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90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docx

1年语文数学教材分析

第二组

汉字家园

(一)是归类识字。

课文以图文并茂的韵文和汉字字理演变的图画组成。

①是以数字为主题的古代童谣;②、③、④、⑤分别以人体、自然景观、粮食作物为主题的韵文组成。

韵文短小,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象形字的字理演变图生动、形

象地揭示了字形和音、义的关系,为学生识记字形、感悟字义、读谁字音提供了极好的依据。

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要认识每课生字,积累词汇。

初步感受写字的乐趣,认识虚宫格,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会写要求写的字,并能按着一定的笔顺书写。

认清几个基本笔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韵文,在诵读中感悟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应把握住象形字的构字规律,根据每篇课文中的汉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

因此,要注重观察图画,把图画与字形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无穷魅力,关注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意识。

 

第三组

进入第三单元,便开始了汉语拼音的学习。

虽然汉语拼音的学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历时很短暂,但它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拼音教学的特点,优化拼音教学的策略。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引入小游戏,它激活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

如听音举卡、听音拍卡、猜猜我是谁、打拼音扑克、捏橡皮泥、玩拼音积木等拼音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增强教学效果。

儿童对于儿歌比较喜欢,在拼音教学中安排一些读儿歌、编顺口溜、背口诀等活动帮助学生记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和速度。

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或编制歌诀,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进行语言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观察、思维、想象的结果充分地表达出来,要求不必过高,目是的是使学生想说、敢说。

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教学风格凸显一个“活”字,让儿童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汉语拼音。

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在互动中真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第四组

这一单元是继汉字家园

(一)之后的又一小组集中归类识字,由三课组成,第一课是反义词归类识字,第二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第三课是猜谜语识字。

这一组教材的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围绕“汉字”这一重点创设了识字情境,呈现多种识字方法和途径,提示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体现了汉字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学习这一单元要以识字为主,充分利用书中的字理演变图,在观察比较中识记汉字,在识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想象其中所描绘的情景或画面,初步感悟大意。

学习这一单元的每篇课文都要关注本单元的主题“识字”。

领略多种识字方法,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热爱汉字的情感。

本组课文的选择,能针对归类识字的类型与方法,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识字载体。

在识字教学时要利用这一载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激发学习情趣提高识字效率。

本单元的汉字家园

(二)是学习汉语拼音之后的第一组教材。

在看图识字、随文识字、韵文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学习这一单元,要引导学生感受多种识字方法,激发识字乐趣,自主识字。

 

第五组

在本单元中无论是古诗还是情境优美的现代诗,都是以有趣的夜空为主题安排的内容,《古朗月行》和《小小的船》侧重描写月亮的神奇、美丽,《青蛙给星星打电话》侧重描写夜空的美好。

这一单元承担着新课标指出的“能阅读浅显的读物,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任务。

本单元三首诗文质兼美,激发想象,引发思考,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文章。

 

第六组

这一板块以家为主题,由一篇情景识字三篇课文一个表达一个综合学习活动组成.《用餐》一课是情景识字,《中秋节的晚上》是一篇非常简单短小的散文,《小动物的家》是一篇童话故事,《家》是一首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

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围绕“家”这个主题展开,让学生知道:

不仅人类有家,小动物有家,天上的星星有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家,家是温馨甜蜜的。

在设计这一板块的教学时,要体现教材的完整性,注意前后的联系。

教学本板块的内容时,还应该以写字为主,充分发挥情景,课文的作用,让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把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

对于课文的教学,还应该以读为主,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分析,学生下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幸福即可。

表达的教学重在交际。

本次综合学习活动学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教师要重过程指导,让学生初步知道收集查找信息的方法,能表达自己的观察即可,要求不要太高。

 

第七组

《童趣》是本册教材的第七板块,这一板块以童趣为主题,由一首古时和一篇散文组成。

《咏鹅》是一首唐诗,《浪花》是一篇小散文,两篇课文的题材不同,但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学习这一板块的课文,要认识每课的生字和会写要求写的字,还要认识和掌握两个新的部首,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生活快乐。

因为这一板块是以童趣为主题构成的,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同时,还要关注本板块的主题,思考童年的乐趣在哪里,在生活中,饲养观察小动物,种植和观察某种植物,跟随父母外出旅行看风景,自己动手制作,绘画参见某种体育活动,看书,和小伙伴一块游戏等等,都是构成童年生活的要素,其中会有很多的乐趣。

可适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童年生活的乐趣所在。

在这一板块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积累,学会积累,除了要求积累一首古诗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第八组

这一板块一伙伴为主题,由三篇课文和一个表达《小熊过桥》组成。

《猫和狗鸭和鹅》是一首儿童诗,《小山羊和小熊》是一篇童话故事,《朋友》是一则小故事,三篇课文虽然题材不同,但是或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或从反面入手,都是围绕?

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这一话题展开,揭示了同一个道理,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团结友爱,而一旦成为朋友,就要珍惜友情,为友情担负责任,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围,不能撇下朋友不管。

学习这一板块的课文,要在认识每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的同时,读懂课文说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能抓住主要的句子想象其中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与故事中的人物或身边的朋友对话等方式,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每篇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本板块的主题:

?

伙伴?

,思考通译个问题:

?

伙伴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本组课文选择?

伙伴?

为主题,用意在于将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尽可能的纳入到话题中来,是人际交往的范围最大化。

因此,在首篇课文《猫和狗鸭和鹅》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话题,现在学生的心里打下烙印,并不急于得出结论,最后在《朋友》一课中对本组课文进行总结,加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最终能够懂得,只有善待身边的阿每一个人,与人和睦相处,真心换真心,才能在生活中收获真正的友谊,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一旦成为朋友,就要珍惜友情,能后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围,不能撇下朋友不管。

 

第九组

幽默是一种智慧,可以消除尴尬,活跃气氛,打破隔阂,化解矛盾。

你可以在幽默者有趣而引人发笑的言谈中冰释一切烦恼和苦闷,也可以在幽默者意味深长的笑料里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

本组教材是阿根廷著名漫画家迪洛的《脖子的妙用》和《动脑筋照相》两组漫画组成。

教材选取的这两幅漫画,都是把长颈鹿的特点设想成不同的事物。

一幅好的幽默画,胜过千言万语,有的是掷地有声的控诉,有的是一针见血的讽刺,也有无关痛痒的笑虐。

莫迪洛的漫画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稚幽默,加上鲜明的色彩运用,构筑出一个纯净的梦幻世界。

本组课文把幽默作为主题是一种新的尝试,意在通过简洁、生动、有趣的画面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幽默感和想象能力。

 

第十组

这一板块是以“小小的希望”为主题,由《把我寄给爸爸》和《小小的希望》两篇充满童趣的儿童散文组成。

文中自立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童真和稚趣,无论是把自己画在信纸上,寄到南极思父母心切的女儿,还是聆听鸟语、关爱自然的小姑娘,她们的心愿都是那样的纯朴和真诚,她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真和善良,由她们心底盟出的希望是那样的纯净和美好,在阅读中我们不能不被他们那的诚挚情感感动。

在学习这一板块课文时,在利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读文,通过用多种形式的读文来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感悟情景,体味情感,通过朗读来提升领悟,表达感情,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本板块识两篇儿童散文诗,散文诗以它特有的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优美?

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式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特点,识学生在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方面有所收获。

同时还应注意散文诗这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题材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对现代儿童进行诗化教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

第十一组

飞扬的雪花带来了寒冷的冬天,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也是美丽的。

为了让学生初步发现冬天天气的主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的变化,感受冬天的美丽,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板块安排了《在冬天里》这一主题的学习。

这一板块主要由四篇课文组成;第一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冬天里的小画家》,第二篇是历代流传,反映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农谚《九九歌》,第三篇是一个童话故事《雪孩子》,第四篇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梅花》。

在板块的最后还安排了一次表达。

从整个板块的内容来看,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对学生极富吸引力,从教学时间看,正好是在冬季,对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冬天的天气的变化,花草树木的变化,体验冬天的美丽景色,无疑是最佳的时机,从板块所处的位置来看,安排在本册的最后,对全册教材的内容都应起到一个总结的作用。

在具体学习这一板块的时候,一方面要重点落实识字和写字的任务,一方面也要抓住这个板块的特点,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在学习这个板块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作,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诗歌,小儿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冬天的喜爱。

 

数一数

单元分析: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

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

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

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4扇窗户)等。

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比一比

单元分析: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分析: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1)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2)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3)加强数概念的教学。

(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5)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

(6)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7)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认识物体和图形

单元分析:

《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

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

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平面几何概念的发展上共经历七个阶段(四个水平)。

第一阶段是具体水平:

能够感知某一平面几何图形,且在数秒内将这个图形从若干个其他图形中辨认出来。

第二阶段是同一性水平:

能够将一个先前看过的几何图形,在另一种不同的视觉角度下,仍认作为同一个图形。

第三阶段是分类水平:

能够将某一个平面几何概念的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例证视为同一类事物。

第四~七阶段是形式水平。

第四阶段是辨认阶段:

只能辨认出某一个平面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还不能赋予这个特征以相应的语言符号。

第五阶段是描述阶段:

能用相应的语言符号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描述。

第六阶段是评价阶段:

除了能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能以某一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对相应概念的正例证和负例证的区别点进行评价。

第七阶段是下定义阶段:

能给出概念的内涵。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处于第四阶段,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

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对每一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其编排方式与立体图形类似。

3.两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教材设计了若干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这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分类

单元分析: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

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

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

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

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以下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个小节组成。

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

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

二是教材在第70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

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

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

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

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材先教学数11~20各数,然后教学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出现一些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练习。

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

在这幅情境图中,1个教师带着9个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首先让学生试着数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个人,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接着数下去,看一共有多少人。

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

情境图中还有什么?

有多少?

让学生数一数。

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教师还要通过这个活动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品德教育和注意安全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例2教学数的读法,教材注意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

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