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3885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docx

湖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全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

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任务:

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P7)

1)规模化。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三阶段论”)

2)中心化。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

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

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

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

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

(P27)

一、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二、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三、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1)多学科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

(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

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

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

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

(略)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

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价值:

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高等教育功能:

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

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

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指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即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社会选择价值、促进社会流动的价值。

二、简答题

1、教育与高等教育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二)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

1)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1.人的潜能;2.人的价值;3.人性发展矢向

2)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在人本主义人性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三)建立在人性规定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2、怎样理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

高等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

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学科知识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是客观存在的。

3、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功能是什么?

它有何基本特征?

本质属性: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分。

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基本功能:

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基本特征:

一是性质任务的特征:

高等专门性;

二是教育对象的特征:

身心成熟性;

三是教育劳动的特征:

复杂精神性;

4、简析个人本位价值观与社会本位价值观。

1、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

主要观点是:

(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

(2)大学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

(3)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2、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特点是:

(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必将走进社会的中心?

(P57)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

首先,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其次,大学又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

另外,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2、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P61)

(一)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

2、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

3、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

(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1、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3、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3、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P67)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2.环境制约人的发展可能与条件;

3.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的成长;

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指向大学生发展;

3.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

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

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知识的掌握宽度和深度、能力的范围和要求、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所做的规定。

培养目标:

指教育目标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专才教育:

也叫专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

也叫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二、简答题

1、教育方针概说

概念: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方针特点:

1.阶级性;2.历史性;3.时代性;4.相对稳定性;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概念不同:

教育方针(政治性),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学术性);

2.层次差别:

..方针、..目的、..目标(高、中、低);

3.稳定性差异;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

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2、教育目的

概念:

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作用:

1.制约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主体;

依据:

1.客观尺度—社会需求;

2.内在准则—个体需要;

3.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3、高等教育的目的观主要有哪些?

如何评价?

高等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有自由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目的以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目的。

(1)自由教育目的

基本观点:

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

强调智育的培养和理性的发展。

代表人物: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英)纽曼。

课程内容:

“七艺”(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

评价:

自由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无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

(2)职业教育目的

基本观点:

以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为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

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

重视专业课程

评价:

发展人的职业适应性,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但是容易使人处于“工具人”的地位,容易忽略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

(3)普通教育目的

基本观点:

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态度、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相关的内容。

评价:

普通教育吸取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华,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大学教育初期。

但是普通教育很难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

基本观点:

把普通教育的内容与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课程内容: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目的观。

评价: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内在规定性使然,值得提倡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基础;

2.私有制下的社会分工使人片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素质教育

内涵:

1.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形态的教育模式;

2.教育模式,是针对应试教育模式而言的;

全面发展观:

1.面向全体学生;

2.全程培养学生:

时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处处...;

3.全面发展学生;

5、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含义:

通才教育:

与职业准备不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专才教育:

与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3)不分专业模式;

(4)产学研结合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依据:

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

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的培养目标;

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

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发展趋势:

1.通才化;2.专业化;3.职业化;

4.基础化;5.复合型;6.素质化;7.个性化;

6、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论述题

1、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怎样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因此,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科技、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价值观念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前提。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1939年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文科实科的分配究竟如何才算适当,是不容易确定的。

就普遍的原则论,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

?

我想还是成立的?

?

我们的文化,一向重人事,而忽略形上形下两界,就忽略形上说,我们的弊病在轻文重质,就忽略形下说,我们的弊病又似乎在重文轻质?

?

最妥当的政策还是让各种学科平衡发展。

”新世纪我国高校要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片面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方法,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

加快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改革,这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专业,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落实和实施综合培养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学校人文文化传统,努力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系列化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方面可将现有体系内的若干课程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组织高水平教师,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将体现和反映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整合成新的课程不断推出。

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只有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人预言,21世纪单科教师的使命将结束,只能教一门课程的教师可能被淘汰。

美国未来学家考夫曼在《教授未来》一书中,明确提出面向未来,教师应具有六种相对永恒价值的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了解人的环境的能力,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个人生存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教师才有能力去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适应能力。

2、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P100)

(1)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

(3)根据高等学校的层次设计培养目标

(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设计培养目标

(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高等学校职能:

指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针对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言所起的作用,它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层次结构:

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

科类结构:

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它反映了社会分式的横断面。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地区结构:

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即高等学校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

莫里尔法:

1862年由林肯肯总统签署,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起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的发端,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了与社会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概念:

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

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区、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

专业、课程、教材、队伍、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关联:

1.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

2.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高等教育基本功能:

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国内外高教育机构

国外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1)美国

1、两年制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2、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等专门学院;3、一般性的综合大学;4、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2)英国

1、古典名牌大学;2、现代大学;3、多科技术学院及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等教育学院;

(3)德国

1、综合大学;2、师范大学;3、神学院;4、艺术和音乐大学;5、高级专科学校和综合高等学校

(4)日本

1、学部大学;2、短期大学;3、高等专门学校;4、专修学校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

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

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机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

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3、高等学校职能

基本职能:

(1)培养人才

(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

职能的新发展:

(1)引导社会的职能

(2)创造新职业的职能(3)国际合作的职能

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1.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

2.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

3.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4、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有何联系与区别?

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质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

高等学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针对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言所起的作用,它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论述题

1、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形式结构有何特点?

如何对其进行优化?

(P121)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现状及调整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偏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重点在本专科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

为此,需加大研究生的招生力度。

调整:

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现状

1、短期职大兴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地方色彩;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影响力提高,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高等教育形式。

调整: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2、请以学科专业结构为例,谈谈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二者间关系的理解。

(P123、129)

即高等教育科类与专业结构现状与调整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高等教育教师与学生

一、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

主张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并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双主体论: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二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休”,也就是“双主体”的关系。

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就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它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两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

1、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主体性内涵:

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的主体性可分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

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

道德、认知、审美、实践主体性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低年级:

“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

2.中年级:

“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

3.高年级:

“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2、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

1.专业知识;2.科学基础;3.教育智慧

二、心理素质:

1.情感品质;2.意志品质;3.个性品质

三、道德素质:

1.热爱学生;2.为人师表;3.学而不厌;4.团结协作

四、能力素质:

1.教学能力;2.科研能力;3.组织能力

3、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地位

(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

(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

(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4、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现状:

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有一定的自我认同,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协调、提倡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

但较之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交往的范围较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淡漠。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自由、平等、宽容、激励等前提下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由这种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民主、平等、柔静、宽容的心理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

不同关系理论:

1.“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题论;”

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论:

教育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缺少教师与学生哪一方,都不成其为教育。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

因此,“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但不是两个过程。

教育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