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236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21 大小:24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1页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1页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1页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1页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3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docx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打印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观潮

课题

观潮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

观潮)

 【设计意图:

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观:

观看。

潮:

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

(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

“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③理解词义。

(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

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

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

“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

若,好像,仿佛。

隐:

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

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

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

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

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

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

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

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

听!

这是什么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

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

(板书:

潮来前:

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

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滚动)指导读

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

人声鼎沸

教师:

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跳着叫着,挥手喊着:

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

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

(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

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

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重点体会:

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

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

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

多精彩的语句呀!

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

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

(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

(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

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

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

(板书:

顺序:

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

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

潮来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板书:

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

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

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

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

(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

(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

(机动:

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

(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

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

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

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

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

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

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

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

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板书

内容

 潮来前:

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顺序:

远近

观潮潮来时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天下奇观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2走月亮

课题

走月亮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

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

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

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

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教师板书:

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课件出示3)

 

【设计意图:

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埂、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坑、洼、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

“淘、鹅、坑、洼、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

(课件出示6、7、8)

淘洗:

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造句:

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

柔软,温和。

造句:

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

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

造句:

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

装载和运送。

造句:

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造句:

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

拟声词。

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

造句:

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

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造句:

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

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造句:

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

稀奇神妙;美妙。

造句:

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

激发了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播放《月亮船》这首歌。

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

(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

(板书课题:

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

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

(课件出示13)

2.预设:

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

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

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

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

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

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

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板书:

想到:

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

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

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

闻到:

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

“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

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板书:

看到:

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教师板书:

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18)

【设计意图: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体会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

(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

《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板书

内容

2 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想到:

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美好景色

闻到:

阿妈的气息浓浓亲情

看到:

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3现代诗二首

课题

现代诗二首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

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课件出示2)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