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36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措施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

奠基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确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发展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全盛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教材补缺

 特务统治

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

设军机处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

(3)职能

①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②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

①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②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③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④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5)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教材补缺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

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

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

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密折制度

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

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

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

比较项

宰相制

明朝内阁制

英国内阁制

性质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

国家行政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内侍、咨询

最高行政权

任职方式

选拔任免

直接由皇帝决定

会议选举中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任命,首相组阁

本质

君主专制的产物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民主政治的产物

对君权影响

制约君权

强化君权

国王“统而不治”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针对练1

 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

此机构的设置(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军务

C.取代前朝的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

考点二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

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2.金瓶掣签制度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

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

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1.明代地方管理体制

(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

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3)明代的三司与巡抚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受制于中央。

三司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发展

(1)继承:

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

(2)发展

①明代:

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

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②清代:

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针对练2

 (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题,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康乾盛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130年呈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

这种盛世建立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

材料 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

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

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

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

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

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

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

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

材料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明太祖实录》卷239)。

”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

明朝的国家体制具有独特性;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思考:

明朝的这一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朝的这一制度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

材料 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纠举起到了支撑作用。

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制度设计,还要求监察官员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

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

——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

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

要求:

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

总之,明朝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

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易错易混] 从宦官读书识字很容易想到明代的宦官专权,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明朝政府的初衷,让宦官读书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内阁。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3.(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

1.(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生员对科举及政治前途的不满,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科举的非公正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大批的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推知其势力处于从属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推知生员对政治前途感到渺茫,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D项正确。

2.(2019·厦门模拟)

读下表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录》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

3.(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

“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

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同理,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

4.(2019·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

“九卿奏折,朕已知。

尔等票签具奏。

”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答案 D

解析 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5.(2018·枣庄高三期中)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和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僵化,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

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可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2.(2018·绵阳模拟)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传统家国同构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项错误;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D项正确。

3.(2018·惠州4月模拟,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答案 C

解析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

4.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 A

解析 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

5.(2018·黔东南州一模,27)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主要是用来监察官员的,有利于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

6.(2018·上饶一模,2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六部尚书可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的矛盾的缓和,故D项错误。

7.(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二,27)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8.(2018·梅州一模,26)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