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69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墙上的斑点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2课墙上的斑点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弗吉尼亚·伍尔芙

简历

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她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因健康原因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从父亲的藏书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04年她父亲去世之后,她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

后来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她运用“意识流”技巧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941年3月,投水自尽。

作品

《达洛维夫人》《雅各的房间》《到灯塔去》《墙上的斑点》。

评价

英国女作家、批评家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背景扫描]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芙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

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

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

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

在这种艺术见解的支配下,伍尔芙写了《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

[常识积累]

1.“意识流”简介

(1)发展过程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领域,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集中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2)主要特征

首先,意识流作品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

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的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

作品中意识“随意调度”,不断跳跃,用以表现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

(3)常用手法

①直接内心独白。

在描写内心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作者连“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解释性论述都省去了。

②间接内心独白。

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

③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4)作家作品

①弗吉尼亚·伍尔芙,代表作《到灯塔去》。

②马赛尔·普鲁斯特,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③詹姆斯·乔伊斯,代表作《尤利西斯》。

④威廉·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2.伍尔芙名言

(1)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2)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

(3)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

(4)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3.伍尔芙之死

伍尔芙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芙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赝品(yàn)

(2)古冢(zhǒnɡ)

(3)箭镞(zú)(4)簇拥(cù)

(5)鸟窠(kē)(6)鬈发(quán)

(7)铁箍(ɡū)(8)别墅(shù)

(9)茎条(jīng)(10)芜菁(jīnɡ)

(11)呆滞(zhì)(12)怂恿(sǒngyǒng)

(13)都铎(duó)(14)鳍翅(qí)

2.多音字

(1)藏

(2)弹

(3)绿

(4)纤

(5)哄

(6)宿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流逝 流失

辨析

  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多指岁月等抽象的东西消逝。

流失:

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例句

  ①CHIC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一成不变地随着时间流逝,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者,在穿越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一直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

②昨晚,一件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清乾隆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现身保利春拍专场,并最终以7015万元成交。

(2)原形 原型

辨析

原形:

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

(含贬

原型:

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义)

例句

  ①日本地震,把日本政府震出了原形,也把一个民主的神话震出了原形。

②6月25日,以全国优秀党员工作者、全国模范检察官、菏泽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原菏泽市牡丹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敬艳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人民检察官》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首映。

2.成语积累

(1)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2)悬而不决:

没有着落,没有结果。

(3)一哄而上: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4)从容不迫:

非常镇静,不慌不忙。

(5)逆流而上:

比喻迎着困难而上。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赏析文本指要

1.本文的叙述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其内心活动是如何表现的?

[提示] 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

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2.试分析“墙上的斑点”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出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3.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

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

例句

作用

承接点

具体功能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

引导过渡

  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

  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为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

  “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

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概括总结

  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倒下之后。

  通过前面意识流动描写的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和“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突现、提升主题

  文章表现了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

  明确文本的意义,对文本中出现的无数个意象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写法阐释]

1.内心独白的手法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

这篇小说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思想过程,这里除了主人公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小说在开始时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时间“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之后,我们便随着主人公的思绪,一会儿批评“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一会儿感慨“唉!

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

人类是多么无知”,一会儿又发出疑问“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这完全是一个人活生生的心灵写照。

2.任意流淌的时序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正常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

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状态。

3.自由自在的联想

本篇小说运用了自由联想,以形象独特的比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惜任何代价来揭示那种内心火焰的闪光”,那种在头脑中一闪即过的信息,遵循了“精神主义”的创作方法。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

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

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上的那些古冢,据说,它们不是坟墓,就是宿营地。

在两者之中,我倒宁愿它们是坟墓,我像多数英国人一样偏爱忧伤,并且认为在散步结束时想到草地下埋着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书写到过它。

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

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

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

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镞,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这种旅行对于牧师和他们的老伴都是一种愉快的职责,他们的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者正想收拾一下书房。

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那个关于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长期悬而不决。

而上校本人对于就这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否搜集到证据却感到愉快而达观。

的确,他最后终于倾向于营地说;由于受到反对,他便写了一篇文章,准备拿到当地会社的季度例会上宣读,恰好在这时他中风病倒,他的最后一个清醒的念头不是想到妻子和儿女,而是想到营地和箭镞,这个箭镞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橱柜,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丽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

不,不,什么也没有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现。

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才好呢?

——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钉进墙里已经有两百年,直到现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钉子的顶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正在一间墙壁雪白、炉火熊熊的房间里第一次看见现代的生活,我这样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知识吗?

还是可供进一步思考的题材?

不论是静坐着还是站起来我都一样能思考。

什么是知识?

我们的学者除了是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记载星辰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还能是什么呢?

我们的迷信逐渐消失,我们对美和健康的思想越来越尊重,我们也就不那么崇敬他们了……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

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1.在作者意识中,“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请作概括。

答:

 

 

 

答案:

①是古冢还是营地。

②旧钉子的钉头。

2.作者所写的事物是否合理?

试从第一段中找出关键句子来证明它。

答:

 

 

 

答案:

可以说是合理的。

因为在“某种光线下面”,人会产生某种朦胧的感觉。

而且作者用了“不敢肯定”“似乎”这些词语。

3.在第二段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结尾“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对美好可爱世界的追求与热爱。

(2)对无法摆脱现实中尊卑等级秩序的无奈。

4.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意识流小说怎样的特点?

答:

 

 

 

 答案:

①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

②人的意识流动不受时空限制,有很大的跳跃性。

叙述的腔调及速度的运用

一、叙述的腔调

1.什么是叙述的腔调

叙述腔调,也就是叙述人在叙述小说故事情节时的一种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叙述人不管用第几人称,其实际的叙述者都是作者,所以叙述者无论是站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也就流露出作者的一种创作风格,如伍尔芙小说中的睿智与抒情,海明威小说中的内敛与沉潜等。

2.叙述腔调的运用

叙述的腔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运用得好,有助于小说创作的成功,比较下面同一作家的两段文字:

(1)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烦;其次,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发脾气。

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

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

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

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后来我的身体整个儿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

(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

1999年版。

施咸荣译)

(2)雨下得更大了。

我沿街继续往前走。

透过红十字娱乐室的窗子,可以看到一些士兵正三三两两地站在屋里的咖啡柜台前。

我虽说同屋里隔着玻璃,但也听到了另一间房里打乒乓球的“乒乓”声。

我过了马路,走进一家茶馆。

里面除了一个中年女招待以外别无他人。

看那女招待的样子,她好像更愿意招待一位身上雨衣已干的顾客。

我尽量轻手轻脚地把雨衣挂在衣架上,然后坐下来,要了茶和肉桂面包干。

这是我一天中第一次开口同人说话。

(塞林格《献给爱斯美的故事》,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

在《献给爱斯美的故事》这篇自传性的作品中,作家和叙述者是贴近的,“我”饱含着作家的感情,作家的情感倾注于整个故事之中。

而在《麦田的守望者》里,叙述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16岁少年。

塞林格完全把整个故事的讲述空间留给了这个纽约少年,作家自己则隐藏起来了。

《献给爱美斯的故事》没有运用富有诗意的比喻、讲究节奏感的句式以及带有文采的书面语,而是通篇采用贫嘴胡侃的少年口语。

这两部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独特腔调的运用。

二、小说叙述速度的控制

1.惜墨如金,言简意赅

如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鲁达去打镇关西的情节,鲁达是如何走到状元桥的,又是如何找到郑屠的肉铺的,这些情节实际所用的时间不见得很短,但这些对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文章主题来说无关紧要,所以作者简略处理。

2.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打郑屠的三拳,所用时间也并不见得很长,但这个情节最能体现出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所以作者对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将其刻画得细致入微,使其成为全文描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节选)

那天晚上我走进赌馆,有两只台子已经围满了人,我绕着走向第三只台子,摸出几个金币预备下注,忽然迎面传来一阵非常奇怪的声响,使我吃了一惊。

那时正当人人定睛、个个紧张、心神似乎都被静默震慑住了的一霎,每逢圆球奔跑得疲惫无力只在最后两个码盘上颠踬着时,就会出现这样的一霎。

此刻我竟听到一阵咯咯喳喳的响声,像是骨节折裂,我不由自主地向对面望了一眼,立刻见到——真的,我吓呆了!

——两只我从没见过的手,一只右手一只左手,像两匹暴戾的猛兽互相扭缠,在疯狂的对搏中你揪我压,使得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

那两只手美丽得少见,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皙,指甲放着青光、甲尖柔圆而带珠泽。

那晚上我一直盯着这双手——这双超群出众得简直可以说是世间唯一的手,的确令我痴痴发怔了——尤其使我惊骇不已的是手上所表现的激情,是那种狂热的感情,那样抽搐痉挛的互相扭结彼此纠缠。

我一见就意识到,这儿有一个情感充沛的人,正把自己的全部激情一齐驱上手指,免得留存体内胀裂了心胸。

突然,在圆球发着轻微的脆响落进码盘、管台子唱出彩门的那一秒钟,这双手顿时解开了,像两只猛兽被一颗枪弹同时击中似的。

两只手一齐瘫倒,不仅显得筋弛力懈,真可说是已经死了,它们瘫在那儿像是雕塑一般,表现出的是沉睡、是绝望、是受了电击、是永逝,我实在无法形容。

因为,在这以前和自此以后,我从没有也再见不到这么含义无穷的双手了,每根筋肉都在倾诉,所有的毛几乎全部渗发激情动人心魄。

这两只手像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儿。

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像是玩弄了一个小轮子。

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唾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

那只静卧不动的左手这时如闻警声,马上也惊惶不宁了:

它直竖起来,慢慢滑动,真像是在偷偷爬行,挨拢那只瑟瑟发抖、仿佛已被刚才的一掷耗尽了精力的右手。

于是,两只手惶惶悚悚地靠在一处,两只肘腕在台面上无声地连连碰击,恰像上下牙打寒战一样——我没有,从来还没有,见到过一双能这样传达表情的手,能用这么一种痉挛的方式表露激动与紧张。

望着这双颤抖喘息迫不及待的手,看着它寒栗惊惧的神情,我突然觉得整座大厅里其他一切全部死灭僵凝了,尽管四周营营扰扰,管台子的喊声像小贩叫卖,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转轮里的圆球巡回滚动,终于高起低落、跳进它那平坦的圆形牢笼——所有这些动荡嘤嗡冲袭神经的纷乱景象对我全不存在,我紧紧盯着平生难遇的这双手,竟被它迷住了。

(《斯·茨威格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纪琨译)

[鉴赏点读] 在叙述主人公进来的动作时,作者用了简省的笔墨,小说的行进是常速的;当我们的视线随着主人公的眼睛落到那两只手上时,作者不惜笔墨去描绘那两只手的各种动作,刻画这些动作反映出手的主人的心理,小说的速度便慢下来了。

这时候,真实状态中也许只停留几秒钟的情景,作者却在其间长时间徘徊,精心描绘和刻画那个时刻和那个场景,仿佛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张弛有度,快慢相间,小说便显得引人入胜了。

试想,如果总是细致描绘,再精妙也会令读者厌烦;如果一味跳跃式交代,小说就无法精彩了。

所以,聪明的小说家会掌握叙述的速度,让小说精彩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