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377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docx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

翻阅档案记忆中的三年自然灾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翻开珍藏在河北省档案馆关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那段历史真实记录的大量档案,仿佛大自然无情的面孔、人类为生存顽强抗争的画面又一幅幅再次映现在人们眼前⋯⋯。

重现那段大自然的惨烈和人民群众英雄主义交织的历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和积累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经验,汲取教训,而且对于促进当前开展的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有针对性服务“三农”,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阅档案透视特大自然灾害

  查阅河北自然灾害记录可以发现,1959至1961年发生的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在河北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其严重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自然灾害,河北因此也成为全国受灾最重的十个省份之一。

1959年1至4月,河北出现严重干旱,且集中在邯郸、衡水等主要产粮区。

6月,有44个县市前后和不同程度遭受风雹灾害,风力从6至11级,降雹严重地区积达尺至3尺以上,造成大量人畜伤亡。

7月,各地降雨频繁并兼有冰雹,特别是7月19日至22日全省各地连续降雨,且雨量分布不均,以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地最集中,唐山地区21日至22日,24小时连降暴雨,雨量集中地区达400毫米以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1959年全省受灾面积万亩,其中旱灾万亩,水灾万亩,病虫灾万亩,雹灾万亩。

本年成灾万亩,其中旱灾万亩,水灾万亩,病虫灾万亩,雹灾万亩。

受灾人口达万人,其中成灾人口万人。

从受灾的面积看,1959年河北的灾情是建国以前从未有过的,其特点是灾害种类多,除旱灾、洪涝、霜冻、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后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等,且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1960年,灾害面积不仅超过以往,发生了192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情,而且是在1959年灾害的基础上连续发生,大部分地区自1959年秋冬就雨雪稀少,到1960年开始的春旱一直持续到初夏,有的地区300至400多天未下雨。

在特大干旱过程中,先后降雹30次之多,成灾545万亩。

6月至10月的5个月里,东部地区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3倍以上。

受台风灾害天气影响,7月底8月初,河北各地暴雨频繁,洪水泛滥,降雨量一般在200—300毫米。

暴雨集中在天津、石家庄、邯郸等地区,天津沥水面积为全省之最,达万亩,占全省沥水面积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全省成灾面积8429万亩,其中夏旱6500万亩,成灾4851万亩;秋旱2057万亩,成灾500万亩;草荒5133万亩,成灾1000万亩;沥涝成灾1033万亩;风雹发生545万亩,成灾545万亩;病虫害发生3931万亩,成灾500万亩。

成灾人口2000万。

本年灾害的特点是发生了建国以来的特大旱灾,不仅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长,旱灾、洪涝灾害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又洪水泛滥。

1961年,全省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从去年冬季到本年春季,河北主要粮产区农田均遭受大旱,小麦比在去年低水平的基础上再度大幅减产。

7至8月,海河流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特别是7月中旬,沧州地区连遭三、四次暴雨袭击,降雨量一般均在500毫米左右,最大在800毫米以上。

而张家口以旱灾最为严重,尚义、康保、张北等五县秋季只下过一次雨,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

据有关资料显示,1961年全省受灾面积万亩,其中旱灾万亩,水灾万亩,病虫害万亩,风雹灾万亩,受灾人口万人,其中成灾人口万人。

本年度全省灾害呈现了灾种多、面积大、程度深、旱灾重、水灾次之、风雹病虫害较轻,春旱秋涝,北旱中涝,西部、北部多雹灾的特点。

  从气候、地形、地质等方面的自然条件和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具体灾情看,河北的自然灾害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

①灾害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

每年都有多种灾害不同程度地在各地发生,而且有些灾害每年还会以多种形式发生多次,频次较高。

②旱涝交替发生,呈阶段性,且往往多灾并发。

全省每年都有一些地方严重干旱,同时另一地区又遭受洪涝灾害袭击。

就降水而言,总体上降水量少,水资源缺乏,经常造成大面积干旱,但降水集中,80%集中在6至9月,尤其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占大暴雨出现次数的85%以上;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有明显的丰水阶段和枯水阶段。

从历史上看,在旱涝交替发生的过程中,还往往会伴有多种灾害同时发生,且一年内水、旱灾害随季节的推移交替出现。

③各种气象灾害区域分布明显,且相对稳定。

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张家口、承德,冬春多大风、沙尘暴、大雪、冰雹天气,夏秋多干旱、暴雨及霜冻天气;太行山区多干旱、暴雨,易发生山洪;东部沿海易受台风袭击发生风暴潮,多风雹危害;沧州、衡水及邢台、廊坊、保定部分地区的黑龙港流域为干旱区域,平原地区低洼地排水不畅多沥涝。

④就1959至1961年河北全省的自然灾害而言,1959年水灾万亩,旱灾万亩,水灾面积大于旱灾面积,是年以水灾为主,旱灾次之。

1960年夏旱秋旱累计面积达8557万亩,沥涝成灾1033万亩。

再通过对其他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仍然可以得出结论,是年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干旱,以旱灾为主,水灾次之。

1961年旱灾万亩,水灾万亩,虽然本年度降水比1960年略充沛一些,但仍以旱灾为主,水灾次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1959至1961年发生在河北的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是旱灾,这与同时期全国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是一致的。

  二、鉴史档寻觅历史的启迪

  把脉河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的特点,辨析其生、变的机理,我们又能开出一剂怎样的良方予以防治呢?

  

(一)坚持不懈地加大兴修水利和治理河患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防灾抗灾标准,是防范水旱灾害的重要措施。

早在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的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1934年1月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的一文中,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英明论断。

从新中国一成立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就始终关注着江河湖泊的治理,关注着全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中共河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有关水利建设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水患、旱灾、蝗灾等的治理工作,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策略,根据“上蓄、中疏、下排”的治理方针,自1950年代初,对漳卫南运河系、子牙河系、大清河系、永定河系、北三河系、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组织了大规模的治理。

在上游山区和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修建大中型水库等,并相应完成与水库配套的水电站、灌区引水及平原区与灌渠配套的排水渠道工程,先后上马了岗南、黄壁庄、王快等10多座大型水库,20多座中型水库,近千座小型水库,施工高峰时动员民工达200多万人。

在中下游平原地区大规模疏挖治理河道,修筑和加固堤防,修筑节制和调洪枢纽工程,建设滞、蓄洪洼淀工程,设有白洋淀等蓄水1亿立方米以上的蓄洪、滞沥洼淀8个,开辟了五大干流单独入海尾闾。

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低洼盐碱地区大搞台田和盐碱地改造,掀起打井、凿泉为中心的水利运动。

经过综合治理,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涝、旱灾得到了初步控制。

上述防洪抗旱的各项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盲目施工等原因,农田水利建设的后遗症也不小”,发生了不少失误。

不少工程不配套,不能发挥效益。

“有些工程打乱了原来的排水体系,加重了内涝和盐碱化。

我们花的钱和器材不少,而事情却没有办好,有些甚至办坏了,许多钱被浪费了”,造成了严重损失。

在治理平原洪涝灾害中,片面强调“以蓄为主”,只蓄不排,造成大面积土地次生盐渍化,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在“大跃进”和“左”的思想指导下,高指标、高速度,片面追求数量,急于求成,缺乏科学论证,搞了不少标准偏低、质量差,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许多水库留下繁重的续建、扩建加固和除险任务。

  

(二)针对受灾人口面积大人数众多的情况,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确保粮食安全是防灾的重要举措。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储粮备荒作为一项防灾的重要对策,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仓储制度。

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期间,由于长时间遭到破坏的经济难以短时恢复,且中国经济以落后的农业为主,国家包括河北省在内都缺少足够的粮食储备,因此在特大自然灾害来临时,加之决策上的一些失误,使得人们的吃饭问题和与粮食有关的工业生产都面临了空前严重的困难。

对于储粮问题,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插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的省市像别的国家那样大,要有机动粮、储备粮,县也要有一点”。

之后,又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于1965年更有力地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和“藏粮于民”的方针,进而又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

实行粮食储备制度,不仅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的用粮和食用油情况,而且对于调节全国全省粮食供求总量,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安定以及国家安全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建立仓储制度,完善粮食储备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管理机制,确保粮食储藏安全。

二是加大协调力度,做好粮食的收购工作,通过腾仓并库、开辟临时收购场地等提高粮食的收购能力和储存能力。

三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做好粮食储藏、粮食收购、设施设备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农民改进粮食收获方式,提高加工效率,做好农民家庭用粮的储藏工作。

  (三)加强气象、灾情监测,加强灾害天气预警和信息发布。

新中国初建,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以农业为基础”,并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了力所能及的投入,每个县、公社都建立了气象站,设立了监测点。

据《河北省志·气象志》披露,到1959年,根据桂林气象会议关于“专专有台,县县有站,社社有哨,队队有组”建设气象网点的精神,全省一年之内就建起了包括两个分站在内的35个气象站,其中大部分站担负农业气象观测任务。

与此同时,还本着“自愿、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由气象部门协助广大农村社队建立起数百个气象哨、组。

到目前,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省的气象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由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天气雷达站及各专业观测站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以及多层次综合通信系统、资料分析应用加工系统、完整的天气预报系统等。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还必须: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备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探空站、自动气象站及各类专业观测网的作用,坚持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完善探测、加工、传输、预报系统,严密跟踪各类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分析天气气候变化趋势,形成全省性、多层次、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预报网络,提高对重大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重点加强对台风、暴雨、暴雪、大风、大雾等灾害及其中短期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专用电台、移动式警报器等现代化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

这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亦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的重要举措。

  (四)推广抗旱、抗涝、抗病虫害、适应性种植等植保防灾减灾技术,合理安排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

一是在一些水库和内涝洼地等蝗虫主发区,采取改治并举的防蝗方针,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确保蝗虫不起飞、不危害、不成灾。

二是大力推广旱地一次性化学除草、农田灭鼠、病虫抗药性治理、生物农药及天敌保护利用、危险性有害生物封锁控制等技术。

三是因地制宜地选用耐旱抗涝、抗倒伏、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加强耐旱耐涝作物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推广旱地沟垄耕作、集雨补水、旱育秧、地膜覆盖等雨养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节水抗旱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通过抢抓农时、适时早播、适当增加播种量、保墒和根据测土配方进行平衡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中耕追肥等提高抗涝能力和涝后作物的生长恢复能力,达到防灾减灾增产增收的目的。

四是把治山兴林涵养水源,作为控制我省山区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大对山区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控制土地沙化,减轻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