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第二章 作物生长发育.docx
《总论第二章 作物生长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论第二章 作物生长发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论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稿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及其特点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
1.什么是生长?
生长是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是作物植株或器官由小到大、或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体(根、茎、叶)的生长和生殖体(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如风干种子在水中的吸胀,体积增加,就不能算作生长,因为死的风干种子同样可以增加体积。
而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等,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则是生长。
2.什么是发育?
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
现以叶的生长和发育为例加以说明。
叶的长、宽、厚、重的增加谓之生长;而叶脉、气孔等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则为发育。
(二)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因此生长和发育是交替推进的。
在作物栽培学中,有时将发育视为生殖器官的形成过程,这与通常将生长与营养生长联系在一起、发育与生殖生长联系在一起有关。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一)S形生长过程
1.什么是S型曲线?
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以大小、数量、重量来度量的。
这种生长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关系,在坐标图上可用曲线表示。
作物植株的个体或器官的生长过程、群体的建成及产量的形成过程均呈现出前期较慢、中期加快、后期又慢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用“S”型曲线来描述(图2—1)。
2.为什么形成S型曲线?
在生长速度(相对生长率)不变,且空间和环境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作物的生长类似于资本以连续复利累积,称之为指数增长,在图上呈“J形曲线(A)。
实际上,当作物器官、个体、群体以“J形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包括空间、水、肥、光、温等条件)的限制,相对生长率下降,使曲线不再按指数增长方式继续上升,而发生偏缓。
这样一来,便形成了“S”形曲线(B)。
3.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
“S”生长过程可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并可划分为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减缓停滞期三个阶段。
(1)指数增长期。
在植株生长初期,群体干物质积累呈指数增长,可用下式表示:
W1=WOeK(t1-t0)
其中W1为测定时的干重;W0为原始干重;tl为测Wl时的时间;t0为测W0时的时间;t1—t0为这一时期经历的时间;K为干重增长系数。
由上式可知,某一时期的干重决定于原始干重、干重增长系数和该时期的长短。
在指数增长期内,W1与时间t1—t0呈指数关系,W0的大小对W1的影响很大。
(2)直线增长期。
在这一时期,群体干物重的增长速度维持定值,干物质依时间成正比增加,故称直线增长期,可用下式表示:
W2=W1十P(t2一t1)
式中,W1表示该时期开始时的干物重;P表示群体干物重增长速度;t2一t1表示该时期所经历的时间(日数)。
(3)减缓停滞期。
随着叶片变黄(或脱落)和机能衰退,群体干物质积累速度减缓。
当到成熟期时,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植株干重趋于稳定不再增加。
(以下供参考:
“S”形曲线若按作物种子萌发至收获来划分,则可细分为4个时期:
1.缓慢增长期
种子内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和原生质积累时期,生长比较缓慢。
2.快速增长期
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对数增大,因为细胞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成更多的物质,细胞越多,生长越快。
3.减速增长期
生长继续以恒定速率(通常是最高速率)增加。
4.缓慢下降期(S型曲线怎么能下降呢?
)
生长速率下降,因为细胞成熟并开始衰老。
现以玉米株高生长为例加以说明(图2—2)。
图2—2资料表明,玉米播种后0—18天为缓慢增长期;播种后18—45天为快速增长期;播种后45—55天为减速增长期;播种后55—90天为缓慢下降期。
(株高能下降吗?
)
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也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其生长曲线依然如同一个S形。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以无芒早粳为供试品种,测定了密、中、稀3种密度早稻田群体干重的增长状况,所得结果均符合S形增长曲线(图2—3)。
值得指出的是,不但作物生长过程遵循S形增长曲线,而且作物对养分吸收积累的过程也符合S形曲线。
前期可用指数方程y=aebx(b>0)(该方程表示越长越快)予以表示,式中y为时间x天时的养分积累量,a为时间0时的起始养分量,b为指数方程的常数。
中期为快速积累期,这一时期的养分积累过程可用直线方程y=a十bx予以表示。
后期为减速积累期,其增长方式可用二次方程v=a十bx十cx2来表示。
此时养分积累量已达最大值。
以后,随着作物的完熟以及茎叶枯黄和脱落,作物的养分积累还可能出现负增长,可用指数方程y=ae-bx表示(越长越慢)。
图2—4。
所绘的春大麦单株氮素积累曲线即可代表作物养分积累的一般过程。
)
(二)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1.生育轨道作物的群体、个体、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都是符合S形生长曲线的,这是客观规律。
如果在某一阶段偏离了S形曲线的轨迹,或未达到,或超越了,都会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和速度,从而最终影响产量。
因此,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
同时,S形曲线也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举“发射卫星过程中火箭运行轨迹的例子)
2.促控措施的应用
(1)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例如,用矮壮素控制小麦拔节,应在基部节间尚未伸长前施用,如果基部节间已经伸长,再施矮壮素,就达不到控制该节间伸长的效果。
又如,水稻晒田可使基部1—2节间矮壮,若晒迟了,不但达不到这一目的,反而可能影响穗的分化。
(2)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例如,拔节前对稻麦施速效性氮肥,虽然能对早、中稻的穗形大小或稻麦的小花分化起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能促使基部l一2个节间的伸长,而易引起以后植株的倒伏。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作物的生育期
1.作物生育期的概念在作物栽培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为单位)。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农事操作上使用此概念)。
(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因为从播种到出苗、从成熟到收获都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不能计算在作物的生育期之内。
)根据收获对象的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般以籽实为播种材料又以新的籽实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生育期是指籽实播种后从出苗开始到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
如小麦、水稻、玉米等。
(2)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烟草等,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烟草的生育期是从出苗到“工艺成熟”之间的天数。
(3)需要育秧(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秧田(苗床)期和大田期。
秧田(苗床)期是指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4)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一般将播种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为生育期,而将播种到全田收获完毕的天数称为大田生育期。
2.作物生育期长短的表现
(1)不同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
如冬小麦240—270天,玉米80—150天等。
(2)同一作物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也不同。
如春小麦为100—150天,冬小麦为240—270天;春播玉米为110—150天,夏播玉米为80—110天等。
(3)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育期长短也不同。
如一个中熟玉米品种在大同生育期为110天左右,到运城则为100天左右。
3.影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的因素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这主要是由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1)基因型对生育期的影响。
基因型不同导致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类型及不同品种的生育期长短不同。
如北京地区,冬小麦生育期为250天左右;而夏玉米只有100天。
北京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仅100天左右,不足冬小麦的一半。
同为冬小麦(或冬油菜等)又有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之分。
早熟品种生长发育快,主茎节数少,叶片少,成熟早,生育期较短;晚熟品种生长发育缓慢,主茎节数多,叶片多,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中熟品种在各种性状上均介于二者之间。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某一品种的生育期为什么相当稳定呢?
就是由于生育期是由基因型(遗传性)所控制。
(2)环境条件对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生育期会发生变化。
1)温度和日照长度变化引起生育期变化。
如玉米、大豆、水稻等喜温短日照作物,当从南方向北方引种时,由于纬度增高,温度较低,日长较长,其生育期延长;相反,从北方向南方引种,由于纬度低,日长较短,温度较高,生育期缩短。
又如,大豆是短日照作物,黑龙江省的大豆品种红丰3号在当地春播生育期为104天,当引到辽宁省夏播时,其生育期缩短为80天。
再如,冬性强冬小麦为低温长日照作物,若作春小麦栽培则当年不能抽穗成熟。
2)此外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栽培措施对作物生育期也有影响。
如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生育期较长;低海拔地区则温度较高,生育期就短。
又如同一玉米在春播时生育期较长而夏播情况下较短。
3)同一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变化,主要是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变化,而生殖生长期长短变化较小。
4.作物生育期与产量一般说来,早熟品种单株生产力低,晚熟品种单株生产力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如湖南、江西两省晚熟油菜品种产量低于中熟油菜品种产量,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省入春后,温度上升快,晚熟品种进入成熟时,常遇高温逼熟,导致产量和种子含油量下降,而中熟品种则成熟条件好,产量和种子含油量高。
此外,从群体产量看,早熟品种多适于密植,而晚熟品种多适于稀植,因此,早熟品种群体产量也不一定比晚熟品种低。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育时期是指作物一生中植株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依此显著变化可将每种作物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现将各类作物通用的生育时期划分介绍如下:
1.稻、麦类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图2—5)。
2.玉米一般划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
3.豆类一般划分为出苗期、分枝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
4.棉花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5.油菜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图2—6)。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作物的生育时期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各生育时期视为作物全田出现形态显著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日期,如出苗期是指全田出苗的植株达到50%的那一天,某月某日;另一种是把每个生育时期看成出现显著形态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期,并以该时期开始到下一生育时期开始的前一天为止之间的天数计算,例如分糵期,即是指从分糵开始的那一天起至拔节期开始前一天止之间的天数。
在进行科学试验记载时,常常采用前一种方法。
关于达到各生育时期的“%”标准,一般以10%为始期,以50%为盛期,作为记载某生育时期的标准。
另外,目前对各种作物生育时期的划分尚未完全统一,有的划分粗些,有的划分细些。
譬如,成熟期还可细划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有人还划分出一段小喇叭口期,等等。
再者,按照以上第二种解释,有些生育时期很难截然划分,如大豆的开花期与结荚期、结荚期与鼓粒期、甚至开花、结荚、鼓粒三个时期是前后重叠的。
(三)作物的物候期
作物生育时期是根据其起止的物候期确定的。
所谓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的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现以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的物候期为例加以说明。
1.水稻
出苗:
不完全叶突破芽鞘,叶色转绿。
分蘖:
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lcm。
拔节:
植株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早稻达1cm,晚稻达2cm。
孕穗:
剑叶叶枕全部露出下一叶叶枕。
抽穗:
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1cm。
乳熟:
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呈乳浆状,手压开始有硬物感觉。
蜡熟:
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浓黏,手压有坚硬感,无乳状物出现。
成熟:
谷粒变黄,米质变硬。
2.小麦
出苗:
第一片真叶出土2—3cm。
分蘖:
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1cm。
拔节:
第一伸长节间露出地面约2cm。
抽穗:
麦穗顶部(不包括芒)露出叶鞘。
开花:
雄蕊花药露出。
乳熟:
胚乳内主要为乳白色液体。
蜡熟:
胚乳内呈蜡状,粒重达到最大值。
完熟:
籽粒失水变硬。
3.棉花
出苗:
子叶展开。
现蕾:
第一个花蕾的苞叶达3cm。
开花:
第一果枝第一蕾开花。
吐絮:
有一铃露絮。
4.大豆、
出苗:
子叶出土。
分枝:
第一个分枝出现。
开花:
第一朵花开放。
结荚:
幼荚长度2cm以上。
鼓粒:
豆荚放扁,籽粒较明显凸起。
成熟:
豆荚呈固有颜色,用手压有裂荚,或摇动植株有响声。
以上判断标准为观测单个植株时的标准。
对于群体物候期的判断标准是:
当10%左右的植株达到某一物候期的标准时称为这一物候期的始期,50%以上植株达到标准时称为这一物候期的盛期。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萌发
(一)作物的种子的概念和组成
1.作物生产上种子的概念。
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3类器官。
第一类即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即植物学上种子,它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第二类为由于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梁、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第三类为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
2.种子的组成。
除营养器官的根和茎外,作物的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有些作物胚乳退化,所以看起来不明显)3部分组成。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麦、玉米、高梁等禾谷类作物的种子有胚、胚乳,不仅有种皮,还有果皮包被着,种皮和果皮紧密相连不易分开;而水稻、大麦、谷子等甚至还包括果实以外的内外稃(壳)。
胚乳是种子养分的贮藏场所。
有胚乳的种子,一般内胚乳比较发达,如禾谷类作物。
(2)有胚乳的双子叶作物种子有胚、胚乳、种皮,如蓖麻、荞麦、黄麻、苘麻、烟草等。
(3)无胚乳的作物种子有胚、(含子叶)种皮,但没有胚乳,养分贮藏于胚内,尤其是子叶内,例如棉花、油菜、芝麻、甜菜、大麻及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
由于胚乳或子叶中贮藏养分多少关系到种子发芽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强弱,所以选用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对保证全苗壮苗有重要意义。
(二)作物种子萌发过程
1.有性繁殖作物的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等3个阶段。
(1)吸胀。
首先,种子吸收水分膨胀达饱和,为物理过程。
(2)萌动。
贮藏物质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的活动,分别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及脂肪酸等,这些物质运输到胚的各个部分,作为种子萌发的结构物质和提供能量;继而在适宜的温度和通气条件下,胚根伸长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即完成萌动阶段。
此过程为生物化学过程。
(3)发芽。
胚继续生长,禾谷类作物当胚根长至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到种子长度一半时,即达到发芽阶段。
在进行作物栽培发芽试验时,一般可以此作为发芽的标准。
在田间条件下,胚根长成幼苗的种子根或主根,胚芽则生长发育成茎、叶等。
此过程为生物学过程。
2.无性繁殖作物
(1)以块根繁殖的甘薯,依靠块根薄壁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定芽原基的生长发育,突破周皮而发芽。
(2)马铃薯、甘蔗、苎麻等的发芽,则是由茎节上的休眠芽在适宜条件下伸长并长出幼叶。
这类根、茎萌发的共同点是:
一般都可萌发2个以上的芽,形成一种多芽,以后又可分离成独立的植株;根、茎都具有顶端优势,即在块根、块茎的顶部(开始膨大的一端)和上部的茎节上的芽首先萌发,依次向下,在一种多芽的情况下,上部芽常常会抑制下部芽的萌发;块根、块茎内本身含水量较多,所以没有吸胀过程,只要有一定湿润的土壤环境,温度与空气合适时就可以萌发。
(三)种子发芽的内、外条件
种子和用以繁殖的营养器官能否发芽,首先决定于自身是否具有发芽能力,只有具发芽能力的种子才可能发芽。
除自身因素外,水分、温度和空气是发芽的主要外部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种子发芽要求水分、温度和空气三个因素的适度配合。
1.水分。
制约种子发芽的首要因素是水分,这是由于吸水膨胀是种子萌发的第一步,种子只有在吸收足够的水分之后,其他生理作用才能逐渐开始,否则其他条件满足也不能开始发芽。
这是因为水可以使种皮膨胀软化,氧容易透过种皮,增强胚的呼吸,也使胚易于突破种皮;水分可使凝胶状态的细胞质转移变为溶胶状态,使代谢加强。
在酶的作用下,贮藏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物质,促进幼芽、幼根的生长发育。
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含淀粉多的种子吸水量较少,如小麦为种子的150%—160%,玉米为137%;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种子则吸水量较多,如大豆为220%—240%。
2.温度。
作物种子发芽是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进行的,而酶的催化活力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系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原产北方的作物需要温度较低,如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3—5℃,最适温度为15—31℃,最高温度为30—43℃;原产南方的作物所需温度较高,如水稻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0—12℃,最适温度为30—37℃,最高温度为40—42℃。
3.空气(氧气)。
在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种子发芽极为重要。
各种作物种子萌发需氧程度不同,花生、大豆、棉花等种子含油较多,萌发时较其他种子要求更多的氧。
而水稻种子与一般作物种子有些不同,水稻正常发芽也需要充足的氧气,但在缺氧情况下,水稻种子具有一定限度忍受缺氧的能力,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但缺氧时间不能过久,否则影响幼根、幼叶生长,并且导致酒精中毒。
此外,有些作物种子发芽还需要光,如烟草种子在间歇照光时萌发率较高,其作用机理目前还不太清楚,可能与光期产生光反应,随后产生暗反应有关。
既然水分、温度和空气是发芽的主要外部条件,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栽培上如何协调三者关系非常重要。
比如,在北方春季常常遇到干旱,土壤含水量达不到要求,这时就需要灌水,有时偏偏又下一场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多。
此时,虽水分多,但土壤温度上不去,而且水多,导致土壤空气太少,非常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
(四)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
1.种子的寿命。
(1)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在一般贮存条件下,多数种子的寿命较短,一般为1—3年,如花生种子寿命仅1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种子为2年。
少数作物种子寿命较长,如蚕豆、绿豆能达6—11年。
种子寿命长短与贮存条件有密切关系,如低温贮存可以延长种子的寿命,保持种子密封干燥也可延长种子寿命。
不过作为生产用种总是以新鲜种子为好。
(2)鉴别种子是否有生活力的方法有3类:
一是利用组织还原力,其原理是活种子有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会使物质还原呈特定的颜色,如活种子遇0.1%—1.0%三苯基氯化四唑后其胚呈红色,而死种子不着色。
二是利用原生质的着色能力,如用0.1%靛蓝洋红测定种子,活种子胚不易着色,而死种子胚易着色或全部染上色。
三是利用细胞中萤光物质,如利用紫外线萤光灯照射纵切的种子,有生活力种子能发出蓝色、蓝紫色等萤光,而无生活力种子为黄色、褐色或无色。
2.种子的休眠。
(1)什么叫种子休眠?
具有生活能力的新种子,即使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亦不能发芽的现象叫休眠。
或者说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
休眠是植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野生植物种子休眠现象比较普遍,栽培作物不如野生植物。
休眠有原始休眠和二次休眠之分,大多数作物种子为原始休眠,即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体状态。
但有些作物种子在正常情况下能萌发,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此为二次休眠。
在主要作物中,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豆类、棉花、油菜的种子和马铃薯的块茎等大多具有休眠特性。
(2)种子休眠的机理。
因作物而有不同,休眠的时间和深度也各异。
1)胚的后熟。
是种子休休眠的主要原因,即种子收获或脱落时,胚组织在生理上尚未成熟,因而不具备发芽能力。
这类种子可通过低温和水分处理,促进后熟,使之发芽。
2)硬实引起休眠。
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如豆类作物在干燥、高温、氮肥多的环境下种植常易产生硬实。
为促使硬实种子发芽,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
3),种子或果实中含有某种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而未能发芽,也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水、气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及一些化学物质予以处理,使休眠解除。
如马铃薯可用赤霉素(920)处理打破休眠。
(五)子叶出土类型
作物种子在田间萌发出土过程中,因下胚轴伸长与否,可分为子叶出土、子叶不出土及子叶半出土类型。
子叶出土的作物,如棉花、大豆等,种子发芽时,其下胚轴生长快且伸长,能将子叶带出地面,随后展开变绿,下胚轴成为幼茎。
所以此类作物要求土壤要疏松,播种不能太深,否则不易出苗。
子叶不出土(留土)的作物,如蚕豆、豌豆等种子发芽时,下胚轴不伸长,只有上胚轴伸长,将胚芽带出地面,而子叶残留在土中,直至养分耗尽,其幼茎由上胚轴转成。
另外,小麦、玉米等种子发芽时,首先钻出地面的是锥状的胚芽鞘,它的钻土能力强。
胚芽鞘一出地面见到光照立即停止生长,包在里边的真叶则从胚芽鞘孔口处伸出地面。
可见,这些作物出苗有二个机制。
还有的作物如花生种子在萌发时,它的上胚轴和胚芽生长较快,同时下胚轴也相应生长。
当播种较深时,子叶不出土;而播种较浅时则可见子叶露出地面。
此种情况称为子叶半出土幼苗。
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应考虑到作物子叶是否出土以及根茎(胚轴)长短等特性。
一般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茎长的作物播种可深一些。
二、根的生长
(一)作物的根系
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
作物的根系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须根系,如单子叶作物的根;另一类是直根系,如双子叶作物的根。
1.须根系
单子叶作物如禾谷类作物的根系属于须根系。
它由种子根(初生根或胚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节根、永久根)组成。
种子萌发时,先长出1条初生根,然后有的可长出3—7条侧根,随着幼苗的生长,基部茎节上长出次生根,次生根是从地下接近土表的茎节上发生的,所以叫节根;因为其数目不定,所以又叫不定根;由于其功能期比较长,又叫永久根。
它的出生顺序是自芽鞘节开始,渐次由下位节移向上位节,节根在茎节上呈轮生状态。
当拔节以后,多数作物的茎节不再生出节根,但有些作物(玉米、高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