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673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docx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

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与发展设想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战略的需要。

一、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过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拉动了全县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工业经济初具规模,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66亿元,在地区八县一市中排第一位。

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对一、三产业的拉动不断增强。

2006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

46:

30。

工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为全县经济贡献了10.2个百分点的增速。

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

  

(二)企业管理日益规范,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全县工业企业按照《市区工业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企业管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得以夯实,经济效益多年保持较好水平。

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79.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5.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4.8亿元,其中利润4.3亿元,在全市区县中排第八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9.4,总资产贡献率为11.9%,资本保值增值率113.4%,资产负债率62.9%,全员劳动生产率66067元/人。

  (三)技术进步力度增强,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通过技术改造,新的增长点得以不断涌现,工业企业技术装备不断上档升级。

2006年,全县技术改造在建项目33项,项目总投资16.1亿元,完成财务支出5.8亿元。

新产品和新品种的开发基本做到了生产一批、储备一批、试制一批、科研一批,共实施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34项,通过市级新产品鉴定2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

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储备、建设、竣工投产,为工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四)重点企业持续发展,支撑作用凸显。

重点企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6年,12户重点工业企业区内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1.3%;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6%;实现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6%;实现利税13.4亿元,其中利润3.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9%和90.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3.7,高出规模以上工业24.3个点。

  全县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工业总量偏小,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自我调控能力弱,且又处于阶段性的成熟期,发展速度趋缓。

二是工业结构不理想,与全市主导产业的衔接对接能力不强,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和拉动能力弱。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闲置资产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

五是重点工业企业发展显现疲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形势

  在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日益趋好的情况下,推进新型工业化拥有众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新跨越指明了方向。

  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我区抓住机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在国债资金安排上,将提高对工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投入的比重,这些政策措施又将使工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是三峡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库区产业化政策和对口支援的机遇。

为保证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三峡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发展,加大对三峡库区后期扶持力度,这必将为我区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同时,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对口支援库区经济建设,特别是省对口支援迈入新的阶段,势必会为工业实施新一轮嫁接改造提供发展良机。

  四是两个区域城市化进程对工业化的支撑和促进。

一方面是主城区推进城市化。

直辖以来,迅速加快的主城区城市化建设已惠及,的发展硬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位于中部,处在市外三环线,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

这将进一步提高区位优势,凸显作为中部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地位,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

另一方面是自身推进城市化。

目前,城市骨架拉开、国道319线涪武路段改造、港口码头复建、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等陆续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的城市环境,增强了发挥承上启下、承东启西、辐射长乌两江的能力。

这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五是良好的发展工业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发展,形成了几家初具规模的企业集团,有几家在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有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品牌,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好经验,为发展工业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六是区委区政府一以贯之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实施重点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共识,区级各部门为发展工业营造了比较宽松的软环境。

还具有一大批能征善战、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

这些机遇和有利条件必将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

  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开放条件和经济、科技、人才优势,在近期可能进一步与内地拉开距离,我们实现赶超战略的任务十分艰巨;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缓慢和人才短缺,已经成为等欠发达地区的软肋;工业经济发展仍有许多的困难和不足,如生产要素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欠帐大、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层次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只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善抓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再创辉煌。

  三、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兴区,坚持重点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壮大规模,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实施“161”工程,构筑长、乌两江“T”字型工业经济带,建成市新兴工业基地。

  

(二)战略目标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以2002年为基数,围绕2007年再造一个工业,2010年再造两个工业的总目标,实现“三壮三升”。

  ——工业投资总额明显壮大。

在2002年基础上,全县工业投资总额年均递增19.3%,到2007年达到21亿元,2010年达到30亿元,累计投资额达到160亿元。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

到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产值达到14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扩大,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

  ——工业企业规模明显壮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到2010年力争达到200户左右。

10户企业进入工业五十强行列,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20亿元、10亿元的企业群体。

同时拥有一批年销售收入3—5亿元的后备队伍。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到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53,到2010年达到160。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007年的9万元/人·年,2010年的12万元/人·年。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到4吨标煤,2010年下降到3.5吨标煤;从2006年到2007年,工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到2010年,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

  ——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显著提升。

到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到25亿元,利润达到8.4亿元;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40亿元,利润达到15亿元。

  ——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到2010年,4—5户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7年达到20%,2010年达到25%;新产品产值率2007年达到26%,2010年达到39%;到2007年新增全国驰名商标2个,全国名牌产品2—3个,到2010年新增全国驰名商标2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外贸出口总额到2007年达到10000万美元,2010年达到15000万美元;全县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每年有明显提高。

  (三)战略思路

  围绕前述战略目标,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将秉承“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精神,增强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着力实施“161”工程,即“构筑一个平台,建设六大基地,培植十强企业”,确保再造两个工业目标的如期实现。

  构筑一个平台

  即构筑李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平台。

以发展新型工业、壮大经济总量为目标,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植新的财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落户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用好用活市园区建设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构建以临港产业、加拿大园、医药制造、新型建材、化工、食品为主的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到2010年“再造两个工业”的目标,以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将李渡工业园区打造成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体现现代工业形象的生态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2007年,李渡工业园区(含龙桥片区)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

 建成六大基地

 建成医药、化肥、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建材六大基地。

到2007年六大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2010年达到89%。

  以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基地。

依托太极集团、三九医药等龙头企业,发展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工业。

建设西布曲明、硫酸软骨素等原料药生产线,建成优质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基地和儿科用药基地,加快优质原药生产步伐,提高中西药品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形成中西成药产业化。

到2007年,医药工业产值达到21.5亿元,2010年达到35.5亿元。

  以磷氮肥为主的化肥基地。

依托中化公司和建峰化工总厂两大企业集团,主攻磷肥、氮肥,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磷、氮肥为核心的优势化肥产品群,实现产能翻一番以上,达到年产化肥400万吨能力,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建成长江上游的化肥基地和我国最大的磷、氮肥生产基地。

适时发展精细化工、有机化工等项目。

增加农药生产品种。

积极开展精对苯二甲酸(PTA)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建成投产。

到2007年,化工工业实现产值34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85亿元。

  以榨菜为主的食品基地。

以榨菜集团、辣妹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榨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到2010年,全县青菜头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榨菜加工水平,开发榨菜附产物,提高榨菜的综合利用水平。

实现产业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榨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达到600元。

建成中国榨菜交易中心。

充分发挥新涪公司豆油加工生产能力,适时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积极争取卷烟生产计划,进一步提高卷烟档次和附加值;稳定饮料等食品生产;积极发展多孔淀粉等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种植、加工业发展。

到2007年,食品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2010年达到50亿元。

  以苎亚麻丝纺为主的纺织基地。

抓住机遇,壮大以苎亚麻纺织品、丝绸深加工为主的纺织工业。

以金帝集团为龙头,扩建布料染色及后整理生产线,提高染色坯布质量,开发特宽幅汽车、装饰等产业用布;依托国际国内成熟知名品牌,扩大服装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档次,开发苎麻、亚麻高档面料和服装;积极开展新型纤维的研究、生产加工,提高纺织品的生产规模和附加值。

扩大蚕桑规模,发展丝绸业,增加农民收入。

建成6万亩苎麻种植基地。

到2007年,纺织工业产值达到5.5亿元,到2010年达到11亿元。

  以铝及汽摩配件为主的机械冶金基地。

抓住建设“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有利时机,振兴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船舶产品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

到2007年,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建成输变电设备工业园区,发展其它电子、电器设备生产制造业,到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以川东造船厂为龙头,以镇安、蔺市为重点,振兴船舶修造业。

鼓励船舶修造企业实行联合重组,形成以船舶制造企业为核心,修船、配套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形成“大产业、小分工”的产业集群,建成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内河船舶修造中心。

到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利用川东造船厂具有较完备的大型和重型钢结构生产装备和超重运输设施,生产制造大型钢结构,到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实施煤电铝(材)联营,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0万吨。

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着力开发铝锰、铝镁等铝合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到2007年,机械冶金业完成工业产值20.5亿元,2010年完成产值43亿元。

  以管材及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基地。

提升以新型墙体装饰材料、工程用管材、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建成新型建材工业基地。

以国通管业、朝华晶化石公司、建陶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加大配套产品和环保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

积极发展环保型内外墙装饰材料、塑料管材管件、卫生洁具等新型建材。

大力调整水泥企业,坚决关闭生产设备落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低的水泥企业,加快发展新型窑外分解干法水泥生产线,重点扶持大型水泥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做大规模,尽快达到年产150万吨规模。

发展商品混凝土等建材产品。

到2007年,建材工业实现产值14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25亿元。

  培植十强企业

  在继续保持我区现有工业50强企业外,有针对性地对区内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到2007年,力争全县有10户工业企业进入工业50强。

到2010年,全县有10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新增1—2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措施

  

(一)坚持重点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重点企业

  始终不渝地坚持重点发展战略,发展并依托重点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适度集中,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集团。

按照积极稳妥、企业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实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有名牌产品、知名度高、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大胆实施跨行业扩张,实施围绕主导产品上下游企业的扩张,尽快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具备产业优势、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公司、大集团。

到2010年,太极集团力争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并形成初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力争烟厂、建峰化工、化工、新涪公司等企业销售收入过20亿元,金帝集团、榨菜集团、水投集团、东升铝业、国通管业等一批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

  

(二)合理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合理布局几大行业。

重点发展T字型产业密集区,形成T字型经济带。

按照城市规划的定位,城区周边可保留医药、烟草工业,李渡片区重点布局机械、食品和建材工业,南岸浦片区及白涛镇重点布局化学工业,清溪以下重点布局有色工业,长江沿岸发展船舶修造和船舶运输业。

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并按照产业分工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集群。

到2007年,沿江T字型经济带实现工业产值达到145亿元,到2010年达到255亿元。

  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在抓好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朝华科技回涪发展IT产业,引导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涉足高新技术行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优惠政策,扶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

  三是发展信息产业。

充分利用我区现有光纤网络,发展高速信息网,构建全县结构合理、高速宽带、内畅外通的信息高速公路。

推进政务、企业、金融、财税、贸易领域信息化,建好政府公众信息平台,增强服务功能。

到2007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综合性的、多媒体化的信息基础网络体系,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网络娱乐等普遍开展,“数字化”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以自主培育、资源整合、招商引进、企业孵化为途径,大力培育信息产业龙头企业。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朝华科技、长丰通信回涪发展,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重视对中小型企业的孵化哺育,使其脱颖而出。

尽快建成区科技孵化园,创办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企业群与产业链。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发展“点”、以产业基地为基础“面”、以产为链为牵引“线”的信息产业基地。

  充分抓住“信息化试点区”和“制造业信息化试范区”建设契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企业管理、开发、生产、营销、采购、结算等环节的流程再造。

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整合区内外信息化技术资源,充分借助网络技术集成资源的优势,搭建企业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

  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榨菜、苎麻、中药材、丝绸、畜禽等产品的加工,搞好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到2010年,培育龙头企业30户,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要努力上规模上档次,力争做大做强。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增长极。

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着力实施“12345”发展战略,即培育10强年产值(销售收入)过3亿元、利税过3000万元的非公有制经济领航企业;培育20颗年产值(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的非公有制经济明星企业;培育30户年产值(销售收入)5000万元一1亿元、利税过500万元的非公有制经济新星企业;培育40个年产值(销售收入)500—5000万元、利税过50万元的非公有制经济小巨人企业;培育50朵年产值(销售收入)100—500万元、利税过10万元的非公有制经济小金花企业。

  (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狠抓技术创新。

以构建我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为工作目标,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作为着力点,把引进技术、培育产学研联合体作为主要措施,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到2007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250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个,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0个。

  二是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

滚动实施61项重点项目,实现策划一批、开工续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项目管理体系。

加大项目市场分析、效益测算、技术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通过推进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布局合理、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全面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综合素质。

  (五)大力招商引资,拓宽扩大再生产的渠道

  坚持“以开放总揽全局、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以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为目标,以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出口为着力点,依托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面向全球经济、发达地区、知名企业三个层面,提高竞争、创新、服务、学习四个水平,全面开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以李渡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促进全方位特色招商、错位发展。

实施“亲商、安商、富商”工程,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引进核心企业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力争实现外资项目的产业示范和带动效应。

  (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工业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

运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自我保护能力。

大力实施质量兴区战略,发展一批“老名牌”,创造一批“新名牌”,培育一批“未来名牌”,全面提高我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到2007年,重点工业企业IS09000系列产品质量认证率达到100%。

注重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量,高度重视和强化营销工作,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我区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推进企业改革和管理,实现企业体制创新

  一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革。

尽快研究制定解决我区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相关政策,把实现产权多元化与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和经营管理者持有股权,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二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推动国有资本向“四优”集中,即向优势行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产品集中、优势企业家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调控力。

加大劣势企业退出力度,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现有国有亏损企业和“三无”企业的问题,妥善安置这类企业的职工。

  四是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加大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力度。

制定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抓住辅业产权多元化改制和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两个关键环节,积极创造条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步伐。

  五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国有资产监管新机制,建立有效监管国有资产的法规体系。

构建国有产权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资产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六是切实加强企业管理。

继续推行《区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不断学习和创造先进管理经验。

逐步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管理方式,用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

坚持以营销管理为龙头、财务管理为核心,扎扎实实开展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促进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八)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鼓励发展环保型企业,倡导绿色GDP增长。

严格执行工业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并转。

抓住国家治理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契机,积极规划实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加大工业废水治理的力度,尽可能实现污水循环利用,到2007年,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到2010年达到80%;同时加大工业废气的治理力度,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治理。

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强化排污在线监控,切实减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实现污染物的稳定达标排放。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展清洁产品质量认证试点,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城市生活垃圾、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渣)、化工公司的磷石膏等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