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92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docx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1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XX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二、整体感知文本

  .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

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

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诵读感知

  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提示:

  知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fǎn

  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三、文本研读

  关于教育的作用

  .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

  【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幻灯片

  

  子曰:

“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习[习染]相远也[“……也,……也。

”表示判断]。

  

  

  子曰:

“唯[只有]上知[知:

同“智”;上知:

上等的智者]与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变]。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清朝时有个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和尚说:

“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

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

”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明确】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

  幻灯片

  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而时习之。

  .莫如修仁义而习文。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通书,习戎事。

  .鹰乃学习。

  .【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幻灯片: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子曰: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明确】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

“人口真多呀!

”冉有说:

“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

”孔子说:

“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

“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

”孔子说:

“对他们进行教化。

  子曰: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

“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子曰: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

“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

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

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

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教育的对象

  幻灯片:

  

  

  子曰:

“有教无类。

  

  【过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对此,你作何评价?

  【活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有教无类”进行探讨。

  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含义作不同的探讨。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对孔子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试作评价。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

并详述理由。

  幻灯片:

  

  种解释:

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第二种解释:

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

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第三种解释:

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

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

他得出的结论:

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

  

  【明确】赞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

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

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

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

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冉雍“父,贱人”,家“无置锥之地”。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

  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

  

  【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关于教育内容

  【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的论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呢?

下面我们继续听孔子的“教诲”。

  【活动】推选一位同学朗读有关“教育内容”的两段文字。

  重点字词及译

  幻灯片:

  

  子以[用,介词]四教[省略“之”,代“学生”:

文[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

  

  

  陈亢问于[向,介词]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学诗]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表承接关系,可不译]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学礼]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听说]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其子也。

  闻:

①听到、听说

  ②知道、懂得

  ③名声、声望

  ④见闻、知识

  

  【问题】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不语怪、力、乱、神。

  

  【明确】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

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

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

  【过渡】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请看以下几章。

  【问题】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1.启发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曰:

“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再]也。

  

  【明确】2.讨论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省略了介词“于”]素。

”曰:

“礼后乎[省略了“义”]?

”子曰:

“起予[我,孔子自称]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讨论、讨论]诗已矣。

  

  【明确】3.激励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谓子贡曰:

“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同“方”,比较]回?

回也闻一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

  与:

①给与、授予

  ②结交、参与

  ③帮助

  ④和、同

  ⑤同“欤”,句末语气词

  

  【明确】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幻灯片: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宰我、子贡。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冉有、季路。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子游、子夏。

  

  

  子路问:

“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疑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之。

  

  

  设计意图

  从两个“如”的意思入手,揣摩冉有微妙的心态,同时也巩固了文言知识。

  【问题】对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

请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材施教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诲人不倦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关于教者素养

  幻灯片:

  

  子贡曰:

“贫而无谄[chǎn,巴结、奉承],富而无骄,何如[即“如何”,《论语》中的“何如”都可译为“怎么样”]?

”子曰:

“可也。

未若[不如]贫而乐[又作“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好像]切[用刀切断]如磋[用锉锉平]!

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斯之谓[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与[同“欤”]?

”子曰:

“赐也!

始可与[省略“之”]言《诗》已矣,告诸[之,代“子贡”]往[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而知来[动词活用为名词,未知的事]者。

  

  【问题】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

”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

《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

  【明确】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②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

  归纳:

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

例①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②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

”例③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幻灯片: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弟子的自称]何述[传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四季]行[运行]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百物生[生长]焉,天何言[属宾语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其特征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哉?

  

  

  子曰:

“若[如果]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不过、只是]为[做]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如此、这样]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

“述而[却,表转折的连词]不作[创造],信[相信]而好古[指古代文化],窃[私自、私下]比于我[介宾短语后置]老彭。

  

  

  子曰:

“吾自卫反[同“返”]鲁,然后乐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雅》《颂》[原是《诗经》中两类不同诗的名称;因《诗经》中的诗为了演唱都配有乐曲,故这里的《雅》《颂》便指乐曲中分类的类名]各得其所。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确】观点一: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

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三、总结

  【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评述孔子在教育教学上影响。

  【问题】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明确】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

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

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