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93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docx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一

[转载]《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

(一)

原文地址: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

(一)作者:

文言传记课题组

《明史》传记阅读汇编70篇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进士。

授太原知县,以才调榆次。

崇祯四年,举治行卓异入为御史。

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

出视两浙盐法,数条奏利弊。

八年,流贼陷凤阳,诏逮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往代。

还朝,复按河南,监军讨贼。

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朒不敢击。

任学慨然曰:

“事不辞难,臣职也。

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

”遂上疏极诋诸将。

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

帝壮之,下都察院议。

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

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时熊文灿专主抚,张献忠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庆等躏中原如故。

河南人据坞壁自保者数十,贼悉摧破之,任学不能大创也。

进忠佯求抚,文灿及巡抚常道立许之,乘间逸去。

事闻,任学与文灿、道立并镌秩。

七月,任学督岱等赴罗山,合左良玉军击汝才、万庆,大败之。

九月,进忠寇开封。

岱奋击,贼尽弃辎重遁入大隗山,获其妻子。

其冬,京师戒严,任学入卫,道谒文灿,言:

“献忠狼子野心,终为国患,我以勤王为名,出其不意,可立缚也。

”文灿不能用。

抵畿南,有诏却还。

巡抚道立调良玉兵于陕州,贼乘卢氏虚,遁入内乡、淅川,为文灿所劾。

明年除道立名,任学亦镌一秩。

寻与左良玉蹙李万庆于内乡。

万庆方降,献忠已叛,文灿尽调河南军援剿,独任学留汝南。

川贵总督李若星论文灿主抚之谬,请复任学原官,摄行大将,督察军事。

不从。

七月,献忠合汝才自房县西走,岱偕良玉追之。

贼伏兵要害,岱陷于贼,良玉军亦大败。

事闻,任学坐褫职。

十五年,言官请起废,任学与焉,未及用而卒。

(选自《明史·张任学传》,有删改)

10.下列句文中则波浪线部分的肤句.正确的一項是

A.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B.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C.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D.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A.知县,明、清时指主管全县的行政官员。

因官阶多是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得名,多指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中原,文中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代的“中土”“中州”与其同义。

D.勤王,文中是指在封建时代中,君王有难,而臣子起兵救援君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张任学正直敢言。

张任学巡按河南时,各位将领面对贼寇的强横猖獗,畏缩不敢进击,他生发感慨,并上疏指责诸位将领。

B.张任学坚持上奏。

在担任御史时,张任学陈述蜀中三大苦处,皇上不采纳,但他不放弃,审察两浙盐政时仍多次上奏。

C.张任学曾被贬职。

马进忠假装接受招抚,趁机逃走。

张任学被削降官阶;贼寇乘卢氏空虚逃入内乡、浙川,第二年张任学被降一级官阶。

D.张任学有远见。

他认为张献忠投降是狼子野心,会成为祸患,就想设计抓捕献忠,可惜文灿不答应,后來献忠果然叛变。

1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辞难,臣职也。

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

(2)事闻,任学坐褫职。

十五年,言官请起废,任学与焉,未及用而卒。

【答案】10.B

11.C12.B

13.

(1)遇到事情不因为困难而推辞,这是做臣子的职分,贼寇的势力像这样,我们这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地坐着镇守吗?

(得分点:

辞难,判断句,雍容)

(2)事情上报,任学因此受到革除官职的处分。

十五年,言官请求起用遭废弃的官员,任学在其中,未等到被任用就去世了。

(得分点:

褫职,废,焉)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这句话的含义是“请求改为武官,亲自拿起兵器,为国家讨平贼寇。

皇帝认为他言论壮烈,交都察院议论。

诸臣认为文官没有改任武职的,请求仍然以监军御史的身份兼任总兵的职务。

皇上没有听从,授为河南总兵官”,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可以抓名词、代词以及动词,然后根据语法关系来断句。

从选项来看,前四句断得都一样,第五句,“议”的内容在前面,即“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议”的对象不是“诸臣”,故不能从“诸臣”后面断开,排除AC;第七句,“兼”的是“总兵事”,“帝”是下一句的主语,故排除D项。

原文标点:

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

帝壮之,下都察院议。

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

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中原,文中指长江中下游地区”错误;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皇上不采纳”错误。

文中有“帝为饬行”的信息,说明皇上听从了张任学的建议。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依据选项中“担任御史”这一信息可以找到“崇祯四年,举治行卓异入为御史。

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帝为饬行”的意思是“帝为此赦令实行整顿”,可见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辞难”,因为困难而推辞;“臣职也”判断句;“雍容”,从容不迫。

第二句中,“褫职”,被革除官职;“废”,活用为名词,遭废弃的官员;“焉”,其中。

参考译文:

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

授官太原知县,因为有才能调任榆次。

崇祯四年,因政绩优异突出被推荐,入朝为御史。

陈蜀中私自收税、催征田赋、诉讼案件三大苦,帝为此赦令实行整顿。

出朝审察两浙盐政,数词上奏分条陈述利弊。

八年,流贼攻陷凤阳,下诏逮捕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去代替。

回到朝廷,又巡按河南,监督军队讨伐贼寇,当时盗贼横行,但诸将畏缩不敢进击。

任学感慨地说:

“遇到事情不因为困难而推辞,这是做臣子的职分,贼寇的势力像这样,我们这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地坐着镇守吗?

”于是就上疏极指责诸将。

请求改为武官,亲自拿起兵器,为国家讨平贼寇。

皇帝认为他言论壮烈,交都察院议论。

诸臣认为文官没有改任武职的,请求仍然以监军御史的身份兼任总兵的职务。

皇上没有听从,授为河南总兵官。

当时熊文灿专门主张招抚,张献忠投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度等依旧踯躅中原。

河南人占据坞壁土障自卫的有数十处,贼寇将这些地方全都摧毁。

任学不能给贼寇沉重的打击。

进忠佯装求招抚,文灿及巡抚常道立即准许了他,进忠乘此机会逃走。

事上报,任学与文灿、道立一起被削降官阶。

七月,任学督平罗岱等开赴罗山,会合左良玉的不对攻打罗汝才、李万庆。

大败他们。

九月,进忠进犯开封,罗岱奋勇攻击,贼寇丢弃全部军需给养逃入大隗山,抓住了他们的妻子儿女。

那年冬天,京师戒严,任学入京护卫,途中进见文灿,说:

“张献忠狼子野心,终究要成为国家的祸患,我以保护朝廷为名,出其不意发起攻击,可以马上抓住他。

”文灿不肯采纳。

抵达京城南郊,有诏书令他退回。

巡抚道立把良玉的部队调到陕州,贼寇乘卢氏空虚,逃入内乡、淅川,被文灿弹劾。

次年除去道立官职,任学也降一级官阶。

不久与左良玉在内乡围困李万庆。

李万庆擦起投降,张献忠已叛变。

文灿调动全部河南军队增援剿贼,只有任学留在汝南。

川贵总督李若星弹劾文灿主张招抚的谬误,请求回复任学原来的官职,代理行使大将的职权,督察军事。

皇上没有听从。

七月,献忠会合汝才从房县往西逃跑,罗岱偕同良玉一起追赶。

贼寇在要害处埋伏部队,罗岱陷于贼军而死,良玉的军队也大败。

事情上报,任学因此受到革除官职处分。

十五年,言官请求起用废弃的官员,任学在其中,未等到被任用就去世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温纯,字希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屡迁兵科都给事中。

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

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

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

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

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

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

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

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

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

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

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

纯言:

“利归群小,害贻国家。

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

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

“都御史臣纯。

”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

“疏且下。

”乃退。

已而卒不行。

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

“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承受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

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

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

一贯等疏辨。

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

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卒,赠少保。

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倭,文中指倭寇。

指14至16世纪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B.公,文中指爵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D.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纯为官刚正。

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

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忧虑国事。

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温纯尽职奉公。

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5分)

(2)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5分)

答案:

10.B(原文标点: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

纯遂与一贯忤。

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11.D(“活着的……官吏”错)

12.C(“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与原文不符)

13.

(1)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

(得分点:

乐、胜、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拘留他。

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得分点:

雅、强、视事,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

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

倭寇陷广东广海卫,大规模屠杀抢劫而去。

总兵刘焘(却)上报击退敌人,温纯弹劾刘焘欺骗蒙蔽。

当时正征调刘焘督察京城军队,于是搁置不追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准许他的儿子继承爵位。

温纯进言事情没有了结,不应当仓促继承爵位。

宦官陈洪请求封他的父母,温纯坚持不同意。

谏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责,温纯上疏解救他们。

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

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

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托病回家。

征召担任左都御史。

矿税使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回复。

后来,宦官们更加强横,所到之处就抢劫,奸污妇女。

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纷纷起来进言谋利之法,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远近之人都惊骇震动。

温纯说:

“好处归这些小人,坏处留给国家。

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

”也没有得到批复。

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皇帝全部搁置不察看。

温纯等人担忧害怕,不知怎样才好,于是首先提出各位大臣跪伏宫殿前哭泣请求。

皇帝震惊发怒,追问是谁发起的,回答说:

“都御史臣温纯。

”皇帝因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说:

“奏疏将批下来。

”温纯于是回去。

事情过后最终没有实行。

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

“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计算,跟随者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

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

御史于永清担任陕西按察使时贪污,害怕温纯检举上奏,跟都给事中姚文蔚勾结而倾轧温纯。

温纯非常愤慨,上疏彻底揭发于永清相互勾结的情况,言语侵犯到首辅沈一贯。

沈一贯等人上疏辩解。

皇帝为此批下于永清、姚文蔚两人的奏疏,而温纯弹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

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

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

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

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

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温纯廉洁奉公。

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顿清理全部得当。

端庄百官,振兴风纪,当时称为名臣。

去世,赠官少保。

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

隆庆五年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张居正当国。

世卿奏匡时五要。

居正欲重罪之。

吏部尚书王国光曰:

“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

世卿饶心计。

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

进户部尚书。

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

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

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

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

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

帝以不当尽停。

世卿上言: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

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

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

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

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

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

帝雅重之。

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

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

廷臣遂疑世卿党比。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

章复十余上,不报。

乘柴车径去。

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

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

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

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

他监督淸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

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

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5分)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5分)

答案:

10.D原文标点: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

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11.C(“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错,不包括“上司”)

12.C(“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错,应是请求恢复百万税款数额)

13.

(1)赵世卿又说百姓的财富已经光了,乡村萧条,死亡祸乱(时局动乱)值得忧虑,武装暴动不远了。

(得分点:

脂膏、虞、揭竿,各1分,句意2分)

(2)而西北水灾旱灾时常告急,赵世卿多次建议减租和开仓救济,国家经费更加不能支出。

(得分点:

见告、振、国用,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

隆庆五年考中进士。

授任南京兵部主事。

张居正掌管国家大权。

赵世卿上奏纠正时政的五个要点。

张居正想从重以罪名处理他。

吏部尚书王国光说:

“以罪名处理他正好成就他的名声,请让我为您承受怨恨。

”于是外放赵世卿担任楚府右长史。

升任户部右侍郎,监督清理仓场。

赵世卿富有心计。

凡是条陈上奏,考虑调节增减,军队国家都依赖他。

升任户部尚书。

当时矿税使到处做坏事,过去关税收入每年四十多万,自从被矿税使侵占,商人不通行,几年间减少三之一,各地各种杂税也像这样。

每年收入更加少了,国家经费不够支出,边防储备缺乏,而宫内的供给曰渐繁多。

每年增加税收银两二十万,宫内金库每天有多余。

赵世卿请求恢复税收银两百万的原来数额,停止继续增加数目,朝廷没答应。

赵世卿请求拨发国库银两一百万来增加边防储备,违反了皇帝的旨意而被严厉责备。

赵世卿又说百姓的财富已经光了,乡村萧条,死亡祸乱〔时局动乱)值得忧虑,武装暴动不远了。

皇帝也不

醒悟。

税监刘成因水灾请求暂停征收米税。

皇帝认为不应当全部停止。

赵世卿上奏说:

“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

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

”皇帝没有答复。

皇帝下诏罢除矿税使,税额也稍微减少。

但是辽东、云南、四川的矿税使还是原样,官吏和百姓被他们折磨得尤其严重。

云南于是发生变故,杨荣被害。

而西北水灾旱灾时常告急,赵世卿多次建议减租和开仓救济,国家经费更加不能支出。

过了一个月又请求指出国库银两一百万资助军队费用,皇帝不听从。

先前,福王将要结婚,收进部里银两二十七万,皇帝还认为少了,多次派宦官催促他们。

宦官口出责骂的话,并弹劾赵世卿违抗命令。

赵世卿认为这使国家受辱,上疏报告朝廷,皇帝放在一边不查问。

赵世卿一向用清白的节操磨炼自己,做官尽到职守。

皇帝一向重视他。

吏部缺少尚书,曾经让赵世卿兼任,推荐官员没有私心。

李廷机辅佐治理政事,赵世卿尽力推重他。

朝廷大臣于是怀疑赵世卿与李廷机结成团伙。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人,御史苏为霖等人先后弹劾赵世卿,赵世卿于是不上朝请求离职。

奏章又上去十多次,皇帝没有答复。

坐着简陋的木车直接离去了。

朝廷大臣把情况报告皇帝,皇帝也不怪罪。

在家住了七年去世。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

天启五年进士。

授浚县知县。

崇祯七年,擢御史。

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

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

还朝,言:

“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

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

”帝是其言。

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

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

“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

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

”疏入而嗣昌已死。

十二月复言:

“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

位号虽殊,事权无别。

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

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

”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

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

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

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

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

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

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

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