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48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x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

题型:

1单选12个(12分)2多选12个(24个)3名词解释4个(12分)4简答6个(24分)5论述4个(28分)

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萌芽阶段的学校名称(10页)

“序”、“庠”初步具备了学校的雏形。

明堂:

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称“大教之宫”。

成均:

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

“成均”以音乐教育为主。

虞庠:

虞庠以德教(孝的教育)为主。

序和校:

“序”主要是习射的场所,“校”原来可能是养马的地方,后来逐渐变成了军事教育的机构。

2.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8页)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主要有:

“学术官守”、“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第一,学术官守:

也称“学在官府”。

官方垄断了知识和文化教育,学校唯有国家办理,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

第二,官师合一:

西周为师者必为官,或是致仕官员,掌管宗教文化的官员既有官职,又兼领教职。

第三,政教合一:

从西周的学制可以看出,西周学乡、州、党、闾及诸侯国的行政和政治建置与学校系统相对立。

而且,学校本身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既是施教之所,也是议政之地。

3.《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大学”的教育过程(40-42页)

原则:

教学相长:

一方面指教师本身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困难也会促进学习,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都会促进教师的进步。

启发诱导:

教师要积极开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提供给予现成的答案。

预时孙摩:

“预”是指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做到“未雨绸缪”。

“时”即抓住合适的机会及时施教,不可过早或过迟,以免达到不想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孙”指循序渐进,按照年龄的顺序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合理的安排教学的进度,由易到难的传授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相互观摩以取长补短,这就是所谓的“摩”。

长善救失:

教师要辅导学生修正不正确的态度,发扬其优点,已达到好的效果。

藏息相辅:

在学习时,课内和课外、正课和自习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张有弛,乐学而亲师,对学习充满兴趣。

尊师重教:

强调学生要尊敬教师,相应的,教师要满足的条件除了知识渊博外,还应当道德高尚,拥有丰富的教学技巧等。

《学记》把“大学”教育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

前七年分为四个阶段,为“小成”阶段: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小成阶段主要做到学习和理解经书,对于所学的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同伴及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后两年为“大成”阶段: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成阶段需要学会触类旁通,坚定意志,确定信仰。

注意:

“大学”和《大学》不同

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领,《大学》提出要经过八个步骤,即“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的完整过程。

4.唐代中央官学的普通学校、贵胄学校(64页)

普通学校:

太学、四门学、广文馆

贵州学校:

崇文馆、弘文馆、国子学

专科学校:

律学、算学、书学、医学、崇玄学

5.科举考试方式、清代科举考试程序(69页)(97页)

考试方法:

(1)帖经。

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

(2)口试。

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

(3)墨义。

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

(4)策问。

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清代科举考试程序: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6.宋代的三次兴学、宋代书院中的专职人员(72页)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

第三,创建太学,聘请名儒大师到太学任教。

在太学中推行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

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与积分制。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推行学田制。

第三,恢复和创立了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改革科举考试,编写《三经新义》作为标准教材。

崇宁兴学(蔡京):

第一,整顿和完善中央官学,扩大太学规模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再度推行三社法。

第二,增设和复办画学、道学、书学、算学等专科院校。

第三,创设专门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普设路学。

第四,废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宋代书院中的专职人员:

书院的领导是“洞主”、“山长”,设有“主持”、“讲座”等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

7.明代的地方官学(87页)

儒学:

府学

州学

县学

社学

各司儒学:

诸土司儒学

都司儒学

行都司儒学

都转运司儒学

宣慰司儒学

安抚司儒学

卫儒学

武学

医学

阴阳学

8.孔子关于教师的思想(31页)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爱护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教学相长

(6)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但是又不可越阻代庖,而是鼓励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教师要避免学生对自己唯唯诺诺,希望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7)因材施教。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提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要以身作则,强调表率作用。

9.孟子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35页)

第一,存心寡欲。

耳目之欲会妨碍道德修养,因而必须对欲望加以克制。

而要克服自身的欲望,就需要加强对意志的锻炼。

第二,持志养气。

大丈夫要有高尚的品质,士应该具有高远的志向。

在立志的基础上,还应当明确当做和不当做之事,不能做没有廉耻的事情。

第三,反求诸己。

行为得不到效果要从自身检查原因,要厚于责己,但不要自暴自弃。

第四,改过善迁。

人们怒应该固执自己的成见,而是应该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改过自新。

第五,磨练意志。

一个人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培养道德,才能拥有智慧,才能成就事业,与此同时,磨练意志也是坚定志向和克服欲望的前提和保证。

10.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39页)

所谓“虚”,就是不能让已有的知识和态度妨碍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学习。

所谓“壹”,是指目标的专一,在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

“静”要求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想象而影响自己思维和学习。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是“未得道”者“求道”的正确方法。

11.道家教育思想(PPT)

道家鄙视和否定社会生活,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逍遥,阐述了富有辩证法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提倡怀疑,善于从反面提出问题。

道家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既非有知识也非有道德,而是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无争无头的质朴状态。

因此,教育应是个将种种人为影响逐渐消减的过程,提醒人必须注意教育的负作用和教育中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

道家对学习求知问题也有独特见解:

提倡怀疑、不仅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更怀疑“圣人”教条。

道家善于从反面提出问题,揭示出教育中的矛盾与问题,给人以启示。

12.墨家教育思想(33页)

墨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提出了“素丝说”,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素丝,对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侵染作用,必须加以谨慎的重视。

墨子认为教育的正常发展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教育作为了救世的事业。

并且墨子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辩论才能等多个方面。

在实施教育时他主张积极主动的劝教,“不强说之,人莫知之”。

在教育方法上,墨子注重遵循逻辑规律,提倡“以见知隐”,“察类明故”,从已知推及未知,从现象推及本质,在讲学时也常常用明白的比喻阐述抽象的道理,并将这些思维方法运用到论辩中去。

墨子还特别强调言行一致,注重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且量力而行。

13.法家教育思想(44-45页)

法家主张以实力和暴力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所以提倡“耕战”,禁止私学,轻视道德文化,虽取得短暂成功,却留下很多教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对教育内容方面主张“以法为教”,具有极强的专制色彩。

在教育方法上提出“以吏为师”,主张除了以法制进行法律教育之外,禁止其他一切的教育方式,以限制不利于统治的思想滋生。

这是法家在教育领域的核心观点。

14.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60页)

答:

(1)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2)家庭教育内容:

语言、道德和立志

(3)家庭教育要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

(4)注意环境习染子女的影响

(5)严慈结合

15.朱熹的读书六法、道德修养方法(79页)

“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

有三层含义:

一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学习,不可颠倒;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读书计划;三是打好基础,不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勤于思考。

3、虚心涵泳。

有二层含义:

一是指读书时要细心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二是指读书时要反复揣摩,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不可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应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有两层含义:

一是抓紧时间,发愤学习,反对悠闲自在;二是反对读书时心不在焉、松松垮垮,要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6、居敬持志。

有两层含义:

一是读书时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二是要理想坚定、志向远大、持之以恒。

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道德教育的方法有以下5个方面:

1、立志。

如果不立志,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

他要求人们立志成为圣人。

2、居敬。

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意指专心致志、谨慎认真。

无论内外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3、存养。

“修心养性”的简称,指通过“存养”工夫发扬与生俱来的善性,祛除物欲之弊。

4、省察。

反省检查之意。

有两种情况应加强“省察”:

“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5、力行。

将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际行动,强调身体力行。

16.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91页)

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针对当时社会中体罚儿童、“不知导之以礼”的做法,提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从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出发才能使教育“时雨春风”,发挥效果。

他提出儿童教育主要应该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三部分内容,既增进知识,又陶冶性情,改善体质。

道德修养的方法:

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

他主张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之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17.颜元的实学思想(99页)

颜元在对传统教育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教育内容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

在教育方法上,颜元强调“习行”把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他还重视劳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实”是颜元教育思想的核心,也代表了当时启蒙思想家的一致认识。

近代教育:

18.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历史影响(101页)

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设立了英华书院;1836年11月,发起“马礼逊教育协会”,该协会于1839年11月在澳门设立也马礼逊学校,后于1842年11月廷至香港。

早期的教会学校基本上均集中于各通商口岸和香港、澳门等地,学校水平较低,多相当于小学程度,免收学费,学生规模较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学校数量日多一日,多数学校不再免收学校,报名人数增多,学校类型不仅有普通的学校,也有特殊的盲、聋、哑学校,女子学校数量不断增多。

进入20世纪,传教士加紧扩展教会学校,直到收回教育权运动。

此时期是教会教育最为繁荣的时期。

教会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专科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到大学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之,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推动因素。

教会学校的广泛设立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教育视野,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为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培养了大批人才。

收回教育权运动使中国重新把握了教育权。

19.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历史影响(105页)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以洋务运动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外交、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西文”和“西艺”为主。

它大概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然而,洋务学堂后来逐步被淘汰,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

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习气。

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书院改学堂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0.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及历史影响(118页)

一是派遣留美幼童。

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童,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部撤回。

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

二是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体,被派往英、法、德、西班牙学习驾驶、制造、枪炮、鱼雷等技术的三届留欧学生。

留欧学生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的重要将领。

影响:

1、唤醒国人,传播新知;

2、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3、对清末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担任陆军学堂教习;编译军事书籍;充任新军军官。

4、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译介新教育理论著作和教科书,为教育改革创造条件;推动了学,制改革教育宗旨带有明显的仿日痕迹;近代师资的主要来源。

留美教育使中国知识分子比较深入的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并且促进了清政府更大范围的开放,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1.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141页)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级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战时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规定了战时教育的9大方针和17项要求。

如三育并重、文武合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以科学方法整理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之精粹,以立民族自信;加速自然科学研究,以应国防与生产急需;社会科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适合国情;各级学校目标明确,谋求各地均衡发展;普及义务教育依原计划按期实现,有计划地实施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

以上教育方针成为战时教育的指导性原则。

2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21页)

“中学”也称“旧学”,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和地理;“西学”也称“新学”,包括西政、西艺即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洋务教育思想的核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结果。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体西用的思想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但其出发点仍是维护落后的封建主义,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进步思潮的发展,中将为社会所淘汰。

23.严复“真国民”涵义(124页)

严复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的素质,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只有这三者具备,才算得上“真国民”。

这其实就是一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

其中他认为“开民智”为第一位,突出了“愈愚”的智育的基础性作用,看“新民德”乃三者中最难。

24.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的学制设计(123页)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制学”,希望仿照西方学制建立各级学校:

乡力小学,7岁以上儿童入学学习文史、算数等;县立中学,14岁入学,分初、高两级各两年,学习普通知识文化外。

还学习实用学科和外语;中学后有专门的学校和大学,专门学校毕业后也可以进入大学,主要学习经学、哲学、律学和医学。

他提倡将书院、祠庙等改成新式学校。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兼习中戏”。

最终实现“人人知学,学堂遍地”,以致“国势日强”。

25.梁启超的“新民”教育主张(123页)

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爱国心、独立性、公共心和自制力的“新民”,认为“新民”包括民智、民力、民德三方面,其中民德最为重要。

培养出这样的民众,就可以实现社会的改良,国家的兴盛。

26.蔡元培的“五育并举”(134页)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是指对于“完全人格”的教育。

他提出国民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及军民国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是也”。

这五种是不可偏废的。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2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46页)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贯穿在他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

这一理论是在他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并且结合了中国的社会条件和他自己的教育实践。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是“生活即教育”:

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

二是“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凡是生活的场所如马路、弄堂、乡村、工厂、等,都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场所。

三是“教学做合一”:

它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的人读书),“行是知之始”(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28.平民教育思潮(136页)

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之一,要求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独立发展的自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纷纷倡导平民教育,呼吁底层平民的受教育权利。

平民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实现社会政治的改良。

20年代后平民教育思潮影响进一步扩大,晏阳初认为要解救中国,就要多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

平民教育实质上可以视为是五四民主精神在教育领域上的反映。

29.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38页)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又称为“工读教育思潮”,它的兴起受到了一战后世界工人运动的影响,又是与新文化运动的提倡知识分子阶层和劳动人民阶层相结合紧密联系的。

随后又兴起了一些“工读互助团”进行工读互助的试验,最终以失败完结,但是工读教育思潮主张学以致用,要求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起来,其流行促进了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劳动人民知识化,有助于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的紧密团结,“手脑并用”、“心力结合”的主张也有利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当代教育:

30.1951年政务府《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内容(PPT)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废除旧学制,颁行新学制。

幼儿教育有幼儿园实施,招收3-7岁幼儿;初等教育由小学实施,儿童7岁入学,修业5年(1953年又改为6年);中等教育由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实施;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具备同等学历者,不规定入学年龄,其中大学和学院修业3-5年,专科学校2-3年。

这个学制是新中国惟一颁行的学制,50年来有过变动,但基本框架一以贯之。

31.“小学四十条”主要内容(PPT)

1963年3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小学四十条”。

主要内容有

(1)方针、任务、目标;

(2)教学;(3)德育;(4)学校管理;此外“小学四十条”还对教师、生产劳动、生活保健、党的工作等作了具体规定。

外国教育:

1.苏美尔的楔形文字(162页)

苏美尔人由于把文字用芦苇管或小木棒等工具刻写在泥板上,因此,也叫“泥板字”。

同时,由于这种文字在书写时在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而起笔处则较为细小,如同木楔,因而又叫“楔形文字”。

2.古巴比伦的“泥板书舍”(163页)

因为当时的学校主要使用泥板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所以学校也被称为“泥板书舍”。

3.斯巴达军事教育阶段中“五项竞技”内容(170页)

“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标枪等五个项目。

此外也进行音乐、神话故事等方面的教育,但这些教育无一例外都打上了军事烙印。

此外,儿童还要参加祭祀、竞技和各种仪式等。

4.古罗马的初级学校、中等学校(185页)

初等学校:

7-12岁的儿童进入该类型的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相当于古雅典的文法学校。

学校以私立为主,收费较高。

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也学习到的格言和《十二铜表法》,忽视音乐和体育。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十分卑微。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背诵老师所讲的内容,学校体罚盛行。

中等学校:

共和晚期的中等学校主要是文法学校,包括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两种,最终拉丁文法学校取代了希腊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私立为主,招收12-16岁的儿童,学生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教育内容以文法学习为主,包括对文学作品和作文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学校也设置历史、地理、几何、天文、音乐、数学、等方面的科学。

体育遭到严重的忽视。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较初级学校的要高。

5.苏格拉底教学法(176页)

苏格拉底教学法也称“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等,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启发问答式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环节。

讥讽就是教师不断对对方进行追问,使对方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迫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构成了教育的重要起点;助产即在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就是在以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具体事物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提高性的学习;定义则是在归纳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将这些规律提升到概念的高度,使对事物的学习进入普通的概念领域。

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学习,是从具体走向思辨的最高阶段。

6.理想国的教育阶段(179页)

(1)学前教育阶段(3-6岁)为使幼儿受到美好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于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