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分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328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典诗歌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典诗歌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典诗歌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典诗歌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分类.docx

《古典诗歌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分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分类.docx

古典诗歌分类

古典诗歌分类

诗歌赏析专题

一、思想情感的分析

二、表现手法的分析

白描--对比--象征--抑扬--衬托--烘托--渲染

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三、意象的分析

四、赏析的基本方法

五、答题的模式

1、诗歌整体赏析的主要内容

①诗歌的类别(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

离别、思乡、闺怨、宫怨……)

②表现手法(白描、对比、象征、抑扬、衬托、烘托

渲染、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

互文、用典等)

④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

讽今、托物言志等)

⑤思想情感:

(作者的或主人公的)

2、专业术语的运用(部分)

①内容手法上的术语: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先总后分、层层深入、

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等。

②思想感情上的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③整体评价上的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类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过故人庄》(孟浩然)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哲理。

《题西林壁》(苏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白描 以动衬静等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很少单纯的写景叙事,而一定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情与景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时应注意作者选取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感情,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征?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沉的残月、悲啼的乌鸦、满天的霜、岸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等;

  特征:

深秋半夜萧疏清冷。

  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

二、多情自古伤离别

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间接写别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①景物:

“春江渺茫”“日暮”。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

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

有何好处?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有何深意?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三、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思念亲友: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征人思乡: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

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

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

1.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

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

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

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2.思亲念友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

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3.征人思乡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qì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第二句借具有“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

4.闺中怀人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

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

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

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

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通过描述寒冬腊月、灯前抱膝独坐的冷清画面烘托诗人的思家思亲之情;

  三、四句作者运用换位的写法,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远方的自己的情景,来表现“思家”之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南宋沈义父又在《乐府指迷》中说: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结合全诗和前人的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景结合的艺术。

答案:

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思想情感。

诗的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来衬映诗人的旅愁思乡之情。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使全诗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范仲淹的《渔家傲》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1、抒发对边塞将士的赞颂之情及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反映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现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5、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①能结束②,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

①蕃州部落:

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②能结束:

即善于戎装打扮。

这首诗歌在表现将士生活和反映边塞风光方面是比较突出的,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人“通过对将士们的装束和早晚不断的操练这些描写,表现他们英姿飒爽、英勇善战、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写景:

通过对西北高原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欢腾的描写,再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景有何特色?

有何作用?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五、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

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诗歌举例

a、感慨盛衰无常及昔盛今衰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这首诗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将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之景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之状作对比。

作者通过咏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

b、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伤己)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常用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

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马嵬①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②,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③上多!

注:

①马嵬:

即马嵬坡。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肋迫下,勒死杨贵妃。

②长恨歌:

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③长生殿:

华清宫的一座殿。

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

作者在这首诗中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看法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何不同?

请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答案:

诗中对《长恨歌》以同情的态度表现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战乱中平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远远超过帝王、妃子之间的感情磨难。

在封建社会,这种敢为平民百姓“鼓”与“呼”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六、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1.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2、举例赏析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杨柳枝(白居易 )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

常用手法:

(.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托物言志。

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七、爱情怨女诗

1.把握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爱情。

如秦观《鹊桥仙》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

如王昌龄《闺怨》

3、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或借此表达自己不被重用。

如秦韬玉《贫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4、注意:

怨女诗主要通过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类。

一是用男女的依恋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一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闺怨、宫怨诗:

1、常见类型:

①闺怨诗。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②宫怨诗。

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③征妇怨诗。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④商妇怨诗。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⑤少女闺怨诗。

八、即事抒怀诗

(一)阅读点拨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

鉴赏时应注意:

写的是什么事?

(了解引发感慨的事情)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如:

张继《阊门即事》:

“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诗人的感慨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起。

只见田园荒芜,百姓流散,于是诗人有感于募农为兵的政策(“占募”句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抒的是什么情?

(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1:

怀亲2:

送友3:

思乡4:

赠人5:

人生感悟6:

闲情逸趣

怎样写事?

怎样抒情?

事与情怎样结合?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

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

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

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

即事抒怀诗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

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

但是一些名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练习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⑴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