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251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翻译文章中重点的句子分析作者的观点。

重点学习第2、3、4、7则选文。

3.把握孔子张扬的“义”的价值取向,思考其现实意义。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孔子早期形象凡四变

假孔子的发育史,也就是真孔子的神化史。

孔子由人变神的过程,从他死后便开始了,至东汉初而登峰造极,时间长达五百年。

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早期孔子史料集,搜录完备,编年准确,可资讨论这一发展过程。

大概地说,那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

由子贡作俑,使孔子由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唱,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而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赞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

当然,孔子形象的这四变,本身便是那五百年特定历史过程的影像。

只有从社会风尚、宗教冲突、政治矛盾、观念差异,以及学派利益等不同角度,进行整合式的研究,才能如实地说明影像的由来。

可惜,我们的孔子研究,似乎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朱维铮《壶里春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曲肱(ɡōnɡ)        所恶(wù)

恶(wū)乎成名  臧(zānɡ)武仲

公绰(chuò)  卞(biàn)庄子  无適(dí)

2.一词多义

(1)信

(2)之

(3)道

(4)修

(5)然

(6)于

3.掌握通假

①富而可求也(通如,理解为如果)

②若臧武仲之知(通智,理解为智慧)

③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约,理解为贫困)

4.古今异义

①饭疏食饮水(古义:

冷水,今义:

包括各种温度的水)

②子路问成人(古义:

完美无缺的人,今义:

人发育成熟或成年人)

③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义:

一定要这样,今义:

事理上确定不移)

④造次必于是(古义:

慌忙,仓促;今义:

①匆忙,仓促,②鲁莽,轻率。

⑤颠沛必于是(古义:

受磨难,挫折;今义:

穷困,受挫折。

5.词类活用

①义然后取:

名词作动词用,符合道义。

②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用,吃饭。

③不义而富且贵:

形容词作动词用,取得富,取得贵。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②省略句

子路问成人

③宾语前置句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④状语后置句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怎样理解“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只要合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如果不能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如何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这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浮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对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在艰苦的环境下,要体会到乐趣就要安于清贫的生活,但是对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得权力和财富,要看得像浮云一样。

孔子的这个思想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是同义的,给后代追求理想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境界而蔑视荣华富贵的一种宣言。

3.文中孔子论述了怎样的义利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人有谋取富贵财利或者说物质利益的欲望,这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如果任由这种欲望发展下去,社会就会陷入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纷乱无序的可怕境地。

本文所选的材料,核心是孔子的义利观。

义主要是指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合乎规范,比如合乎道、合乎仁、合乎礼等。

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会把奉行仁义的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孔子强调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4.在第9节中,孔子为什么感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因为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九思”要求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省察一番,想想这样对不对?

如果事事这样,那么不是活得太累了吗?

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之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处的啊!

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得思义”,当你有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

起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

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

结果就造成孔子在《论语·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

这岂不是很糊涂吗?

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

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

2.孔子提出的“九思”,对于他的“富”“贵”的观点有何作用?

文章所选文段大多是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和人生观点,而第六则提出的“九思”,表面上看来与财富无关系,其实,那最后一思“见得思义”,就是对义利观的进一步阐述,即见到财利,就要考虑是否合乎“仁”。

也就是说,取得富贵的标准底线就是“仁”,合乎“仁”的,取之;不合的,舍之。

而前面的“八思”,也是基于这种标准和道德的底线。

3.孔子认为什么是完善的人格?

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什么要求?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聪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并富有礼乐修养;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时,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见利恩义”这一主张,即使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也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一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义之与比”“义以为上”,言行要合仁、礼要求,要有勇且慎勇。

处世严肃灵活,不厚此薄彼。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4.本课所选内容,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句参差变化,自由洒脱。

从本课所选的内容,来体会孔子言语的自由、洒脱、有趣。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一段,开头两句仿佛两扇门一样,多么齐整;到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就出现了变化;而结尾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非常齐整。

“君子有九思”一段话,前面八思为三字句,非常齐整,最后一思则是四字句。

这些都是整齐中含有变化。

“富而可求也”“饭疏食饮水”两段,语句参差不齐,可是内容上都含有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这是参差中蕴涵整齐。

这种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使意思表达得更完整,情味更悠长。

G

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富而可求也(而且)B.人不厌其言(讨厌)

C.君子有九思(考虑)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离开、背离)

【详细解答】 而:

如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C )

A.富而可求也     B.曲肱而枕之

C.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D.任重而道远

【详细解答】 A.表假设的连词;B.表顺承的连词;C.表转折的连词;D.表并列的连词,可以不译出来;而例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

3.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B.仁以为己任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其何以行之哉

【详细解答】 题干和ABD都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

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嗣位、即位:

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

B.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C.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详细解答】 禅位:

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5.下面对选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一段,孔子认为,人人都喜欢富与贵,排斥贫与贱,但必须符合道义;君子无论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B.选文第二段阐述什么是完美人格的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么多的美好品德,只要不忘道义,坚守诺言,危机面前能挺身而出,就可以算是完美人格了。

C.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

人们想要的东西自己有时候不接受、不据有,人们厌恶的东西自己有时候不摆脱、不撇弃,关键要看是否符合道。

这和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完全一致,是一脉相承的。

D.孔子提醒子路,“成人”是在现实性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贤人人格。

孔子把“成人”的标准修订为三条:

正直(见利思义),勇敢(见危授命),诚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详细解答】 “这和……一脉相承”不对,应是孟子的思想符合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子路问成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

A.吾亦为之(代“富”)

B.曲肱而枕之(代“肱”)

C.不以其道得之(代“富与贵”)

D.非其鬼而祭之(代“鬼”)

【详细解答】 A中的“之”并不是指代“富”,而是指代“执鞭之士”。

7.下面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B.造次必于是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文之以礼乐

【详细解答】 要,通“约”

8.翻译下面句子。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详细解答】 

(1)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不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得到它,君子不能接受。

(2)君子没有一顿饭的工夫能离开仁德,在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沦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9.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详细解答】 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10.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详细解答】 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富而(如果)可求  从(顺从,依从)吾所好  时(在适当的时候)然后言

B.不处(接受)  所恶(厌恶)  终(完)食

C.无適(专主)   无莫(不要)  义与之比(并列)

D.尚(尊崇)勇     不能徙(迁移)

是(判断动词,和现代汉语的“是”同义)吾忧也

【详细解答】 “是”是代词“这”,此句为“这(是)我的忧虑啊”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B.

C.D.

【详细解答】 A厌:

①讨厌,②满足;B欲:

①想要,②欲望;C文:

①修饰,②掩饰;D虽:

即使

3.下列成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见危授命:

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

B.任重道远:

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C.欲速则不达:

想要快速地赶到目的地,反而到达不了目的地。

D.割鸡焉用牛刀:

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详细解答】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C )

A.造次必于是B.颠沛必于是

C.子路问成人D.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下列句子中的“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D )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信夫!

【详细解答】 AD都是“真实”的意思,B信用,C随意

6.下列句子中的“恶”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两项是( BD )

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C.廉君宣恶言。

D.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详细解答】 BD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都读wū;A读wù,厌恶;C读è,坏

7.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A )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详细解答】 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上元节,又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出游交往幽会为习俗,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又一个情人节。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孔子并非喜贫厌富,而是认为一切都要符合道义。

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是毫无价值的。

B.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要求。

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C.“君子之于天下也”一则,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

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

D.“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一则从反面阐明如何落实儒家的人生观,即修德、讲学、徙义、改过。

这四条要求,都是读书人应该努力做到的。

如果做不到这四条,就会常常忧虑担心。

【详细解答】 “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不对。

孔子的意思是事情不管怎么做,一切都要依循义,不能背离义的原则。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

“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

“其然?

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真实、不虚)

B.夫子时然后言  (按时)

C.岂其然乎  (正确)

D.人不厌其言  (满足)

【详细解答】 B项,时,在适当的时候;C项,然,这样;D项,厌,讨厌、厌恶。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详细解答】 ①②中的“于”,介词,对于。

③中的“其”,代词,他。

④中的“其”,代词,这。

1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A.以告者过也 B.曲肱而枕之

C.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D.公明贾对曰

【详细解答】 A项省略句,省略“之”,这事。

B、C、D三项为一般句式。

12.下列各项关于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了“义然后取”的思想。

B.凡事要守道,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因此,孔子反对追求荣华富贵,只要能坚守道义,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C.孔子对公叔文子的态度是肯定的。

D.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必须合乎道义,这种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详细解答】 孔子并不反对追求荣华富贵,只是要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坚守道义。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问曰:

“汝与回(颜渊)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田常欲作乱于齐,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夫鲁,坟墓之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子张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

“君之伐鲁过矣,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

“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

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

“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

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

“越之劲不过鲁,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大说,许诺。

遂行。

报吴王,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

“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

“不可。

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吴王许诺,乃谢越王。

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

“修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昊。

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回也闻一以知十成以其小,劣之

B.去而之吴辍耕之垄上

C.君因以兵迎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利莫大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详细解答】 A项,前者为连词,相当于“而”,后者为介词“因为”。

B项,动词,去。

C项,介词,趁此。

D项,兼词。

1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B )

①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②臣闻之,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③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④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 ⑤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 ⑥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⑥

【详细解答】 ③是吴王的话;⑤⑥是游说的结果。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虽常被子贡辩得理屈词穷,但对他的才智是极为了解的。

当齐国的田常准备讨伐鲁国时,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孔子唯独派子贡出行。

B.在齐国,子贡指出,如果攻打鲁国,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他又赶到吴国,鼓动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以解除吴国的后顾之忧。

C.子贡赶往晋国,提醒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让晋国早早做好迎战的准备。

D.子贡以其杰出的才智在五国间周旋,结果是保全了鲁国,同时影响到此后十年间五国的政局。

【详细解答】 A项,对“黜”理解有误,“独派子贡出行”有误。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2)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详细解答】 

(1)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

颜回听说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

(2)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

四、高考热点

17.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

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处填写出相应内容。

示例:

形象表达:

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

做事果断。

(1)形象表达:

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