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473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  )

     A        B  

      C       D

2.《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

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  )

A.因地种植

B.适时耕作

C.注重兴修水利

D.讲究耕作方法

3.右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

B.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4.华罗庚评价祖冲之说:

“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

”下列不属于他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的是(  )

A.指南车

B.水碓磨

C.《大明历》

D.千里船

5.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有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马”字的书写与其字体相同的是(  )

 A     B     C     D

6.一位同学参加网上答题,题目是《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

他给出的正确答案是(  )

A.贾思勰B.王羲之

C.顾恺之D.胡昭

7.小平同学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

在洛阳八景之一龙门山色,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

你知道他们浏览的名胜古迹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

D.长城

8.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书法B.石窟C.山水画D.诗歌

9.下列艺术作品问世时距离诸葛亮生活年代最远的是(  )

A.《兰亭集序》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D.云冈石窟佛像

二、辨析改错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北朝的张仲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昭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名家,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云冈石窟的雕像吸收了外来伊斯兰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乱世风云阻滞和破坏了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

此时期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在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科技显辉煌】

材料一

【艺术放光彩】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用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环形山?

(2分)

(2)材料一中的图(b)是哪个领域的著作?

这部著作有何历史地位?

(3分)

(3)材料二中的两幅作品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这两幅作品的作者在性格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分)

(4)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对此你有何感想?

(3分)

1.B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由关键词“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可判断耕作要因地种植。

3.A

4.C [解析]《大明历》属于祖冲之的历法成就。

5.A [解析]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有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观察图片可知,A是行书。

故选A。

6.C

7.C [解析]根据题干“洛阳八景之一龙门山色”“断崖上有许多佛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石窟里有许多佛像,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选C。

8.B [解析]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

B项符合题意。

9.D [解析]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三者都属于东晋时期,而云冈石窟佛像则开凿于南北朝时期。

故选D。

10.

(1)√

(2)× “张仲景”改为“祖冲之”

(3)× “东晋”改为“曹魏”

(4)× “伊斯兰教”改为“佛教”

11.

(1)为了纪念祖冲之取得的科技成就,他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农学。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图(c):

《兰亭集序》。

图(d):

《女史箴图》。

相似之处:

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追求,都有孜孜不倦的个性特点,后来终成大器。

(4)多姿多彩、辉煌璀璨。

感想:

我国古代的艺术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为此,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阳泉市平定县期末考试“跋涉千里亲考究,总结经验出奇书。

客观求证皆精细,农事面面泛全隅……贾公名著放光彩,未被缙绅迂腐污。

”这段诗歌中的“奇书”指的是(  )

A.《论语》B.《史记》

C.《齐民要术》D.《伤寒杂病论》

2.右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

B.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3.一位德国数学家说:

“历史上一个国家所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我国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科学家是(  )

A.祖冲之B.贾思勰

C.郦道元D.顾恺之

4.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  )

A.1000年B.900年

C.800年D.700年

5.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

A.东汉的“蔡侯纸”B.王羲之的书法

C.东晋的人物画D.莫高窟的飞天

6.顾恺之的作品被后代高手临摹流传下来,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宝库中的珍品。

下列作品中哪些是由他创作的(  )

①《兰亭集序》 ②《女史箴图》 ③《洛神赋图》 ④《史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观察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你会发现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

A.人物特征B.名山名水

C.花红柳绿D.飞禽走兽

8.为宣传佛教,统治者命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其中云冈石窟位于(  )

A.河南B.河北C.山西D.湖南

9.如果你去河南洛阳旅游,下列哪一历史遗迹不可能出现在你的旅游日程中(  )

A.白马寺B.云冈石窟

C.龙门石窟D.北魏孝文帝长陵

二、非选择题

10.为迎接期末考试,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如下整理和探究,请你一起来参与。

【科技篇】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主要成就

①________

改进了造纸术

医学家②________

写成③《______________》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数学家祖冲之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④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农学家贾思勰

所写的⑤《__________》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艺术篇】

材料一

(2)图(a)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

书法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图(b)展示的是谁的书法作品?

图(c)反映了哪个朝代的雕塑艺术水平?

【文学篇】

材料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3)材料二中,鲁迅先生评价了《史记》具有哪两个方面的价值?

【感悟篇】

(4)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恩泽后世,光照寰(huán)宇。

请你谈谈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1.C 2.A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4.A 5.B

6.B [解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可以排除;《史记》是司马迁的史学著作,也可以排除。

故选B。

7.A 8.C

9.B [解析]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

10.

(1)①蔡伦 ②张仲景 ③伤寒杂病论 ④圆周率 ⑤齐民要术

(2)甲骨文。

王羲之。

秦朝。

(3)史学和文学。

(4)继承和发展(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

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难点:

1.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2.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准备: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人物的生平资料;圆周率资料;摹本王羲之字帖;《兰亭集序》摹本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艺术、文化成果图片,同学们是否知道以上成就分别出自哪些人之手?

他们又是来自哪个朝代?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去了解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这一份宝贵的财富。

 

感知理解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

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

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

他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

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齐民要术》 

(1)提问:

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

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

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2)提问:

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齐民”指一般老百姓。

《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

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提问: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

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讲解:

《齐民要术》内容包括耕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土壤肥料、植保、果树、蔬菜、动物饲养、酿造、果品加工、资源植物利用、日用品生产等。

它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

 

3、《齐民要术》意义 

《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之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2、科学家祖冲之    

 1.祖冲之生平。

 

    祖冲之(429~500年),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家、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祖冲之的成就。

    

 

(1)引导: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并指出他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

 

①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

②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

③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

④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 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⑤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教材,后传到日本、朝鲜。

 

(2)引导: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和数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和雕塑也很有特色。

     

3、书法、绘画与雕塑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1)提问:

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

书法和写字是一回事吗?

 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末年。

书法和写字不完全是一回事。

       

(2)提问: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哪些变化?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过渡:

魏晋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雉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开始流行,而且这一时期书法家辈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2.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篇运用篆、隶、章草的笔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代书法家。

代表作有《中秋帖》等,与父亲被世人称作“二王”。

  

引导:

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大家是否能讲一讲?

 

    过渡:

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就传到日本,近代以来,更是对日本、韩国、新加坡、东南亚乃至西方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与王羲之同时代的还有顾恺之,在画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书一画,交相辉映,为东晋的艺坛增添了无尽的光辉。

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1)提问:

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

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2)提问:

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4)讲述:

顾恺之,善画人物、佛像、山水、鸟兽,特别善于以色彩绘画人物、肖像、佛像等,还善于点睛传神。

由于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做事又非常认真,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之称。

 

我们一起来欣赏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出示课件)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取材于西晋诗人张华的《女史箴》著作而成。

顾恺之以它为题材,结合东晋的现实生活,创造了12幅历史故事画。

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的。

此图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

这幅图有多种摹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最为完整,因此前人曾称为“真迹本”。

        

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学习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时,知道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历史故事、人物山水外,还有佛教故事。

为了宣扬佛教,北朝的统治者除了支持修建大量的寺塔外,还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无数优秀工匠的创作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这些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

最著名的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佛教传人中国后的产物?

     

4.辉煌的石窟艺术。

  

(1)提问:

魏晋时期有哪两大著名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2)讲述:

我国北方地区在公元460年至530年前后的60多年间,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北魏王朝时期,上自皇帝,下到一般佛教信徒,在都城平城的西郊开凿了一批佛教石窟。

其中造像题材种类繁多,人物造型极为生动,是世界闻名的雕刻艺术宝库。

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洛阳与中国佛教早期的传人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因缘,相传佛教传人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在洛阳,至今仍香火不断。

洛阳是中国译经和佛教传布的中心之一。

白马寺被佛教信徒尊为“祖庭”和“释源”。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寺院林立,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而与之同时凿建的龙门石窟,却依然矗立,并成为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5千米处,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近10万躯,历代碑刻、铭记约2780品。

今天的龙门石窟,不仅是研究佛教艺术、佛教文化、佛教历史的宝库,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场所。

  

本课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