同之处(3

(一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3

(二具有“独一代”特质(4

二、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不同之处(5

(一题材不同(5

1.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和青春期的忧伤(5

2.少年眼光和神秘而感伤的奇幻故事(6

3.对世俗的讽刺和忧郁的气质(7

(二语言方式的不同(8

三、“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及对其创作的思考(9

(一“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9

1.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9

2.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9

1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3.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10

(二对“80后”文学创作的思考(10

1.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11

2.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引言

“80后”写作出现的背景是中国转型期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

市场经济建设和电视、网络等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主流。

经济、文化转型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80后”和“80后”写作的发展。

[1]“80后”写作延续了“60年代作家”、“70年代作家”的以年龄特征来命名的方式,除了突出了年龄特征外,也强调了“80后”出生的成长环境、人生体验及文化氛围的共同性。

他们多在作品中描写青春、校园以及成长这样的现实题材,多以身边的事件和环境作为写作内容,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鲜明态度或情感。

韩寒和郭敬明相对而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争议,在这里主要就是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两位作家来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时代》周刊对韩寒等“80后”作家做过许多评论和研究。

很多评论者对“80后”这一概念在2004年以前的发展知之甚少。

是从春树、韩寒、满舟、李扬四人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看作是中国80后的代表后,“80后”这个词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

因此,“80后”一词的盛行,与美国《时代》周刊有着莫大的关系。

另外在XX贴吧《韩寒报道汇总:

《法国人眼里的<三重门>》,法国评论家也对韩寒的《三重门》进行过评论,以及《外国人眼中的韩寒》,都对“80后”的代表作家韩寒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了评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①从专著来看,对“80后”作家及作品的研究主要有:

孟庆伟编著的《大话韩寒》(华艺出版社,2001,里面对韩寒进行了诸多评论和研究;梦游编著的《80后作家成名之路》(现代出版社,2006,对几位有代表性的“80后”作家及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了他们的成名之路和成名作,并没有研究其创作方式;曹文轩教授的《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对“80后”文学现象作了分析和研究;以及何从主编的《80年代的宝贝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等等。

②从学术期刊看,有乔焕江的《浅析郭敬明小说的创作理念》(今日南国,2008.6是以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为例进行研究的;喻晓薇的《韩寒“叛逆”吗?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是从读者心里以及大众消费层面来解析韩寒;吕国安的《浅析“80后”青春文学的创作特征》(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6是对“8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从其形态、内涵及局限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张未民:

《关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文艺争鸣》,2006.3是从“性情”写作方面进行解读的;江冰的《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1是从文化背景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随着“80后”一词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中不断被提及,很多学者开始了从“80后”,到“80后”作家,再到“80后”文学的研究。

许多学者喜欢单独研究“80后”的某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从某部作品中来看作家本人,或者从某位作家的创作看其文学观等,接着开始为“80后”文学进行派别之分:

有青春文学、玄幻文学、盗墓文学等,还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他们大多侧重从作者本位的方向来探讨,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很少,所以,在这里以“80后”的两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来进行比较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是很有价值的。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会历史批评、文本比较分析法、文献法。

①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阐释,从内容出发来评判作品的价值。

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②使用文本比较法,得出韩寒与郭敬明小说之间的异同;③使用文献法,对大量资料进行梳理整合,论证该命题。

讨论与分析

所谓“80后”作家,简单说来就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爱好文学并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作家群体,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

“80后”写作是以年龄特征划分出的一个很宽泛的文学概念,凡是80年代出生的人的创作活动和作品都可称之为“80后”写作。

“80后”作家有很多,他们的创作包括叙事文学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占领了文学图书消费市场的重要一角,尽管其卷起的写作潮流不免泥沙俱下,但它却以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而自成格局。

“80后”们生活在社会和平稳定、

意识形态逐渐开放的时代,享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和花样翻新的生活方式,享受着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网络化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愉悦。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浸润,网络、动漫、朋克、摇滚、名牌、手机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构成了“80后”独特的文化空间。

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无论是韩寒“天才少年”的个性叛逆,还是郭敬明的青春忧伤,他们都用个性张扬的文字,自由地宣泄与倾诉青春期的迷茫、困惑、愤怒和向往,本文通过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来整体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他们在作品中大量流露的反叛态度、感伤情绪和对事物的理解都超出了传统的“阳光写作”和文学精神的理解范畴。

一、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相同之处

“80后”写作源头可追溯至1996年郁秀小说《花季雨季》的问世。

《花季雨季》创造了空前的阅读奇迹。

从此“80”后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

[2]当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张悦然的《樱桃之远》等。

从内容上看,“80后”文学大多书写同代人的生活,展现了一种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校园生活以及少年的成长过程,其中既有校园的纯真,也有青春成长中的孤独、迷茫与忧伤。

(一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

“80后”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朋友间的交流也不是很多。

内心的压抑得不到宣泄,就开始书写自己的青春情绪,以个体经验表达共同的感受,故受到相同年龄阶段读者的热烈欢迎。

先看韩寒的代表作《三重门》,主人公林雨翔是一名中学生,小说主要就他的学习、感情、生活做了一系列的描写,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如作文大赛夺冠、参加文学社周庄采风、体育加分保送、考试挂红灯等。

其思想的独特,用幽默的语言对现实、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嘲讽,发泄对学业过重、对单调生活、对道德说教的不满,这引起了中学生的共鸣。

当大多数高中生被高考折磨得身心疲惫时,这个背离现行教育制度的问题少年,自然引起了关注。

而且,《三重门》中林雨翔的严重偏科及其争强好胜,也吸引了一部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分学生的兴趣。

长期以来的主流社会观念总是把学习成绩与高考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使在学习成绩以外拥有特长的学生无比痛苦,这种无法言说而又不被家长理解的痛苦在韩寒的小说中被肯定被张扬。

林雨翔自己的文学才能不被认可,但又找不到自我实现的途径,这种矛盾和痛苦在作为学生的80年代人中有着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说林雨翔其实就是很多学生的缩影,有一种摆脱世俗的清高,又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熏陶,于是只好无奈的回头接受世俗的洗礼,最后落得“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这样的遭遇引起千千万万渴望被肯定的中学生的共鸣。

[3]

郭敬明小说的读者群定位为青少年,“花样年华的他们对未来有着深深的期望,犹疑与茫然,他们急切地希望能了解同龄人的生活,希望从小说中看到不一样的人生。

”[4]

郭敬明的小说《幻城》以玄幻的想象围绕哥哥卡索与弟弟樱空释前世今生的深厚情感展开了一个关于自由、孤独与忧郁的梦境。

所有深爱卡索的人都希望他自由地飞翔,但卡索为了使这些死去的爱他的人复活,自己奋不顾身的踏上了寻找隐莲之路。

一路上神秘的气氛,精妙的推理,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卡索、樱空释、梨落、岚裳用惨厉的杀戮和死亡来追寻爱和自由,每个人死后都会给最爱的人留一个梦境,而每一个梦境,又无不是在怀念,对失去的美好的怀念。

“郭敬明在小说中试图还原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存在的最本色、最美好的人与人的心灵关系。

这种充满了唯美浪漫的美好情感,感动了一群正处在青春期,渴望真挚情感的中学生。

”[3]

(二具有“独一代”特质

“80后”出生的人被称为“独一代”,他们独享了几代人的关爱,也因此使他们形成独有的精神气质。

当“80后”步入青春期时,稚嫩的生命开始对生命和世界进行探索,用郭敬明的话来说:

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

在一个相对远离俗世的空间里书写自己的快乐与忧伤、壮志与失意、坎坷与曲折、渴望与骚动、沉默与喧嚣,这样的自我情绪“尽管缺一些社会性的宽泛,但也许更加贴近文学的方式”[5]。

翻开一篇篇书写青春的文字,只有青春的质朴和率真,而“孤独”、“忧郁”、“叛逆”等青春情绪弥漫在字里行间,和他们塑造的青春形象一起织就了“80后”写作的青春叙事话语系统。

“独一代”特质首先表现为孤独。

在韩寒的作品《三重门》里,林雨翔始终感到一种无处倾诉的孤独,他常常独自一人行走在偌大的校园里,体验着孤独的滋味。

热热闹闹却又冷清清,没有朋友可以交谈,没有亲人可以诉说,只好经常自己对着自己发呆。

韩寒的《三重门》中表现了一种新时代的苦闷、压抑和焦虑。

在那群中学生的世界里我们找不到以往作家所热衷的国衰家败的苦难体验,也找不到生活出路的精神苦闷。

这些新世纪青年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和由此产生的个体生存焦虑,这种压力不自觉地就会转换成一种对现实的质问和对外在力量的反抗,但却无处诉说。

在《幻城》里,郭敬明在奇幻的外衣里用曲折和隐喻的方式来释放这种情感,坚韧地呼吁和寻找这种情感。

“我是个孤独的国王”,“我成了历史上最寂寞的一个王”,“我总是在诺大的宫殿中听到自己孤单的脚步声”。

[6]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相依相偎地携手到白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着离别、死亡和猜忌等所带来的孤独。

80后的作品中,孤独是无名的,甚至是没有缘由的,这是青春的孤独,而忧伤也是如此。

在80后的作品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浸透着忧伤的情调,这种伤感几乎笼罩在他们所写的每一个主题上,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

“他们一方面享受着青春的无羁和自由,但另一方面,那种岁月如梭、青春易逝的感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升起,不时地泛上心头,给他们带来无名的伤感。

”[7]

二、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不同之处

“80后”文学在其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性,他们没有共同的写作宣言,叙事题材大多以年轻人的生活经验为主,作品中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呈现青少年化,与以往单纯歌颂青春美好的“阳光写作”不同,“80后”写作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颓废等情绪特征,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

[1]

(一题材不同

1.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和青春期的忧伤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韩寒的作品引人关注的首先是题材。

长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主人公都是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校园以及周边,小说记载的也都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

韩寒的小说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他自己和朋友的影子。

[8]在韩寒的《三重门》中,林雨翔从小就很聪明,并受益于从事文学工作的父亲影响,被称为“神童”。

然而这个极具才气的少年却在初中严重偏科,他逃避学习、害怕父母的管教、与小哥们儿鬼混,到了高中,因为“逃夜事件”而被学校开除。

除了林雨翔,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向马德保那样的肤浅、好色、无能的书呆子似的教育者。

在韩寒笔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纯洁,由教与学变为相互利用,比如林雨翔利用其语文老师马德保的宠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马德保则利用林雨翔在作文上的成功来炫耀自己的教学有方,还有学生之间搬弄权术、互相攀比等。

在后记中,韩寒写到: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

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

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9]对应试教育狠狠地调侃了一番,并且给出自己的建议:

“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7]

郭敬明曾说过: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我总是在我十八岁的时候缅怀自己的十七岁,等到十九岁的时候又后悔虚度了十八岁。

”[10]在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郭用一种温婉的语调来描绘青春的流逝与怅惘。

小说中描绘的是林岚与闻婧、顾小北、白松等几个成长在都市中的富家子弟的友情与恋情故事。

他们年少轻狂,未经风雨,所以在生活面前显得异常的敏感与脆弱,文中林岚感慨道:

“真的,我觉得人与人都是缘分,缘分一旦完了,再怎么强求都无济于事的,那只会让别人觉得是个笑话。

我一直在扮演着小丑的角色。

”在小说结局中,林岚订了婚,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即将开始了,然而对青春年少时的岁月,表现出的竟是“一切都消失了,只记得一首歌”那样不愿再去面对的姿态。

郭敬明就是用这样一种姿态来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那份难以言说的忧伤。

2.少年眼光和神秘而感伤的奇幻故事

韩寒无论是他的代表作《三重门》还是《长安乱》、《一座城池》或是随笔集《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都体现出他的少年眼光,即以少年单纯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表现出少年特有的心理和特点。

少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变化和认知。

在思考中变化,在变化中迷失又在变化中逐渐成长,学会勇敢和不妥协。

在韩寒的作品中,少年眼光的表达是很有趣味性的,它们新奇、怪异甚至荒诞,但这正是每个少年心中最贴切的认知。

当作为高中生的韩寒,在《三重门》中过多地反映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思考、困惑以及梦想。

而作为赛车手的韩寒则在《像少年啦飞驰》中更多地表现了作家从写手到车手,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尝试过程。

随笔《通稿2003》则是对教育和自我的深入评判与反思,用韩寒内心的声音来诠释自己文字的意义。

小说《长安乱》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的探究、思考与尝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心路探索。

“在这些作品里,韩寒以自己的立场与方式,以自己犀利、尖锐甚至刻薄的语言方式去完成思考和愤怒、激动和抗争、改变和创造的过程,而这一切恰好是一颗少年本真的火热和激情所能给我们的最全面的呈现。

”[11]

韩寒用少年眼光审视现实,文章比较贴近现实,属于一个反传统的叛逆者,而郭敬明的创作多属青春幻想型,如他的成名作《幻城》,这是一篇充满奇幻和神秘色彩的小说。

在19岁的郭敬明构建的那个帝国中,人人都有着白色晶莹的瞳仁,白色的长发,千年的寿命和梦魇般华丽的幻术,直到最终,神秘依然存在。

“感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他设置的紧张情节和推理中亮艳地流转和纠缠。

情节到了阅读的尽头仅仅淡化成了刃雪城背后模糊的一片白色,留下的只是文字中氤氲出的悲凉和深深的感动。

”《幻城》是伤感的,伤感来源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死了,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解脱。

比如小说的主人公卡索,他终于可以完成弟弟的心愿,可以自由地飞,不再受到尘世琐事的羁绊;比如婆婆,她终于可以看到她崇敬的王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牺牲自己几千几万年的灵力也在所不惜;比如岚裳、梨落这两个深爱着卡索的女人,终于可以完成自己的心愿,成为卡索的妻,并为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

[12]

3.对世俗的讽刺和忧郁的气质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韩寒在创作方面多是对世俗的讽刺,在他的作品中毫不保留的谈到社会中的种种现实,《三重门》以一个问题少年的视角,辛辣的讽刺了他所接触的人情世故,尤其是当代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

主人公林雨翔,在校是名中等生,学习一般,本不可能考进重点高中,但通过父母的关系,他进入重点高中读书。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发奋读书,最后因逃夜事件畏惧处罚而离校出走。

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三道大门,而当对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感到无能为力时,年轻的他们所能选择的道路就是出走,至于要去何方,却又无从知晓。

青春常和叛逆联系在一起,叛逆是青春的外衣。

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更加强烈。

他们从心理上强烈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或大体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

[2]这种社会独立性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日益增强,但社会成人界仍然习惯地拿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这种心理差距和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而郭敬明相对内敛一些,他所创作的大都是比较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忧郁和悲伤。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看标题,就能感到淡淡的忧愁。

主人公林岚是一个任性、外向的女孩,从高中就和顾小北谈起了恋爱。

这份纯真的恋爱在顾小北对林岚的百般恩爱和体贴中持续了六年,还是分了手。

后来顾小北交了号称校花的姚姗姗做新女友,白松也认识了纯真的李茉莉,加上林岚的好姐妹闻婧、微微、火柴,一群人在北京上演了彼此关联的悲伤故事。

广告界精英陆叙爱上了林岚,林岚知道顾小北和姚姗姗订婚后,心情极度悲痛,叫上陆叙一起喝酒,回来途中出了车祸,把陆叙摔成重伤,又一时失手,直接送走了陆叙的命。

外表“纯真”的李茉莉只是一个伪装得很好的妓女,不仅骗走了白松的钱,更击垮了白松的心灵,白松成了吸毒的废品。

闻婧被李茉莉报复,惨遭她指派的歹徒强暴,只好和男友武长城过上了隐居生活。

而经历种种伤痛的林岚也只有远走深圳,躲避这个带给她太多痛苦的北京城。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哭过了,但泪水还是不能洗刷浓浓的伤感。

亲情、友情、爱情,最后换来的都是痛苦不堪的结局。

或许也只能用文中的话来解释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梦,有时候我们沉溺在梦里面不愿意醒来,我们在梦里哭了笑了难过了开心了,当梦醒了我们又开始另外一个梦。

”[13]

(二语言方式的不同

韩寒作品中的语言较朴实、自然。

这种特点在《通稿2003》和《三重门》中对教育、教师等问题的议论表现得非常突出,“孩子是一个很容易对看起来好像知道很多的人产生崇拜心理的人,可是能当教师的至少已经是成年人了,相对于小学的一班处男来说,哪怕是一个流氓都能让这班处男肃然起敬”。

[11]在语言方面,备受赞誉。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在《三重门》的序言中说:

“《三重门》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在尖刻之外,更多的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9]《三重门》的责任编辑袁敏甚至认为这部作品中“有钱钟书的影子”。

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也保持着他一贯的语言特点,有漫画式的生动比喻,出人意料的反语,意味深长的类比,令人目不暇接。

[8]

韩寒文笔朴实精炼,往往能一针见血,而郭敬明的语言文字非常华丽。

这也是郭敬明小说的一大卖点。

华丽的辞藻,精致的句子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特别符合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初高中学生的审美观。

作家曹文轩曾在《幻城》序言中这样评价郭敬明的语言特色“把握语言充满自信,滔滔不绝、左右逢源,无论在描物状态方面还是在剖析灵魂方面抑或是哲理性的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