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719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81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纲要求

五年考情

  考点

年份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文中信息的筛选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断句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文言文

2018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注:

2016、2015、2014年为第16题)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相同)的一组是(注:

2016、2015、2014年为第17题)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注:

2016年为第19题,2015、2014年为第20题)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注:

2016、2015、2014年为第18题)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016年为第20题,2015、2014年为第19题)

2017

2016

2015

2014

常考题型

选择题

选择题

主观题

选择题

主观题

预测热度

★★★★★

★★★★★

★★★★★

★★★★★

★★★★★

 

分析解读

  文言文阅读始终是浙江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之一,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浙江卷文言文阅读以实词、虚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断句和翻译等为考查重点。

共5道题,除断句和翻译为主观题外,其他为单选题。

选材上应该会继续选用传记类或杂记散文,以杂记文为主,如序、记、书等。

预计2020年的考点及题型与近两年的文言文阅读题会基本一致。

分值一般为20分。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中,“文中信息的筛选”这个考点,设计了涉及古代官职的内容,这一新变化提醒考生要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掌握。

【真题典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

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

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

(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

政绩。

答案 A

解析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

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

解释错误。

核心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审题关键:

①选择“不正确的一项”;②解释词语需要结合语境,说出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解题方法:

①实词积累法,要加深对常见实词,特别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实词的理解;②代入语境判断法,根据文意,可知青州牧有荒淫放荡的风气,四方士大夫喜欢那种没有名声和教化拘束的样子,B项解释正确。

③迁移分析法,C项,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

易错警示:

①不看语境,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②实词积累不够,不能理解实词的意思;③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不能准确识别。

命题规律:

①浙江每年必考;②考查内容结合文言句子;③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④所考实词基本是常见的,就存在于经典的篇目之中。

能力要求:

①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命题技巧:

①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实词理解的应用性;②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③即使个别实词较为生僻,也能让考生根据语境判断解释的正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B.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

C.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

D.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

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

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答案 C

解析“效法嵇康、阮籍”错。

由第二段“当时四方士大夫……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可知,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要断句的句子的大概意思。

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

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

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

核心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审题关键:

①要求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②解释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明确虚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解题方法:

①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

易错警示:

①不看语境,不能把握虚词在不同的语境内的不同解释;②虚词积累不够,不能理解虚词的意思。

命题规律:

①浙江卷每年必考;②考查内容结合文言句子;③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④所考虚词基本是常见的,其用法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过。

能力要求:

①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命题技巧:

①结合语境进行考查,体现虚词的应用性;②命题者会从文言文阅读材料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选项。

核心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审题关键:

①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②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明解说是结合语境的。

解题方法:

①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②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的上下文,要关注每个细节、每个字,留心易错的四个方面(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易错警示:

①不能将选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认真对比;②不结合语境,忽视选项对原文的分析。

命题规律:

①该题考点、题型及选项表述方式一直以来没有多大变化。

②涉及古代官职的考点,这一新变化提醒师生要注重对古代文化语词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能力要求:

①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②积累一定量的有文化内蕴的词语。

命题技巧:

①结合文意,对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概括分析;②设置一个有错误的选项,从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分析等类型入手;③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所以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有利于帮助考生理解文言文语段。

 

核心考点:

给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断句。

审题关键:

①用“/”断句;②画波浪线部分。

解题方法:

①标名代,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类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断句。

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

②借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必不可少,又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动词会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③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易错警示:

①忽略语境,在不应断句的地方断开;②实词积累不够,不能正确理解实词的意思。

命题规律:

浙江卷每年必考,仍是2020年的热点题型。

能力要求:

①积累常见的句首、句尾文言词语;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内容。

命题技巧:

①结合语境进行考查,体现实词的应用性;②用来考查考生的句子往往是看上去易误解的句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4分)

译文: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4分)

译文:

 

答案 

(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既:

副词,已经、……以后。

不徒:

不仅、不只。

夸:

夸耀、夸大。

诳:

欺骗。

蹈:

实践,践行。

(2)不显于时:

状语后置,不于时显。

其……不:

难道……不。

贱:

地位卑下。

 

核心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定的句式。

审题关键:

①题干要求翻译成现代汉语;②需要翻译的句子在文中用直线标画出来。

解题方法:

①补充省略成分法,如

(1)句中省略了主语“颜太初”;②关键词落实法,即对一些承载实际意义的词语,尤其是对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务必要落实到位,如

(1)句中“徒”是“只”的意思,“诳”是“欺骗”的意思;③默读法,大致翻译后一定要进行默读,验证整个句子是否通顺合理。

易错警示:

①关键词语不能具体落实,翻译不到位;②翻译的整个句子不够通顺合理;③具体的虚词、语气忘记翻译,或翻译不到位。

命题规律:

①浙江每年必考,分值近两年一直为8分;②浙江高考不仅考查实词、虚词,有时还兼顾考查特殊句式及语气;③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有涉及。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②能够辨别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通假字;③能够辨析特殊的文言句式并准确翻译。

命题技巧:

①将文言句子翻译和文言文语段理解结合起来考查;②所设置的考查点基本为翻译中的关键性词语、特殊句式和特殊语气,所考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有所接触;③句子的选择能有效避开前几题的考查。

  [参考译文]

天下人不崇尚儒家很久了。

当今的士大夫,开口必称自己是儒家。

儒家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戴着高高的帽子,束着宽而长的衣带,穿宽大衣袖衣服的就是儒家吗?

拿着书伏在书册上,诵读不止就是儒家吗?

又只是点评文章,写出华美的文字就自称儒家,这也相差太远了。

放下这些暂时不说,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都是世人所说的大儒,他们果真能够称得上儒家的名声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当时的风气感到愤慨。

他诵读先王的书籍,不拘泥形式,一定要探求其中的道理。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他的身份地位和平民无异,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彰显。

不彰显才华,先王之道就会湮没无闻,于是开始探求国家治理及发展社会风气的得失,用诗歌和文章的形式来宣扬传布它。

景祐初年,青州的地方长官行事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处世方式,当时四方的士大夫陶醉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慢慢地形成了风气。

颜太初憎恨他们成了扰乱社会风气的根本,作了一首《东州逸党》的诗来讽刺他们。

这首诗被皇上听到,皇上立即治青州长官的罪。

又有郓州的长官对下属的清廉正直与自己不同而感气愤,用罪名诬陷下属,致使他在狱中被拷打而死。

他的妻子孩子弱小无处控诉,颜太初平素与他交好,怜悯他被冤死,作了一首《哭友人》的诗,州牧也因此获罪被罢免。

当时有人举荐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诏令让他做国子监直讲。

恰好有个对太初不友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太初狂傲自大,不能任学官一职。

皇上的诏令立即下达,改授他河中府临晋主簿一职。

颜太初为人处世,实在宽厚善良并有政绩,并非狂妄之人。

又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管理南京学馆,在睢阳去世。

按原来的制度,判、司、簿、尉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的结果为下等的,都会按例升为令、录。

即使那些愚蠢、胆小、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处的人,等待数年,也会获得晋升。

然而太初有如此才学,考中进士,入职做官近十年,最终到死也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

唉,上天这样不看重读书人,使情况到了极坏的地步!

小人所责怪的高洁正直的人一定除去吗?

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的仕途和寿命都不通达?

世人见颜太初的官职不能吸引人,又因他的文章多指摘攻讦,那些有弊病的害怕听到自己的不足,即使看到他的文章,也不见重视,所以他的文章被遗弃的很多,而我只得到两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整理并为之作序。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后代若能见到他的作品,细看《后车》一诗,就不会忘记警诫教训;观看《逸党》一诗,那么礼仪就不至于崩坏;阅读《哭友人》一诗,那些酷吏就会心生羞愧;观看《同州题名记》,地方长官就会知道理政弊端;察看《望仙驿记》,地方官吏就不会过分迎送路过自己辖地的官员。

由此看来,它的益处不是很多吗!

炼技法

【方法集训】

方法1 文言实词解题方法

1.(2016课标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

担心

B.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

好处,利益

C.尝有使客亡橐中物亡:

丢失

D.与盗物民家有间矣间:

隔阂

答案 D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

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

曾公亮设立闸门,将湖水排到曹娥江,百姓享受到了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管辖的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随从的人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差别。

”坚持争论,于是朝廷就下交有关部门讨论,按照抢劫禁物的法律,盗贼得以不死。

2.(2018镇海中学高三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

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

志意何时复类昔日?

已成老翁。

但未白头耳!

光武言:

“年三十馀。

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

”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

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

颇复有所述造不?

东望於邑,裁书叙心。

丕白。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有所虑    虑:

思虑

B.所更非一更:

经历

C.来者难诬诬:

欺骗

D.何可攀援攀援:

挽留

答案 C

[参考译文]

过去伯牙因钟子期破琴绝弦,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因子路被人杀害,就把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

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但自然是当时的优秀人物。

现在活着的人,已经赶不上他们了。

将来定有优秀人物出现,后来之人不好乱说(不可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有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致整夜不眠。

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

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

东汉光武帝说:

“三十多岁,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光一件。

”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

用犬羊一样的质骨,穿着虎豹的纹样;没有众星的明亮,只是凭借日月的光芒(比喻自己德行不够,却处在很高的位置;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

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岁一旦过去,怎么能留得住?

古人想着夜里拿着蜡烛游走,确实是很有道理啊!

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

可又有什么著作吗?

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

曹丕陈告。

方法2 文言虚词解题方法

1.(2016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

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

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

“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

至暮,哭而归,不食。

司马家的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

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宗质以父荫斧斤以时入山林

B.吾求母,东南无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必也蜀乎?

吾其还也

D.乃饮泣强食。

臣乃敢上璧

答案 D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地人,但不知在什么郡里。

母亲姓展,是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之乱,母子失散。

宗质因为父亲功勋取得入仕权利,长大后,做官所到之处必定寻找母亲,但终无所获。

他的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

“我寻找母亲,找遍东南一带都没有,会不会在蜀地呀?

”(于是)跟随司马季思到西面去。

船只经过的各州,若是郡县、村市,他一定登岸,遍地大声呼号,喊“展婆,展婆”。

到天黑,哭泣着回来,也不肯吃饭。

司马家的人也为他哀痛,必设法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抽泣一边勉强吃点东西。

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到达荆州,又是这样。

每天早晚哭号,直至咽喉疼痛,气息虚弱,才在茶楼休息一下,哭泣流泪。

2.(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斲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

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馀之书。

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

“吾何以传女曹哉?

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

”因指书而欣然笑曰:

“所传者惟是矣。

”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何  处不勉焉

B.部居类汇,各以其次斧斤以时入山林

C.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而问记于琬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B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共有七间。

过些时候命工匠砍伐木材,起造书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附以传注、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附以乐府、诗馀等方面的书。

共有七十二个书橱,(书籍)按照部类放置,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色的书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上这座楼,教导他们说:

“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

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

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的,都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但子孙不一定能世代富下去;都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东西传下去,但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代珍爱这些东西;都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的东西传下去,但子孙又不一定能世代享受这些娱乐。

我正把这些事例当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

”于是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

“我传给你们的,就只有这些了!

”于是就用“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写一篇记。

方法3 文言文翻译方法

1.[替换法](2014山东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方国珍)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译文:

 

答案 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参考译文]

皇上大怒,想要派水兵诛杀他。

没有办法,詹鼎替方国珍起草表章谢罪,言辞非常恭敬,明辨是非。

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2.[调整法](2015课标全国Ⅰ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译文: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

“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同生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

3.[保留法](2016课标全国Ⅱ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译文:

 

答案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参考译文]

那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4.[删削法](2015四川改编)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