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3252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docx

的地得与用法口诀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名词前面是“白勺”

动词跟着“土也”跑

形动后补“双人”到

默记五遍脑开窍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几种公式

修饰限词+“的”+名词

修饰限词+“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

50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

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

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

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

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

如:

①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

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

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闯”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

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量词一锅烩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如头、匹、条等。

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量词?

量词有明显的表形作用:

运用不同的量词可以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形态特征;运用量词可以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运用不同的量词,可以借助其表形作用来区分那些本质相同而外部形态不同的事物。

所以,小学生学好量词是非常有必要的!

十八类量词

1、表示人的量词:

个、位、条

其中“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

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

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

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

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

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

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

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

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

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

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

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

一条虫、一峰骆驼

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

个、只、颗、根、张、片、条

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

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

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

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

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

一条尾巴、一颗心

4、表示植物的量词:

棵、株

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

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麦子

一株树、一株小草

5、表示水果的量词:

例外:

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

一个梨、一个李子、一粒葡萄

一根香蕉

6、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

朵、片、条、颗、粒

大都表示形状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

一片叶子、一条根、一颗种子

一粒米

7、表示食物的量词:

顿、道、片、块、根、个、粒

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

一份午餐、一份晚餐、一份中餐

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

一个包子、一个馒头、一根鸡腿

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

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

一片面包、一块蛋糕、一根冰棒

一片饼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

一根棒棒糖

8、表示餐具的量词:

根、把、张

一根筷子、一把叉子、一把汤匙

一张餐纸,更多学习内容请关注:

ABC微课堂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包括表示电器仪器的量词:

张、把、条、张、台、根、个、块、盘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板凳

一条沙发、一张床、一条棉被

一条毛巾、一根火柴、一根蜡烛

一盏灯、一个灯泡、一把牙刷

一条牙线、一块香皂、一块桌布

一块手表、一面镜子、一个脸盆

一只桶、一把伞、一条绳子

一部电话、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影机

一盘录影带、一盘录音带、一个冰箱,

10、表示穿戴用品和装饰品的量词:

件、条、顶、个、只、枚

一件衣服、一件上衣、一条裤子

一个口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

一只手套、一只袜子、一只鞋

一只眼镜、一只耳环、一枚胸章

一枚戒指

11、表示建筑物的量词:

座、栋、条、面、扇、间、堵

一座城、一座桥、一条路

一栋房子、一座别墅、一座高楼

一幢楼房、一座塔、一座庙

一扇窗、一扇门、一面墙

一堵墙、一间房

12、表示交通工具的量词:

辆、列、架、艘

一辆车、一辆汽车、一辆自行车

一列火车、一架飞机、一条船

一枚火箭、一艘军舰,更多学习内容请关注:

ABC微课堂

13、表示工具的量词:

一把锤子、一把锁、一把剪刀

14、表示文具的量词:

支、张、块、方、台

一支笔、一张纸、一块墨

一方砚台、一台电脑

15、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

封、则、首、篇、道、幅、个、支、张

一封信、一则日记、一首诗

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一张照片

一幅画、一台戏、一道命令

一首歌、一支曲子、一篇报告

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16、表示事件和动作的量词:

件、顿、场、通、个、阵

一件事、一个事件、一个动作

一通电话、一顿毒打、一顿吵架

一顿臭骂、一场球赛、一场风波

一场战争、一场大火、一个案例

一通报告、一阵骚动、一阵掌声

17、表示武器的量词:

把、面、张、支、发、门、枚

一把刀、一面盾、一张弓

一支箭、一支枪、一发子弹

一门大炮、一枚炮弹、一枚导弹

18、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

座、道、条、个、轮、颗、朵、阵、场

一座山、一道梁、一条江

一条河、一个池子、一个湖

一个海、一个月亮、一轮明月

一颗星星、一个太阳、一朵云

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响雷

一道闪电

量词总结

数量:

匹、张、座、回、场、尾、条、个、首、阙、阵、网、炮、顶、丘、棵、只、支、袭、辆、挑、担、颗、壳、窠、曲、墙、群、腔、砣、座、客、贯、扎、捆、刀、令、打、手、罗、坡、山、岭、江、溪、钟、队、单、双、对、出(戏)、口、头、脚、板、跳、枝、件、贴、针、线、管、名、位、身、堂、课、本、页

重量:

丝、毫、厘、分、钱、两、斤、担、铢、石、钧、锱、忽、

长度:

毫、厘、分、寸、尺、丈、里、寻、常、铺、程

容积:

撮、勺、合、升、斗、石、盘、碗、碟、叠、桶、笼、盆、盒、杯、钟、斛、锅、簋、篮、盘、桶、罐、瓶、壶、卮、盏、箩、箱、煲、啖、袋、钵

时间:

年、月、日、季、刻、时、周、天、秒、分、旬、纪、岁、世、更、夜、春、夏、秋、冬、代、伏、辈

形状:

丸、泡、粒、颗、幢堆、条、根、支、道、面、片、张、颗、块

关于词语的基本知识

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

如:

“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

如:

(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

(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词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

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

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

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凡卡心想:

(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他

(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修饰句子的方法

1)比喻句。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比喻句的特点是:

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

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

(X)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

如:

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夸张:

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

如:

(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排比:

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如: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设问:

自问自答。

如: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不是的。

6)反问:

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

如: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问:

提出问题。

如:

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举例

比喻句:

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

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

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反问句:

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

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

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

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

):

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

如:

请你稍等一下。

2)问号(?

):

问句末尾的停顿。

3)感叹号(!

):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如:

这儿风景真美啊!

4)逗号(,):

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如:

他来了,又走了。

5)分号(;):

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

池边还有小泉呢: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6)顿号(、):

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7)冒号(:

):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

如:

她说:

“我明白了。

8)引号(双引号“”单引号‘’) 引号的三种用法:

a)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

如:

她说:

“我明白了。

”或:

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表示强调,引起注意。

如:

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表示意思否定。

如: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注:

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如:

他问老师:

“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省略号(……):

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

如:

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

如:

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表示话没说完。

如:

指导员伤心地说:

“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如: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书句号(《》):

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

如:

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破折号(——):

破折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如: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b)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如: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表示声音延长。

如:

“嘟——”火车进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